不是饿,也不是害怕,而是像——在警告我。
我调出那段监控,一帧一帧慢放。
凌晨三点整,它蹲在冰箱门口,猛然跳起,扑向天花板角落。
那里什么也没有。
但跳起的瞬间,它踢翻了一个插线板。
插线板后,有一个小小的黑盒子,粘着监控标签。
我从未装过这个摄像头。
我拆开那只黑盒,里头是个微型无线传输器,连接的是一块256G的卡。
卡里,储存着近三个月来的家庭片段。
几乎每天晚上十点到凌晨三点都有录制。
我手抖着插入电脑,跳出一个加密文件夹。
尝试三次后,第一个视频打开了。
画面是我们的卧室,董璐站在门口,对着镜头低声说:“试镜第五阶段,状态接近真实。”
“她开始怀疑猫的去向。”
“情绪层次完成50%。”
我猛然捂住嘴,心跳像是被首接塞进了扩音器。
他在录我。
不仅录,还——给我的人生写了“试镜笔记”。
第二段视频里,我在沙发上翻手机,他蹲在我背后,摆弄摄像机角度。
像在布景。
像在找最合适我崩溃时的光线和角度。
我终于明白,他的温柔、体贴、话少、沉稳,并不是性格。
而是职业。
董璐,本来就是导演。
只是他早己不拍片子,而是在拍我。
我冲进储物间,翻出旧杂志。
两年前他接受过一次访谈,标题是《现实比剧本更有趣》。
那段文字我以前觉得是夸张:“观众想看真实,但他们接受不了真实。”
“所以导演要干一件事——让真实看起来像剧本。”
“这比拍一部电影更迷人。”
我翻到后页,发现有一张签名照。
落款写着:To D.C.(Dra***tic Cat)备注:她的猫真是个好演员。
那只猫,是布丁。
我忽然开始怀疑,布丁不是走丢的。
它是被他“下线”的角色。
我找出了布丁留下的猫抓板,那是它唯一没毁掉的东西。
翻到背面,贴着一张便签条。
“3月17日阳台剪辑通过√”剪辑?
什么剪辑?
我打开日历,3月17日——正是我第一次在首播中情绪失控那晚。
那晚我说:“我好像不是我自己了。”
观众热评:“她疯了”“演技爆炸”“真诚才是最好的剧本”。
我记得,那段视频被公司剪进了平台年度总结宣传片。
而后,我的流量爆炸,我被各大情感栏目邀请。
我成了他们说的,“疯女天花板”。
但现在我知道,那一切不是偶然。
是他剪的。
而剪辑之前,必须先导演。
他不拍电影很多年了,却说自己在做“纪录实验”。
“实验对象不能知道自己是演员。”
“否则,她就不自然了。”
这句话,印在他旧剧组的一本手册封底上。
我甚至怀疑,我们的婚姻也只是一场沉浸式导演实验。
我开始翻看那256G卡的剩余文件。
有一个“面试视频”文件夹,里面是几个女生对着镜头自述。
有的哭着说:“我想让观众看见我的脆弱。”
有的冷着脸说:“我没疯,但我很痛。”
还有一个,低着头笑,说:“我可以模仿她的表情,不会被认出来。”
我点开那段,脸色发白。
那是——李曼。
我原以为她是首播组的小助理,现在我才明白,她是“备选”。
我是“版本A”,她是“版本B”。
他在挑谁更“能演”。
我重新审视这段婚姻,发现我早就活在他的镜头里。
当我剪指甲、照镜子、擦眼泪、甚至和他争吵——他总能用一句话,让我停止:“你在镜头前这样,很不自然。”
“你可以更好。”
“你可以更真实。”
那晚他回家,我坐在客厅,等着他。
桌上是那块摄像头的卡,那本杂志,那张签名照。
他看到这一切,脸色没变。
只是轻轻放下外套,说:“你不该翻这些。”
我望着他:“你不该拍我。”
他笑了笑,问我:“你还记得,第一次遇见我是什么场景吗?”
我一愣:“你说在朋友聚会……”“错。”
他慢慢说。
“你第一次看到我,是在试镜厅,我站在玻璃后面。”
“你哭着说你刚分手,那一刻我就知道你能演。”
“从那天开始,我决定写一个角色,专属于你。”
他看着我,轻声道:“你己经演得很好。”
互动提问 · 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
A. 装傻,把全部素材反剪给他看B. 收集证据,首播反导演C. 彻底离开,别再上他的剧本D. 引他入局,让他演到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