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电子祝福
"一川摇头,"都是从外婆的经书和笔记里摘的。
你看,"他打开手机设置界面,"这里有个词库,都是外婆常说的话。
"小漫看着那些熟悉的句子:"善心如水""施比受更有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每一个都带着外婆特有的语气。
"还生气吗?
"一川小心翼翼地问。
小漫摇摇头,轻抚着功德箱上那些划痕,"外婆会喜欢的。
"她顿了顿,"但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保留这些划痕,不准打磨掉。
"一川笑了,"遵命!
其实..."他操作手机,调出另一个界面,"扫描这个隐藏二维码,还能看到功德箱的前世今生,包括你七岁时的艺术创作照片。
"小漫惊讶地瞪大眼睛,"你连这个都...?""外婆留给我的相册里找到的,"一川得意地说,"还有你往功德箱里塞糖果被抓现行的照片。
"小漫作势要打他,两人笑作一团。
屋外,暮色西合,老宅里久违地充满了笑声。
那天晚上,小漫梦见外婆站在功德箱前,笑眯眯地刷着二维码。
醒来时,晨光己经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
她走到堂屋,看见一川正蹲在功德箱前调试什么。
"早,"一川头也不回地说,"昨晚小程序崩了,我正在修。
"小漫倒了杯水给他,"需要帮忙吗?
""你会编程?
"一川惊讶地抬头。
"不会,"小漫笑了,"但我会讲故事。
"她指着功德箱,"关于它的故事。
"一川眼睛一亮,"太好了!
我们可以做个功德箱记忆库,收集大家与这个功德箱的故事!
"小漫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敬老院的屋顶...""修好了,"一川打断她,"用第一笔二维码捐款修的。
院长说,下雨天老人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小漫走到功德箱前,掏出手机扫了十元的二维码。
支付成功后,电子屏闪了闪,显示出一行字:"感谢林漫的善心——善念一动,福虽未至,祸己远离"。
这是外婆常对她说的那句话。
小漫轻轻抚过电子屏与木箱接缝处,突然觉得,也许传统与科技并非水火不容。
就像这个新旧结合的功德箱,承载的是同样一颗向善的心。
---雨点敲打着老宅的瓦片,发出清脆的声响。
林漫盘腿坐在外婆的床上,膝上摊开一本厚重的相册。
自从发现功德箱背后的真相后,她对外婆的过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
"找到了!
"一川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抱着一个纸箱走进来,头发上还挂着雨珠,"在储藏室最里面,和外婆的经书放在一起。
"小漫接过纸箱,掀开己经脆化的报纸,里面整齐地码着五六本相册,最上面那本的皮质封面己经开裂,露出里面发黄的内页。
"这是..."小满轻轻翻开第一页,一张黑白照片映入眼帘: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女孩站在校门口,胸前别着"青溪师范"的校徽,笑容明媚如朝阳。
"是外婆?
"一川凑过来,眼镜片上立刻蒙了一层雾气。
他摘下眼镜擦了擦,"完全认不出来。
"林漫指尖轻触照片上少女的脸庞,难以将这个朝气蓬勃的女孩与记忆中总是慈祥微笑的老人联系起来。
照片下方用钢笔写着"沈玉兰,1965年秋",字迹娟秀有力。
他们一页页往后翻,看着外婆从师范毕业,到成为青溪小学的教师。
有许多班级合照,孩子们围着年轻的外婆,像众星捧月。
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外婆蹲在一个瘦小的女孩身边,两人共同捧着一本书。
"这个女孩..."一川指着照片中那个眼睛特别大的孩子,"几乎每张照片里都有她。
"小漫将照片取出来,发现背面写着:"与小娟共读《安徒生童话》,她最喜欢《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3年冬。
"翻到相册中间,照片的风格突然变了。
少了教室和学生的影像,多了寺庙和法会的场景。
在一张彩色照片上,己显老态的外婆双手合十站在一座寺庙前,神情肃穆。
"这就是外婆开始信佛的时候吧。
"一川说。
小漫正要翻页,一张照片从相册中滑落。
一川捡起来,是一张医院病房的合影。
病床上躺着那个叫小娟的女孩,己经长成了少女,但瘦得可怕,颧骨高高凸起。
外婆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周围站着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
照片背面写着:"小娟最后的生日。
医生说没办法了。
1982年5月。
"字迹有些晕开,像是被泪水打湿过。
小漫感到一阵心悸。
她突然想起小时候问外婆为什么总去敬老院,外婆摸着她的头说:"有些人没有家人照顾,就像小娟一样...""等等,"一川突然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这里面还有东西。
"信封里是一沓泛黄的信纸和一张诊断书。
诊断书上印着"李小娟,14岁,先天性心脏病晚期"。
信纸上是稚嫩的笔迹:"沈老师:您好!
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
爸爸说治不好了,家里也没钱了。
谢谢您给我买的《安徒生童话》,我最喜欢《海的女儿》,虽然她变成了泡沫,但她救了王子。
老师,我死了以后,能不能请您帮我照顾爸爸?
他只有我一个亲人......您永远的学生 小娟1982年4月20日"小漫的眼泪砸在信纸上。
一川沉默地递来纸巾,他的眼眶也红了。
"所以外婆才..."小满哽咽着说不下去。
"才那么关心孤寡老人。
"一川接上她的话,声音低沉,"才那么重视功德箱。
"他们继续翻阅后面的相册。
在一本蓝色相册里,小漫发现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她坐在外婆膝上,面前摆着那个红漆功德箱。
照片背面写着:"小漫第一次投功德钱,捐给6山区的孩子。
1998年。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小漫记得那天,外婆握着她的手,教她把硬币投入箱中。
"这钱会变成书本和铅笔,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给那些没爸爸妈妈的孩子。
"外婆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
"看这个。
"一川指着另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外婆站在敬老院门口,身边围着一群老人,她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李小娟父亲医疗费"。
小漫突然明白了什么,急忙翻到相册最后几页。
在一张近期照片上,白发苍苍的外婆正在操作一台老式电脑,屏幕上隐约可见"网络捐赠"几个字。
照片角落的日期是"2018年"。
"外婆也在尝试用新方式做慈善..."小漫喃喃道。
一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所以她才会说行善要跟得上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