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仪的蓝光在实验室内跳动,投影出的数据在墙上不停的变化着。
崔元州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嫁衣上的血迹分析结果正以三维模型的形式旋转。
"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硫化物结晶密度超标……"这不是人类的血液。
至少,不是活人的,和之前周教授所检测的差不多。
他摘下AR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窗外,雾气蒙蒙,远处的高楼竟然有些像的一座墓碑,看起来很是骇人。
这时,手机震动,李岚发来一条加密消息:"苏婉的指甲玉屑检测结果:和田青玉,但含有微量铱。
这东西只存在于两个地方,核医学实验室,或者是陨石。
"崔元州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了两秒,随后调出了另一个界面。
……上午十点,市博物馆的地下实验室。
"你确定要这么做?
"张教授的白大褂上沾了咖啡渍,手指在全息投影的控制台上犹豫,"AR历史还原还没通过委员会……""就当是技术测试。
"崔元州将阴阳玉佩放在扫描台上,"只需要槐荫堂1900年的建筑结构。
"投影光束嗡嗡作响,画面出现,空气中浮现出一座虚像,青砖院落、雕花门廊,还有天井中央那个如今被水泥封死了的双环祭坛。
崔元州走近投影,突然蹲下身子。
祭坛边缘有些许凹槽,排列成奇怪的形状。
"这不是排水系统。
"他放大图像,"是声波导管,用来放大特定频率的……"话音未落,AR系统突然发出刺耳难听的噪音。
投影中的古老宅子的墙壁开始剥落,露出隐藏起来的《嫁殇图》壁画。
七个新娘环绕着一口黑棺,每人的手腕都连着血线,汇聚到中央一个无面人形的身上。
张教授脸色煞白:"这不可能!
我们数据库里根本没有……"系统警报声发出。
崔元州立马扯下电源,但在投影消失前的最后一秒,他看见了壁画角落有个模糊的标记,双头蛇符文,和他那个玉佩里的一模一样。
……下午三点,城南旧货市场。
崔元州蹲在一个卖古董收音机的摊位前,指尖抚过生锈的按钮。
摊主是个老头:"找特定年份的?
"他问。
"1937年的德律风根,能收短波那种。
"老头听后,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周家也来问过这个。
"他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机器,"但是你要它干嘛?
现在都没人听……"崔元州按下开关。
收音机发出了沙沙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频段突然变得清晰,持续的低频嗡鸣,像无数个人在同时念咒。
频谱分析软件立即弹出提示:19Hz,次声波共振频率。
崔元州手机突然发出震动。
未知号码发来一张照片:是槐荫堂天井的现代航拍图,地面上的裂缝正好组成半个双头蛇图案。
第二张照片紧接着发来,某间实验室里,是六个装着淡黄色液体的培养舱。
崔元州想到了之前的那张照片,六个女人,还有一个被烧出了黑洞,有可能己经…午夜凌晨,苏婉家的公寓。
崔元州戴着橡胶手套,指尖擦过书桌边缘。
紫光灯一一扫过,很是仔细,木质桌面上很快浮现出几道指纹,不属于苏婉,也不属于任何登记在案的周家人。
那这到底是谁的呢?
他拉开抽屉。
在最下面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皮质日记本,封面上的SW字母己经有些发黑。
翻开第一页,2023年9月15日的记录还很正常:"周家送来了聘礼清单,祖母坚持要用清末的那套龙凤镯……"但越往后,字迹就越潦草。
最后几页完全变成了诡异的符号组合,比数学公式还要复杂难懂。
崔元州打开手机,调出自建的民俗密码库。
镜头对准那些符号,软件开始疯狂比对查找。
"匹配度88%:湘***月族契约文,常用于血祭记录。
"他猛地合上日记。
窗外,一只飞蛾扑向玻璃。
……凌晨两点,证物分析室。
李岚将日记本放入多光谱扫描仪,机器发出嗡嗡的声响。
"普通纸张,"她调整着数据,"但用了隐形墨水。
"屏幕突然跳动。
纸页夹层中突然浮现出用指甲拼成的卦象,是五片半月形状,它们排列成了放射状。
"人指甲!
"李岚的声音有些紧张,"而且……"她放大图像。
每片指甲内都有纳米级刻痕,组合起来是一个缩小版的双头蛇图腾。
崔元州的太阳穴突突首跳。
这己经超出可以用科学解释范畴,进入了生物工程领域。
他的手机突然亮起。
张教授发来了邮件:"查到了,1937年那台收音机是德国‘钟’计划的产品,专门研究次声波武器。
战后资料显示,有个编号Z-7的实验品被周墨轩买走了。
"附件是一张发黄的照片:七个穿白大褂的人站在槐荫堂前,中间那人手里捧着个一个青铜钟。
又是这个地方,槐荫堂。
照片背面写着:"第一序列己完成"。
……上午九点,城南电子市场。
崔元州在二手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一个染着蓝头发的女孩:"找什么?
""能接收19Hz频段的改装设备。
"女孩眼神突然变得警惕起来:"前两天也有人来问。
"她摸出一个黑匣子,"但这玩意会让人做噩梦。
"林默接过设备,按下测试键。
"啊——"是一声尖锐的惨叫,可以肯定,这不是录音,而是实实在在的接收到的声波转化 用来源定位显示,信号正是来自城北方向。
没错,就是槐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