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夜邂逅指尖划过冰冷的手机屏幕,凌晨三点半的城市早已沉入死寂,
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汽车碾过湿漉漉路面的呜咽。宿舍里静得可怕,
我的眼皮沉重得几乎粘在一起,意识在清醒与混沌的边缘摇摇欲坠。
又是一个被失眠和论文逼到墙角的夜晚。机械地滑动,屏幕上的光影变幻不定,
短视频的碎片像流水一样淌过视网膜,却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困倦几将我淹没。就在这时,
一段音乐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地刺破了这团麻木的馄饨画面有些昏暗,像素不高,
背景是糊成一片的米白色墙壁,像学生宿舍常见的廉价墙漆。镜头中央,
一个年轻男人微微低着头,怀里抱着一把木吉他。
屏幕顶端跳出的名字陌生得很--@ 江屿。粉丝数那一栏,
孤零零地挂着“57”这个可怜的数字。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动作算不上多么炫技,
甚至带着点生涩的拘谨。但那几个音符流淌出来,却奇异地抓住了我即将涣散的注意力。
是《加州旅馆》那段著名的、带着神秘气息的前奏。他弹得很慢,
每一个音符都像被手指小心地捧出来,在简陋的环境里,竟有种孤注-掷的虔诚感,
他垂着眼,长长的睫毛在屏幕光线里投下一小片浓密的阴影,像疲惫的蝶翅栖息着。
嘴唇很薄,抿成一条专注的线、算不上顶级的英俊却有一种奇特的未经雕琢的清冽。
仿佛深夜独自跋涉的行人,在荒原上点起的那一小簇微弱的篝火。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指尖悬在屏幕上,鬼使神差地,点下了那个小小的红色加号。
屏幕下方弹出提示:“已关注 @江屿”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着我,没有退出,
反而点进了他那少得可怜的主页。只有寥寥几个视频,大多是吉他练习片段,
或者对着窗外发呆的延时摄影。评论区和弹幕更是冷清得如同无人区。这个叫江屿的人,
像一颗被遗忘在浩瀚星海边缘的、尘埃里的石头。一丝微妙的情绪在胸口滋生。不是同情,
更像是一种……发现的兴奋?如同在沙滩上漫不经心地走着,
脚尖却意外踢到了一颗被潮水遗落的、形状奇特的石子。它或许蒙尘,但轮廓里藏着光。
第二天,我像个中了蛊的人,把江屿那几个可怜的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那点微弱的光,
在我心里烧得越来越旺。不行,这么好的“石头”,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发现!我点开宿舍群,
手指噼里啪啦敲得飞快。“姐妹们!快看这个宝藏男孩!@全体成员!刚发现的野生吉他手,
气质绝了!速速去关注!”附上江屿主页的链接。群里沉寂几秒随即被我的消息炸开锅。
’'手控福利!弹吉他的样子好戳我!“关注了关注了!声音也好干净!我得意地扬起嘴角,
仿佛分享了自己珍藏的宝贝。但这还不够。
我登录了自己运营的那个半死不活、专门放点日常”影作品的微博小号“林晚的取景框”。
目光在页面顶端停留片刻,心一横,把用了很久的一张风景图封面撤了下来。
标在文件夹里游移,最终选中了那张在公园樱花树下拍的***。照片里的我笑得挺灿烂,
阳光穿过花瓣落在头发上。点击,上传,设置--新封面。做完这一切,
我盯着那个焕然一新的主页,脸颊莫名有点发烫。像是在一片空旷的荒野上,
插上了一面只属于某个人的、小小的旗帜。旗帜迎风招展,无声地呐喊着:嘿,
看过来!2 直播行动晚上八点,手机弹出提示:您关注的 @江屿 正在直播。
心脏猛地一跳,几乎是立刻点了进去,直播间人数惨淡地显示着“13”。
他坐在上次视频里那个糊墙背景前,头发似乎刚洗过,有点蓬松地搭在额前,
穿着件简单的灰色卫衣。没有刻意的开场白,
只是调整了一下手机支架的角度声音透过不太清晰的麦克风传来,
带着点沙哑的磁性:“嗯..晚上好。人不多随便唱点吧?”他拿起吉他,低头调弦。
屏幕右下角的评论区可怜兮兮地滚动着几条稀疏的留言。“主播加油!”“新来的,
好听!”“主播好帅!我深吸一口气,指尖在虚拟礼物的图标上悬停。最终,
点了一个最便宜的“小心心”。它化作一道粉红色的流光,
笨拙地撞向屏幕中央那个安静的侧影。同时,我飞快地敲下一行字,
发送:“主播的《加州旅馆》前奏处理得很特别,
有自己独特的呼吸感!”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心脏像是被一只异形的手攥紧了,怦怦直跳。
直播间里他刚好唱完一首歌的尾声,目光似乎随意地扫过屏幕。时间仿佛凝固了几秒。
就在我屏住呼吸,以为那条评论会像之前的许多次尝试一样,
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时他微微前倾,靠近了镜头一些,清俊的五官在屏幕里放大,
嘴角似乎很轻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形成一个非常淡、却真实存在的弧度。“啊,”他开口,
声音清晰地透过扬声器传来,
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笑意“林晚的取景框'?你也喜欢《加州旅馆》的前奏?”他顿了顿,
手指无意识地在琴弦上拨了一下,发出一声低沉的嗡鸣,“那段..确实很迷人,
对吧?像在推开一扇沉重、布满灰尘的门,门后面藏着整个沙漠的黄昏。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冰冷的屏幕,精准地落在我身上。
血液似乎在这一瞬间全部涌上了头顶,脸颊滚烫。
我盯着屏幕里他专注的眼神和那抹浅淡的笑意,手指微微颤抖着,一个字也打不出来。
耳边只剩下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和他最后那句带着温度的低语,在寂静的宿舍里反复回响。
那晚之后,一切都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漾开了涟漪。“林晚的取景框”这个ID,
似乎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魔力。江屿的每一次直播,无论我何时进入,
无论我发送的是技术性的点评(“这个***转换可以试试用拇指制音会更干净”),
还是纯粹的情绪表达(“今天这首歌听得想哭”),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礼物图标,
他总能在众多的信息流里,精准地捕捉到属于我的那一行字“嗯,取景框的建议我试试看。
看来今天这首歌戳中你了?“谢谢'林晚的取景框’的小心心。每一次回应,无论长短,
都像投入心心湖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叠叠、难以言喻的雀跃。
我成了他直播间里最勤恳的影子,也是他评论区最活跃的“考古学家”,
把他那些像素模糊的早期视频翻出来,写下长长的、带着个人解读的评论。
他几乎每条都会回复,有时是简短的“谢谢喜欢”,有时是认真的探讨,
比如关于某首歌某段旋律的处理方式。我们的对话,在冰冷的网络空间里,
一点点构筑起一种奇妙的默契和温度粉丝数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爬升。57100,
500......每一次突破,他的直播间都会多几分热闹。
我也从最初的“林晚的取景框”,被他和其他一些早期粉丝亲昵地称呼为“取景框”。
“欢迎我们首席站姐'取景框’!”他有时会在直播开场时笑着这样说。
屏幕上的笑容比最初明亮了许多,
眼底的阴霾似乎也被这渐渐汇聚起来的人气驱散了些许3 现实相遇有一天,
他在直播间隙忽然说起:“对了,下周末下午三点,市中心那个有落地窗的'回声"咖啡馆,
我可能会去试试他们的音响效果,弹点新写的片段。有空的..可以来坐坐?”说这话时,
他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镜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和紧张。我的呼吸停了一瞬。
线下?那个存在于屏幕和评论区的江屿,要走到现实里了?周末下午三点二十分,
我站在“回声”咖啡馆巨大的落地窗外。阳光透过玻璃,
将里面木质的桌椅和绿植染上温暖的光晕。心脏在胸腔里横冲直撞,几乎要挣脱束缚跳出来。
隔着玻璃,我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江屿坐在角落靠近小舞台的位置,
面前放着一杯水。他穿着简单的紫色T恤和浅蓝色牛仔裤,头发比视频里看起来更柔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