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工位上的“人肉数据库”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助理的工作琐碎得令人发指:整理会议记录、归档文件、核对数据、准备简报、预订行程、端茶递水… … 同事们最初对我这个“空降兵”有些好奇,但很快,这种好奇就被一种微妙的轻视取代。

毕竟,我只是个助理,干的都是最基础的活儿。

他们谈论着复杂的财务模型、投资回报率、市场前景,术语飞溅,而我沉默地坐在角落,像一件会移动的办公家具。

但这种状况很快起了变化。

一次部门内部会议,讨论一个半年前的旧项目。

负责当时项目的经理一时找不到关键数据文件,急得满头大汗。

张薇的脸色越来越沉。

会议室气氛凝滞。

我正低头整理着今天的会议日程,头也没抬,轻声报出了一串数字:“根据半年前第43次部门周会纪要,下午三点二十分左右,李经理您汇报时提到,该项目的初期用户增长率是百分之十七点三,环比上升两个百分点。

原始数据来源是市场部第三季度调查报告,第7页左下角的图表。”

全场瞬间安静。

所有目光聚焦在我身上。

李经理愕然地看着我,迅速翻找手机里的备份,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神像是见了鬼:“… …完全正确!

连小数点都一样!

你怎么… …会议纪要是我整理的。”

我平静地回答,继续手里的工作,仿佛只是说了一句“今天天气不错”。

从那以后,我“人肉数据库”的名声不胫而走。

“林夕,上次和启明科技开会,他们CFO承诺的条款具体怎么说的来着?”

“对方原话是:‘原则上同意在B轮融资后给予我方优先收购权,但具体行权条件需参照当时市场估值,上浮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时间是下午西点零八分,他说话时喝了一口矿泉水,玻璃杯放在桌垫左上方。”

“林夕,三年前那份关于东南亚市场的政策风险报告,还能找到吗?”

“电子版备份路径在服务器S盘-战略研究-201X-Q4-东南亚,第12页第三段提到了您需要的政策变动预测。

纸质版在档案室B区第七个柜子,从上往下数第西层,蓝色标签文件夹内。”

“林夕,张总监的航班是几点?

哪个航站楼?”

“CZ3108,首都机场T2航站楼,下午三点十五起飞。

建议提前两小时出发,目前机场高速北向南方向有事故,拥堵约三点二公里。”

我开始成为部门里一个隐形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谁需要什么陈年旧账、模糊记忆、丢失文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

张薇从最初的惊疑,到逐渐习惯,最后开始依赖我的“精准”。

她不再需要费力回忆细节,只需要问我。

我的工位依旧在角落,但来找我“查询”的人络绎不绝。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一个“活体记忆库”的存在。

有些人会觉得不自在,仿佛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每一句失言都被永久记录在案。

同事王磊,一个总爱在汇报时夸大其词的家伙,就曾在我准确复述他上次会议中的某个矛盾数据后,脸色难看地嘟囔:“… …记那么清楚干嘛,真是变态。”

我假装没听见。

我的大脑自动将他的表情、语调、以及那句话,连同当时办公室空调的温度(24.5摄氏度)和窗外飞过的一只鸟的剪影,一起存档。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