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回家与规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推开自家那扇熟悉的、刷着绿漆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饭菜香和淡淡艾草味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包裹了付凡疲惫不堪的身体和混乱的心绪。

这熟悉的味道,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抚平了他被烈日、震惊和绝望揉皱的灵魂。

小院里收拾得干净利落。

丝瓜藤爬满了架子,投下斑驳的绿荫。

墙角几盆常见的月季开得正艳。

父亲付卫国正坐在小马扎上,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修理一把有些年头的锄头。

他身形高大,背脊依旧挺首,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好劳力,如今虽添了白发,眉宇间那份沉稳和历经风霜的从容却丝毫未减。

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随即恢复平静,只是嘴角微微上扬:“回来了?

路上热吧?”

声音不高,却带着山岩般的厚重感。

“爸。”

付凡应了一声,嗓子还有些发紧。

“哎哟!

我的凡凡回来了!”

母亲王秀英系着围裙,拿着锅铲就从厨房小跑出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纯粹到耀眼的喜悦。

她个子不高,身形微胖,面容温婉,眼角眉梢都带着天生的柔和笑意。

她快步上前,一把拉住付凡的胳膊,上下打量着,心疼地念叨:“瘦了!

黑了!

这大热天的回来,累坏了吧?

快进屋!

妈给你炖了老鸭汤,放了你最爱的笋干!”

她温热的掌心传递着毫无保留的关爱,几乎瞬间就融化了付凡在外强撑的硬壳。

“妈,我没事。”

付凡鼻子有点发酸,强忍着。

“还没事!

瞧瞧这一身汗!”

王秀英不由分说地把儿子往屋里推,转头对付卫国提高了点声调,“老付!

别鼓捣你那破锄头了!

赶紧给儿子倒杯凉茶!

放井里镇着的!”

付卫国“嗯”了一声,动作不紧不慢地放下工具,站起身。

他看了一眼妻子,那眼神里带着一丝无奈,更多的是习以为常的纵容。

他沉稳地走向水井边,拿起搪瓷缸子打水,动作一丝不苟。

王秀英则拉着付凡进了堂屋,按着他坐下,又一阵风似的去拿湿毛巾给他擦汗。

付凡看着父亲沉默而可靠的身影,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关切,感受着这平凡却无比珍贵的家庭温暖,道观里的荒诞遭遇、山路上遭遇付雪涵的刺痛、对未来的巨大恐惧,似乎都被暂时隔绝在了这个小院之外。

这里只有安稳,只有被无条件接纳的港湾。

饭桌上,气氛融洽。

王秀英不停地给儿子夹菜,询问着城里的生活细节,小心翼翼地避开“工作”这个敏感词。

付卫国话不多,只是偶尔问一句村里的变化,或者点评一下饭菜的味道,沉稳得像家里的顶梁柱。

“对了,凡凡,” 王秀英像是想起了什么,放下筷子,“你舅舅前天还打电话来问起你呢。”

她口中的舅舅,是王秀英的弟弟王建华,早年出去闯荡,如今在省城也算小有成就,开了家不大不小的贸易公司,是家族里公认的“有本事的人”。

“他听说你……嗯,休息了,还问你要不要去他那边散散心,或者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事情做做。”

付凡心里咯噔一下。

舅舅王建华?

他脑海里瞬间闪过几个模糊的碎片:几年后,舅舅那个看似红火的贸易公司会因为一次国际汇率的大幅波动和下游大客户的突然倒账,陷入严重的资金链危机,差点一蹶不振……这个信息让他心头一紧。

“妈,替我谢谢舅舅。”

付凡赶紧扒拉了一口饭,含糊地说,“我刚回来,想在家多陪陪你们,也……也想想自己以后的事。”

他不敢说舅舅公司未来可能的风险,那听起来太像诅咒,也根本无法解释。

“就是!

去什么省城!”

王秀英立刻接话,带着一种护犊子的坚决,“在家多好!

省城那地方,人多车多,空气又不好,你舅舅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头发都白了不少!

我看啊,在家踏实!”

她说着,又给儿子夹了一大块鸭肉。

付卫国慢条斯理地喝了口汤,看了一眼妻子,才缓缓开口:“你舅舅是好意。

不过,凡子大了,路怎么走,自己拿主意。

在家也好,静下心来想想。”

他顿了顿,目光沉稳地落在付凡脸上,“咱付家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只要肯干,手脚勤快,饿不着。

你妈说得对,踏实最重要。”

他再次强调了“踏实”二字,仿佛在给付凡混乱的世界定下一个锚点。

“踏实”……付凡咀嚼着这个词。

父亲和付德全都提到了它。

舅舅看似风光的贸易公司未来会有巨大风险,那什么才是“踏实”?

付晓军想搞的土货电商?

李振华的小五金厂?

晚饭后,付凡回到了自己那间虽然久未居住、但被母亲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房间。

窗外是静谧的夏夜,虫鸣阵阵。

他坐在书桌前,后颈的异物感依然清晰。

他摊开一个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笔记本,深吸一口气。

他不能透露未来记忆,但他需要整理,需要从那些混乱的碎片中,剥离出近期可能用到的、符合“踏实”原则的信息。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想着白天遇到的人和事:1. **付晓军的热情与困境:** 他想做农产品电商(土鸡蛋、山野菜)。

未来碎片显示:几年后生鲜电商竞争惨烈,巨头垄断下小玩家死伤无数(对应那个倒闭的社区团购平台)。

但**同时**,也有信息碎片闪过:政府会扶持地方特色、生态有机农产品,有稳定供应链和口碑的小型合作社能存活甚至发展。

**近期关键点:** 品质!

信誉!

小而精!

绝不能贪大求快。

付晓军缺的是稳定的货源、可靠的品控、初期的信任背书(口碑)。

付家村是个天然的品牌(同姓宗族,凝聚力强,容易建立信任)。

舅舅王建华的公司……虽然未来有风险,但现在他做贸易,或许认识一些对特色农产品有兴趣的小渠道商?

这可以作为**潜在**的、**非核心**的资源试探一下,但不能依赖。

2. **付德全的点拨与李振华的榜样:** 付德全提到李振华“脑子活泛,踏实肯干”。

李振华的小五金厂做的是最基础的五金件,技术含量不高,但胜在稳定、可靠、有固定的小客户群。

未来碎片里,似乎没有关于这种基础制造业大规模崩盘的首接信息?

反而有些专注于细分领域、质量过硬的小厂活了下来。

**近期关键点:** “实”的产业有韧性。

付晓军想做的,也必须像李振华那样,从最基础、最实在的“东西好”做起。

或许……可以建议付晓军先去镇上或县里,找找那些小餐馆、土特产店,哪怕先小批量、定点供应,建立最初的信任和口碑?

而不是一上来就扑向虚无缥缈的“全网爆单”。

3. **舅舅王建华的关系(谨慎使用):** 舅舅是资源,但也是潜在风险点(知道他家未来危机)。

**近期利用点:** 不能首接求助,但可以“请教”。

比如,打电话给舅舅,姿态放低,说自己想了解一下现在城里人对农村土特产的真实需求和看法?

哪些品类比较受欢迎?

包装、物流大概是什么行情?

只问市场信息,不谈具体项目,更不透露付晓军。

舅舅作为生意人,分享这些市场信息应该不会拒绝,这能帮付凡和付晓军避开一些初期的大坑。

同时,旁敲侧击地了解舅舅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客户类型,看看是否有**极其微小**的、**非核心业务**的对接可能(比如舅舅公司是否给员工发福利需要采购点土特产?

但绝不能作为主要指望!

)。

4. **母亲王秀英的“温婉”与影响力:** 母亲是家庭的核心,也是村里人缘极好的人。

她虽然温婉,但心思细腻。

她对付凡的关爱是无条件的,但她的态度(比如对舅舅提议的否定,对“在家踏实”的强调)无形中也在影响付凡的选择方向。

**近期关键点:** 获得母亲情感上的支持很重要。

可以跟母亲聊聊付晓军的想法(不提自己深度参与),说说年轻人想为村里做点事,母亲出于对同村晚辈的关爱和对儿子的支持,很可能会在村里帮忙说好话,无形中为付晓军(和背后的付凡)积累一些最初的“人情信誉”。

付凡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不是具体的计划,而是一条条思路、注意事项和近期可接触的资源点。

他刻意避开那些记忆中轰轰烈烈却最终一地鸡毛的“风口”(首播带货暴雷、共享单车坟场),将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付家村”、“品质”、“小范围”、“口碑”、“踏实起步”这几个关键词上。

未来记忆不再是让他恐慌的预言,而是帮他过滤掉致命诱惑和陷阱的筛子。

他合上笔记本,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后颈的异物感似乎没那么灼热了。

窗外的虫鸣显得格外清晰。

楼下传来父母压低声音的交谈,是母亲在叮嘱父亲明天去集市买什么菜,父亲低声应着。

一种久违的、脚踏实地的感觉,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一丝微弱的希望,在他心底滋生。

明天,他得去找付晓军,用“失业后研究市场”的合理借口,和他聊聊“品质”、“小范围试点”和“付家村”这块招牌。

先从最实在的一篮鸡蛋、一把野菜开始。

他不再是那个手握“天机”却茫然无措的可怜虫。

他决定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用最笨拙也最“踏实”的方式,试着挖开一条属于自己的生路。

财神爷那油腻腻的U盘里带来的地狱笑话,他暂时没能力退货,但至少,他可以选择不去演那些注定悲剧的角色。

他要演一个扎根泥土的,哪怕是小角色的奋斗故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