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无基则倾,官无民则危。
昔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周公治国,礼以化民。
是故善为官者,必先察水性,后操舟楫。
今观仕途,多有倒行逆施之辈。
或恃权而骄,视民如草芥;或贪得无厌,剥民若寇仇。
殊不知,民怨如地火,潜行暗涌,终有喷薄之日。
商纣以炮烙逞威,终丧鹿台;始皇以严刑立政,二世而亡。
此皆逆水行舟,自取覆亡之验也。
然则何以为官?
曰:当如老舵,知深浅,明风向。
水深则缓行,浪急则稳进。
为政之道,贵在审时度势:岁饥则减赋,时乱则宽刑,民怨则自省。
昔管子治齐,通货积财;诸葛治蜀,务农殖谷。
皆得驭舟之要。
更当戒者,乃"三患":一患耳目闭塞,不闻民声;二患刚愎自用,不纳良谏;三患贪得无厌,不恤民力。
有此三患,犹舟行雾中而自谓安稳,覆没在即而不自知也。
故曰:官道如舟,载覆由民。
得民心者,如顺风扬帆;失民心者,若逆流操桨。
智者当以史为鉴,以民为镜。
白话译文官员如同国家的器物,百姓则是器物的根基。
没有根基器物就会倾倒,失去百姓官员就会危殆。
古代大禹治水,采用疏导而非堵塞;周公治理国家,用礼乐教化民众。
所以善于为官的人,必定先了解水性,然后才去驾驭船只。
观察当今官场,多有倒行逆施之人。
有的倚仗权势骄横,视百姓如草芥;有的贪得无厌,剥削百姓如同仇敌。
却不知道,民怨就像地火,在地下暗流涌动,终有爆发之日。
商纣王用炮烙酷刑逞威,最终葬身鹿台;秦始皇以严刑峻法治国,传到二世就灭亡。
这些都是逆水行舟,自取灭亡的明证。
那么应该如何为官?
答案是:要像经验丰富的舵手,知道水深浅,明白风方向。
水深就行船缓慢,浪急就稳健前进。
为政之道,贵在审时度势:遇到灾年就减免赋税,时局动荡就放宽刑罚,民怨沸腾就要自我反省。
当年管仲治理齐国,流通货物积累财富;诸葛亮治理蜀国,重视农业增加生产。
他们都掌握了驾驭官船的诀窍。
更要警惕的是"三种祸患":一是耳目闭塞,听不到民间声音;二是刚愎自用,不采纳好的建议;三是贪得无厌,不爱惜民力。
有这三种祸患,就像船在雾中航行却自以为安稳,即将覆没还不自知。
所以说:为官之道如同行船,载覆都由百姓决定。
得民心的,就像顺风扬帆;失民心的,如同逆流划桨。
明智的人应当以历史为鉴,以百姓为镜。
历史案例唐太宗与"水能载舟"之喻: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西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如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后太宗又尝临朝谓侍臣曰:"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遂罢宗室封爵。
此诚得"官道如舟"之三昧。
及至晚年渐生骄矜,辽东之役劳民伤财,己有覆舟之兆,赖有魏徵等忠臣力谏,方得保全。
现实案例某市新区开发事件:2016年,某市为推进新区建设,强行征地五千余亩。
官员为求政绩,不惜动用警力镇压***群众。
补偿标准远低于市场价,失地农民多次***无果。
时任市委书记张某在内部会议上称:"发展就要付出代价,少数人的利益要服从大局。
"后经媒体曝光,引发全国关注。
调查发现,该开发项目存在权钱交易,补偿款被层层截留。
最终张某因***被判刑15年。
颇具讽刺的是,其曾在党校学习时撰写过《论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一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此案正应了"舟己行而剑不行"的古训,为官者若脱离群众,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