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来驾到50年代,才气初现
作为21世纪顶尖的枪械工程师,她在新型狙击步枪的极限测试中遭遇炸膛,意识沉入黑暗前,指尖还残留着金属枪管的余温。
“咳咳——”呛人的煤烟味猛地钻进鼻腔,林薇猛地睁开眼。
没有纯白的实验室,没有闪烁的仪器,只有低矮的土坯房,糊着报纸的墙壁己经泛黄,屋顶的木梁上挂着一串干瘪的红辣椒。
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身上盖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被子,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汗水的味道。
“薇薇,你可算醒了!”
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袖口磨得发亮的中年女人扑过来,眼眶通红,“高烧烧了三天三夜,吓死妈了!”
林薇愣住了。
女人的脸陌生又熟悉,脑海里突然涌入一股不属于自己的记忆——这里是1965年的北方兵工厂家属院,原主也叫林薇,是个刚从技校毕业的学徒,三天前在车间搬运零件时摔了一跤,撞到了头。
而自己,一个研究精密枪械的工程师,竟然魂穿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六十年代?
“水……”林薇嗓子干得发疼,接过女人递来的粗瓷碗,温热的米汤滑过喉咙,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
墙上的日历赫然印着“1965年7月12日”,窗外传来大喇叭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声,还有远处车间隐约的机床轰鸣。
“醒了就好,下午跟我去车间销假,王主任都问好几回了。”
母亲抹了把眼泪,“你这丫头也是,刚上工就毛手毛脚,咱们这兵工厂不比别处,可得仔细着。”
兵工厂?
林薇的心猛地一跳。
她挣扎着坐起来,原主的记忆里,这是一家生产老式步枪的国营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连最基础的枪管膛线加工都时常出现误差。
“妈,我去车间看看。”
林薇掀开被子,脚刚沾地就差点摔倒——这具身体太虚弱了。
她扶着墙走到镜子前,镜中的少女面色苍白,眉眼却和自己有七分相似,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青涩。
可当她看向自己的手时,指尖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这是一双长期握工具、指腹带着薄茧的手,更是一双属于“匠人”的手。
下午,林薇跟着母亲走进兵工厂。
巨大的厂房里,车床、铣床轰鸣作响,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忙碌着,空气中漂浮着金属碎屑和机油的味道。
车间角落堆着几支待检修的步枪,枪身斑驳,枪管里甚至能看到残留的锈迹。
“林薇来了?
身体好利索了?”
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走过来,胸前的口袋别着“主任王建国”的铭牌。
“王主任,我没事了。”
林薇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旁边的报废枪支堆上。
那是一批因为弹道偏移被淘汰的步枪,在她眼里,这些“废品”只需要调整枪管缠距、优化膛线角度,就能让精度提升至少30%。
“没事就好,先去熟悉下零件清洗流程。”
王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转身去查看车床。
林薇蹲在报废枪支旁,指尖轻轻拂过枪管。
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无数数据:口径7.62mm,枪管长度520mm,膛线4条右旋……这些老式步枪的缺陷像教科书案例一样清晰地呈现在她眼前。
“喂,新来的,别碰那些破烂!”
一个粗犷的声音传来,一个络腮胡师傅瞪着她,“这些都是要回炉的,碰坏了算你的?”
林薇抬起头,眼神亮得惊人:“师傅,这些枪不是不能用,是膛线角度出了问题。
如果调整缠距到240mm,再优化弹头气动外形,精度能提高不少。”
络腮胡师傅愣住了,随即嗤笑一声:“小丫头片子懂什么?
这都是苏联专家定的标准,你比专家还能?”
周围的工人也纷纷侧目,有人忍不住笑起来。
在这个年代,一个刚进厂的学徒丫头,竟敢质疑现成的技术标准?
林薇没辩解,只是捡起一根细铁丝,在地上快速画出膛线截面图和弹道轨迹:“缠距过密会导致弹头转速过高,反而影响稳定性。
您看这里,弹道偏移的落点集中在右下方,说明膛线右旋角度偏差了0.5度……”她的手指在地上滑动,专业术语脱口而出,那些复杂的弹道学原理被她拆解成简单的力学分析。
络腮胡师傅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蹲下身仔细看着地上的图,眉头越皱越紧。
王主任闻声走过来,当看到地上的图纸和林薇条理清晰的分析时,眼镜后的眼睛猛地睁大了。
这个昨天还在发烧的学徒丫头,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
林薇站起身,望着车间里老旧的机床,又看了看墙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深吸一口气。
她知道,自己的到来,或许能为这个年代的华国枪械发展,点燃一簇不一样的火焰。
而她与这个时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