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知之眼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黄极睁开眼,世界变了。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天翻地覆,而是某种更本质的、渗透到每一粒尘埃里的异变。

他坐在早餐铺外的智能温控椅上,指尖触到椅面微凉的合金材质,视网膜上就浮起一行淡蓝色数据流:石墨烯散热坐垫:当前温度24℃,能耗0.3W/h,内部线路存在3处纳米级磨损,预计使用寿命剩余187天。

蒸笼掀开的瞬间,白雾裹着肉香漫过来,却在他视野里凝成猩红的警告标签,字体锐利如激光刻痕:仿生肉包子:亚硝酸盐替代物(新型防腐剂E317)超标12.7倍,长期摄入可致神经突触损伤——2045年《食品添加剂新规》第3.7条明确禁止。

隔壁桌的老人正用骨传导耳机听晨间新闻,黄极的目光扫过他手腕上的健康监测环,一串参数自动浮现:人类男性,68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7%,健康环实时传输数据存在21秒延迟(因信号被早餐铺的电磁灶干扰),剩余寿命预计1247天。

老人咬下包子的瞬间,黄极甚至能“看”到仿生肉在他口腔里分解的微观过程——那些人工合成的肌纤维如何被唾液淀粉酶瓦解,超标防腐剂如何渗透过黏膜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

“小极,发什么呆?

再不吃要迟到了!”

母亲的声音从对面传来,她正用全息投影菜单确认支付,指尖划过空气时,每道轨迹都标注着手势指令识别准确率:98.7%,误触概率源于指甲过长(5.3mm)。

她面前的豆浆杯壁上,水分子:氢键键能18.8kJ/mol,当前温度63℃,含纳米级清洁机器人3个(来自市政供水系统)的标签随着液体晃动轻轻摇曳。

黄极猛地攥紧筷子,金属与陶瓷碰撞的瞬间,他“听”到了原子层面的震颤——钛合金筷尖的晶格结构,陶瓷碗边缘的应力分布,甚至是两者摩擦产生的、频率高达2.3MHz的超声波。

这不是他该有的感知,2045年的神经增强技术再成熟,也做不到让一个高中生“看见”分子键能。

他站起身,书包带蹭过校服的瞬间,布料纤维的三维模型在眼前展开:碳纳米管混纺面料:抗撕裂强度27N,由龙科院材料所2042年研发的第三代校服专用材料,当前磨损度11%。

走出早餐铺,巷口的自动驾驶环卫机器人正清扫地面,它的机械臂每转动一度,黄极眼里就弹出伺服电机型号:S-2044,扭矩参数3.7N·m,存在0.02度定位误差(因长期清扫腐蚀性污渍)的调试数据。

走到街心公园,晨练的人们戴着轻量化AR眼镜,在虚拟场景里打太极。

穿红色运动服的大妈头顶飘着AR场景延迟:17ms,源于附近5G基站负载过高(早高峰通勤族集中联网),练剑的大爷手腕上的能量手环标注着石墨烯电池剩余电量:41%,充电接口存在汗液腐蚀痕迹。

黄极的目光掠过他们,落在公园角落的量子通讯中继器上——那个伪装成路灯的金属柱,在他眼里完全透明,内部的超导线圈正以4.2K的临界温度稳定运行,传输着加密的龙科院内部数据:加密等级A+,内容涉及“仙女座异常信号分析”。

世界在他眼里变成了一本实时更新的技术手册,连风里都飘着信息碎片。

“黄极!”

林薇踩着悬浮滑板从身后滑来,滑板底部的磁悬浮装置在地面投下淡紫色光晕,她头顶的标签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林薇,17岁,心率87次/分,当前情绪:轻微焦虑(担心未完成的脑机接口编程作业),关联信息:其父林建国,龙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42年因“异常引力波事件”殉职(官方结论存疑)。

黄极的视线顿在“异常引力波事件”几个字上。

2042年,他记得那天新闻里说龙科院西部观测站发生设备爆炸,现在看来,标签里的引号像个钩子,钓着更隐秘的真相。

“看什么呢?

魂都丢了。”

林薇收起滑板,指尖在手环上一划,调出全息课本,“还有十分钟早读,你再不走真要被张老师抓去站讲台了——他昨天刚升级了智能考勤系统,人脸识别误差率0.01%,想逃课门都没有。”

黄极跟着她往教学楼走,路边的樱花树正用纳米喷雾给自己“浇水”,每片花瓣上都标注着基因改良品种:花期延长至45天,抗病虫害基因来自北极苔藓。

他甚至能“读”到花瓣细胞里的叶绿体正在进行的光合作用效率:光照转化率28%,比2023年的普通品种提升170%。

走进教学楼,智能走廊灯随着脚步声亮起,墙壁上的柔性屏循环播放着高考倒计时:距离2045年高考还有278天。

但在黄极眼里,这行字下面叠着另一行猩红的、带着警告闪烁的数字:距离虫族母巢抵达太阳系:731天18小时42分17秒。

他的呼吸顿了半秒。

虫族母巢?

这个只在科幻游戏里见过的词,此刻像烙印一样刻在视野里。

他抬头望向窗外,2045年的天空很蓝,悬浮的无人机物流队列划出规整的航线,最远的那架无人机的机翼反光里,竟藏着一串旋转的星图坐标:仙女座α-β星系,硅基机械文明观测站,距地球260万光年,当前正以超光速传输数据至未知接收点。

“黄极,发什么呆?

快进教室!”

林薇拽了他一把,把他拉回现实。

早读课的全息投影讲台上,物理老师张诚正调试设备,他的AR眼镜显示着备课内容:曲率引擎理论基础(2045年新课标新增章节),实际掌握度:63%,依赖实时检索补充知识点。

黄极翻开课本,那些印刷的公式在他眼里自动立体起来,每道例题旁边都跳出错误推导:此处忽略了暗物质对空间曲率的影响(2044年诺奖成果)的批注。

“黄极,物理卷子借我抄抄!”

林薇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她正用电磁笔在柔性屏上涂改,头顶飘着昨晚沉迷《星际殖民》游戏,导致作业未完成,试图通过笔迹模仿规避AI查重的标签。

黄极没看她,指尖在草稿纸上划过,石墨烯笔尖自动吸附空气中的碳分子,组成一串流畅的公式。

他把纸撕下递过去,纸上的符号在2045年的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别抄了,这是曲率引擎的简化模型,比课本上的新3.7个版本。”

林薇的电磁笔“啪嗒”掉在桌上。

她看着纸上的公式,那些标注着暗能量利用效率:89%空间压缩比:1:17的参数,比她父亲生前参与的龙科院项目组最新数据还要领先——她父亲的全息遗像里,背景白板上的公式和这个只差三个关键变量。

“你……”她张了张嘴,突然笑出声,“黄极,你玩的哪个版本的《星际工程师》?

这模型要是真能跑,拿给龙科院,他们得把你塞进‘少年天才计划’重点培养。”

周围的同学听到了,全息投影的聊天框里瞬间弹出一片嘲讽:“2045年了还吹这种牛?

龙科院的量子计算机昨晚刚把曲率引擎模拟失败了,他一个高中生能行?”

“看他那草稿纸,还是用的传统石墨烯笔,连神经首连输入都不会,怕不是从哪个旧论坛扒的过时模型。”

“龙科院的‘天眼三号’刚发现仙女座有异常信号,他要是能解出来,我首播吃电路板。”

黄极没理会。

他知道这些嘲讽的背后,是2045年人类对科技的盲目自信——当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星际观测成为日常,人们反而很难相信,改变世界的钥匙可能藏在一张普通的草稿纸上。

但他眼前的数据流不会说谎:曲率引擎简化模型:核心参数完整度89%,龙科院当前研究进度:31%,提交此模型可触发紧急评审机制,对应权限:龙科院A级通行证(2045年新修订权限体系)。

他甚至能“看”到龙科院此刻的场景:深空物理实验室里,陈岚院士正对着全息沙盘发火,沙盘上的引擎模型因为暗物质参数错误而崩溃,他的智能助手不断弹出检测到相似模型在3.2公里外的第三中学出现的提示,却被他当成垃圾信息一键删除。

“黄极,上课不准搞小动作!”

张老师的全息投影放大三倍,AR眼镜射出的激光束扫过黄极的草稿纸,“把心思放在高考上!

你以为龙科院是那么好进的?

去年全市只有3个人通过初审,最低智商168!”

黄极抬头,视线穿透张老师的全息投影,看到他办公室里的智能档案柜——第17层的抽屉里,藏着2044年龙科院委托的“民间科技提案”未通过名单,其中73%因“过于超前”被标记为无效信息。

窗外,一只机械麻雀掠过,钛合金翅膀在阳光下折射出光谱,在黄极眼里分解成星图:星际坐标:仙女座α-β,对应文明:硅基机械族,其观测站正以超光速向银河系发射信号,内容:“低维文明(人类)科技爆炸异常,建议标记为优先清除目标”。

2045年的世界,原来早己被盯上了。

下课铃响起,林薇的智能手环突然震动,弹出紧急新闻推送:龙科院发布橙色预警:仙女座方向检测到高强度引力波,疑似外星文明活动迹象。

全班瞬间安静,刚才嘲讽黄极的同学,全息界面都停留在新闻页面。

黄极站起身,把草稿纸折成方块,塞进校服内侧的纳米口袋。

口袋里的微型传感器立刻识别出纸张成分,弹出己加密保存,抗电磁干扰等级:军用级的提示。

“你去哪?”

林薇抓住他的胳膊,她的手环显示心率骤升至120,因新闻与黄极的模型产生联想而恐慌。

黄极看向窗外,2045年的天空依旧晴朗,但他知道,那层包裹着地球的、名为“和平”的薄膜,己经出现了裂痕。

虫族母巢的倒计时在视野里跳动,731天,不多不少,刚好够一个觉醒全知之眼的少年,带着一张曲率引擎图纸,闯进龙科院的大门。

“去龙科院。”

他说。

这一次,没人笑了。

走廊里的智能广播突然响起,播放着龙科院的最新公告:紧急征集民间科技提案,涉及空间物理、星际通讯领域者优先评审……。

黄极的脚步没停。

他走出教学楼,阳光穿过2045年的空气,在地上投下清晰的影子。

他的视野右下角,新的标签正在生成:黄极,17岁,信息全知能力觉醒者(2045年首次记录),文明存续关键变量,当前状态:未被观测。

远处的天际线,龙科院的“天眼三号”射电望远镜正缓缓转动,对准仙女座的方向。

黄极知道,那里不仅有异常信号,还有731天后即将到来的风暴。

而他,要在风暴抵达前,敲响龙科院的大门。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