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2014年3月的一天上午,阳春的暖阳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办公室的地面上,

我正伏案专注地写东西,“笃、笃、笃”,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二十多岁的藏族小伙子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壮实,足有一米七八,

那黝黑的脸庞上,一双眼睛透着诚实、睿智和坚定。“您好,我叫扎西,

是腊子口乡康多村人。”“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我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问道。

扎西深吸一口气,说道:“我受家人所托,想将两件文物捐赠给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这次来想了解一下有关情况。”直觉告诉我,这里面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重要故事,

为了探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详细询问了他家的情况,认真记清他家的住址,

还留下联系方式,才把他送走。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和单位同事迫不及待地乘车赶往康多村。

一路上,和煦的春风轻拂着脸庞,青松翠柏精神抖擞,杨柳吐出嫩绿的新芽,

花蕾正含苞待放。白龙江畔、河谷地带和半山腰上,白色的山毛桃花星星点点地分布着,

经过漫长的寒冬,迭部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到来了。下午三时许,我们抵达康多村,

这是一个不大的藏族小山村,依山傍水,宁静而祥和,村里的十几户人家大多姓康,

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村中一棵高大的檀香树,格外引人注目。“看,

那棵檀香树就是这个村子最明显的标志。”同时指着那棵树说道。后来得知,

这棵学名叫松潘叉子圆柏的檀香树,主要产于四川松潘地区,是柏科圆柏属的变种,

生长于海拔两三千米的地方。远远望去,它蓊郁苍翠,枝繁叶茂;走近一看,

树干直径足有两三米粗,需要两个大人伸开双臂才能合抱。树高四五十米,

树冠直径二三十米,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在康多村,

为村民们遮风挡雨、避暑乘凉。

同行的一位村民给我们讲起这棵树的传说:“相传这棵树为康多喇嘛所栽,

康多喇嘛出生于这个村子,是一位得道高僧。刚出道时,人们对他并不信服,

他随手折下一截檀香木树枝,和村里人打赌说,如果把树枝倒插到土里能成活,

大家就要相信他。后来,这棵被他倒栽的小树奇迹般地成活了,并且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从此,每当村民们看到这棵大树,就会想起康多喇嘛。

”我们在一个藏式民居的二层小木楼里见到了扎西的母亲如地草,

她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说着一口地道的洛大话。“欢迎你们来家里坐坐。

”如地草热情地招呼我们。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如地草家的大致情况,她是一名退休教师,

丈夫以前在林场工作,现在也已退休,去县城办事了。她有三个子女,扎西是她的儿子,

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工作,一个还在上中学。当我们提起扎西所说的两件文物时,

如地草脸上立刻露出自豪的神情,她起身走进里屋,小心翼翼地取出两个陶罐,

轻轻放在我们面前的桌子上。“这就是那两件陶罐。”如地草说道。我们仔细观察,

这两只陶罐都是灰陶,保存得十分完整,没有任何残缺。一只造型精美,

纹路清晰、线条流畅;另一只开口处有较大变形,显然是烧制时造成的。

如地草向我们介绍说:“这两件陶罐是当年我父亲康俊山翻修房屋时,从院子里挖到的,

一直被家人珍藏至今。”我小心地拿起这两只陶罐,仔细端详着,

发现这两只陶罐都是马家窑时期的作品,这让我想起县文物馆展出的五件彩陶,

那五件彩陶被称为“五朵金花”,代表着马家窑文化的最高水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是县文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迭部人的骄傲。

马家窑文化因瑞典学者安特生1924年最初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

也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灰陶年代较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彩陶出现于三千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

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器物造型规整,装饰美观,烧成火候较高,

观赏性和艺术性都很高。除了陶罐,另一件文物是一张已经破旧的黄裱纸。

纸上用毛笔书写着工整有力的楷体字,就像印出来的一样。我拿起这张有些年头的黄纸,

只见上面写着:“兹有我校学员康俊山,原系甘肃省武山县第一区县城镇外中山街村人,

家有地十五亩,人五口,系我地方政权机关,

请按革命军人酌情予以帮助或帮助解决工作为荷。落款是第一兵团卫生学校,

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话题自然转到了如地草的父母身上,我们想详细了解他们的过去。

如地草眼望远处的大山,沉思良久,然后缓缓讲述起来。她父亲康俊山是甘肃武山人,

母亲仁青草世代居住在康多村,是一个普通的藏族群众。早年,他父亲一家因家乡遭灾,

到四川松潘亲戚家投亲靠友。康俊山刚满18岁那年,中央红军经过四川时,

他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参加了工农红军,跟随部队从诺尔盖一路爬雪山、过草地,

历经千难万险。1935年9月12日,他们来到了迭部县俄界村,9月14日到达康多村,

9月16日参加了著名的腊子口战役,随后跟随中央红军翻越达拉梁,走哈达铺,

最终到达陕甘苏区。部队到达康多村后,康俊山和战友借宿在母亲家。父亲手脚麻利,

总是闲不住,主动帮母亲家担水、砍柴、打扫庭院。仁青草那年17岁,

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从9月14日至17日,短短三天时间,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

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私定终身。当部队开拔的那一天,仁青草心中满是不舍,

她含着泪从手腕上取下一只玛瑙手镯,交给康俊山作为定情物。两人约定,等革命胜利后,

康俊山一定回来娶仁青草为妻,仁青草也发誓非康俊山不嫁,他们海誓山盟,

坚信这份感情会地老天荒、永不变心。仁青草眼含热泪,

在腊子口悬崖边依依不舍地送别情郎。她们一家信奉藏传佛教,乐善好施,

红军两次攻打腊子口,她们一家都主动为红军当翻译、做向导、收养流落红军,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腊子口山脚下,驻扎在康多村,

当时有一个小红军叫刘玉兰,她是四川红原人,父母都是红军战士。1935年8月下旬,

红军发动包座战役,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但在这场战役中,

刘玉兰的父母不幸牺牲,当时只有12岁的她一下成了孤儿,只能随红军进行艰难的行军,

这位小红军身体极度虚弱,被安排在仁青草家疗养,大家亲切地喊她阿兰,

仁青草非常疼爱阿兰,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对待,不容许任何人欺负她。9月17日,

红军攻破腊子口,大部队即将开拔,仁青草一家向红军首长提出请求,

希望能把阿兰留下来收养。红军首长考虑到阿兰年龄小以及长征的艰难,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从此,阿兰直到出嫁前都住在她家里。当时在腊子口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有一百多人,

大都中弹负伤,仁青草家收留了五六个红军战士,红军撤离后,

***军阀鲁大昌派兵挨家挨户搜查,疯狂杀害流落的红军战士。

仁青草一家与全村人对***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恨之入骨,

悄悄把阿兰与流落的红军战士掩护起来,一次次躲过***军阀的搜查。同时,

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受伤战士,千方百计医治负伤的战士,倾其所有照料红军的生活。

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又一次到达腊子口,经过激烈的战斗,

红军八十八师攻占了腊子口,歼灭鲁大昌守军约一个营,夺取了腊子口战役的胜利,

大部队随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去了。这次战斗由于是正面强攻,红军伤亡较大,

仁青草一家再次承担起医治、救助流落红军的重任。红军两次过迭部,

仁青草家医治、救助、躲避***军队搜捕的红军战士有十几人,

有些红军战士痊愈之后追随大部队去了,有些红军战士则在当地生存了下来。

解放后在迭部居住的流落红军达二百多人,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生产生活,关系十分融洽。

1935年底,康俊山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之后他参加抗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战役,

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1948年,

康俊山被组织安排到西北军区第一兵团卫生学校学习。1949年10月5日,

康俊山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已经三十多岁了。别人多次给他介绍对象,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远在腊子口的仁青草。康俊山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看着手中的玛瑙手镯,他愁肠百结、彻夜难眠。时间一晃十三年过去了。期间,

他多次寄过家书,但都杳无音信,他身边唯一的信物——玛瑙手镯,一直被他放在心口。

闲暇时,他常常一面反复把玩着这只手镯,一面想念着梦中的情人,

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常常自问,当时活泼可爱的仁青草现在生活得还好吗?

她是否已经结婚,成为别人的新娘?难道自己十几年的等待真的会成为一场梦吗?

自己是一个男子汉,怎么能轻易放弃当年的诺言呢?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让他寝食难安。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与仁青草见上一面,

以了却多年的心愿。他向组织提出要求,

希望能回到当时红军长征经过的腊子口地区开展工作,组织理解他的心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并出具了相关证明。一把油布雨伞,一个牛皮药箱,一个背包,这些就是康俊山的全部家当,

收拾妥当后,他没有一丝犹豫,也没作一天停留,便踏上了前往腊子口的征程。

他一路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见到仁青草。自从康俊山走后,

仁青草每天都会站在腊子口的木桥边苦苦等待。多少个细雨飘飞的日子,

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她就那么耐心地守在那里。仁青草的母亲心疼地对她说:“孩子,

别等了,说不定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或者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仁青草坚定地摇摇头,

说:“不,阿妈,我相信俊山一定会回来的,他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太阳升起又落山,

树叶绿了又黄,冬天去了春天再来,大雁北去又南飞,

只有腊子口两边高耸的山崖默默陪伴着这个痴情的女子,只有滔滔的腊子河向她诉说着衷肠。

多少个夜晚,仁青草都会梦见自己的如意郎君骑着高头大马前来娶亲,她头盖红布,

成为美丽的新娘,但每次醒来,迎接她的都是冰冷的现实,泪水湿透了被角,

于是她一次次到腊子口战役的旧址旁徘徊,向着俊山远去的地方张望。多少个日子,

她任凭家人的苦苦劝说,任凭左邻右舍的冷嘲热讽,任凭邻村青年的苦苦追求,都无动于衷,

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总有一天,她的俊山哥哥一定会回来迎娶她。1949年9月14日,

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遭受***长期统治的腊子口地区获得和平解放,

并迎来了迭部全境的解放。这年冬天,一个瑞雪飘飞的日子,在腊子口战役旧址旁,

仁青草听到喜鹊在枝头喳喳叫,她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喜悦,仿佛预感着什么。终于,

她等来了日思夜想的郎君,见到了阔别十四年的康俊山。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

康俊山终于回到久别的腊子口。当他看到仁青草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两人相视良久、默默无语,彼此眼中充满着问候、关切和信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却不知从何说起。康俊山缓缓从怀中掏出珍藏了十四年的玛瑙手镯,说道:“草子,

这只手镯我一直带在身边,一刻都没有忘记。”仁青草看到这只她亲手交给康俊山的手镯,

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1949年年底,

两个苦等十四年之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后,康俊山一面辛勤劳作,一面发挥他的特长,

用在部队学到的知识,为群众免费看病、送医送药,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

群众亲切地称他“康曼巴”、“康神医”。解放初期,群众生活特别困难,别说看病,

就是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基层乡村普遍缺医少药,群众看病非常艰难。得了小病,

只能硬扛;得了大病,无处医治,只能听天由命。康俊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在心中默默发誓:“我一定要为群众的健康尽心尽力。”当时腊子口地区交通不便,

药品非常紧缺,这给他看病带来了很大困难。他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苦思冥想解决的办法。有一次,他给一位叫才布九的孤寡老人看病时,

把自己的苦恼向老人诉说:“大爷,这药实在是太难找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老人劝他用中藏药试试,他一脸愁苦,寻思着到哪里去弄中药材呢?老人看出了他的顾虑,

充满自信地说:“别的不敢说,要说中藏药材,腊子口可是遍地是宝。

”康俊山又担心的说:“我可不会辨认中藏药材,如果下错药,闹出人命可不得了。

”老人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