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夏,是“栖夏小筑”的主人兼管家。
这家只有十二间房的精品民宿,是我逃离都市喧嚣后,在青岚山脚下安下的家。
旺季的喧嚣刚过,此刻的山林透着初秋的疏朗,空气里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微凉气息。
“栖夏”不大,胜在精致。
每间房都面向山谷,巨大的落地窗将满目苍翠框成流动的画卷。
为了省心,我上了全套智能系统——电子门锁、中央温控、智能照明,还有覆盖走廊和公共区域的监控。
客人的入住、退房、清洁需求,甚至能耗,都在这块小小的屏幕上跳动。
手指习惯性地刷新着“房态管理”页面。
绿色“已入住”标识整齐排列。
目光扫到“304”时,我微微一顿。
这个标识已经亮了整整三天。
304 的房客是三天前下午三点左右入住的。
系统记录显示,他通过线上平台预订,支付了三天的房费,使用的是“李志远”的身份证信息。
入住流程一切正常:前台自助机刷身份证、领取一次性密码、开门。
监控拍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中等身材,穿着深色连帽衫,帽子压得很低,脸上戴着黑色口罩,手里拎着一个不大的黑色旅行包。
他动作很快,低着头,几乎没在走廊做任何停留就刷开了 304 的门。
从那之后,系统就再也没有记录到 304 房间的门被打开过。
无论是出门还是回来。
起初,我并未在意。
客人喜欢宅在房间里享受清净,或者忙于工作,这很正常。
我们民宿主打的就是私密和放松,“请勿打扰”的牌子时常亮起。
但三天了。
按照流程,入住三天是需要做一次基础清洁的,更换床品、补充消耗品。
昨天下午,负责打扫的陈姨在门口踌躇了半天,回来告诉我:“小林啊,304 门口那个请勿打扰的灯,还亮着呢!
我按了门铃,敲了门,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
陈姨是本地人,干活利索又负责,脸上带着点担忧,“这都第三天了,水都没叫过一瓶,饭也没点过一顿,怪渗人的。”
我当时正忙着处理一个临时预订,随口安抚她:“可能客人喜欢安静,或者工作太投入了?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