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离家识韩 二愣 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刚蒙蒙亮,叶家宅院的院坝里还沾着一层薄薄的露水,青石板路被浸润得泛着冷白的光。

叶白背着收拾好的青布包站在门槛前,布包边角缝得紧实,夹层里妥帖地裹着给七玄门岳堂主的信,指尖能摸到信纸的硬挺边缘。

“到了山门别慌,找岳堂主时把信递过去,会照拂你几分。

缺什么别硬扛,托人捎信回来,家里总给你备着。”

叶苍站在台阶上,双手背在身后,语气尽量放得平稳,可指节却悄悄攥紧——他总怕儿子这一去,山高路远,再见不知是何时。

叶玲攥着油纸包的手指泛白,眼眶红得像浸了水的樱桃,把包往叶白手里塞时力道都重了些:“芝麻饼是凌晨起灶烤的,我特意多放了糖,还裹了三层油纸,现在还热乎着呢。

饿了就吃,别等凉透了硌牙。

叶白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透过纸皮传来的暖意,顺着指缝往心里钻。

他用力点头,声音没敢放太响:“我知道,你们在家也保重,爹别总熬夜看武谱,娘也别太累着。”

说完,他躬身行了一礼,转身快步走出院门,脚步没敢停——他怕再多看一眼叶玲泛红的眼眶,自己也会忍不住红了眼。

院门外的街巷静得只剩风声,青牛镇还没从睡梦里醒过来,街边的杂货铺、铁匠铺都关着门,只有镇东头客栈的灯笼还亮着,昏黄的光映着停在台阶下的马车。

那是辆宽大的黑漆马车,车辕上挂着块木牌,刻着“七玄门接引”五个字,字体遒劲,透着几分门派的威严。

三十多个孩子正陆续往车上挤,人声不算嘈杂,却透着一股明显的分层感。

叶白刚踏上马车的木梯,就被车厢里的景象分了神——车厢中间特意留出了一块稍宽敞的地方,铺着厚厚的锦缎垫子,一个锦衣少年正斜斜地靠在上面,被十多个孩童围着,活像众星捧月。

那少年约莫十三岁,比车厢里其他孩子都高半头,穿一身宝蓝色锦缎劲装,按七玄门的规矩,考核只收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可舞岩有个表姐嫁进门内做了掌权人的夫人,一句话就把年龄的门槛抹平了。

他家在青牛镇东头,家底殷实,自小就请了武师教拳脚,虽算不得多高明,可耍起几套基础拳架时,也有模有样,对付寻常没练过的孩子,绰绰有余。

此刻他微微抬着下巴,眼神扫过周围的孩童时,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傲气,显然早己习惯了这种簇拥。

围着舞岩的十多个孩童,穿的都是干净的棉麻短褂,一看就是城镇里长大的。

他们凑在舞岩身边,脸上堆着讨好的笑,嘴里的话一句比一句甜:“舞大哥,到了七玄门,您肯定能当大师兄!”

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孩说着,还特意往舞岩身边凑了凑,想帮他理理衣襟,却被舞岩不着痕迹地避开了。

叶白看在眼里,心里清楚,这些孩子出身五花八门——有开杂货铺的、有在酒楼帮工的、有跟着爹娘做木匠活的,却都在城镇里摸爬滚打惯了,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逐利而行,知道跟着舞岩这样有钱有势的,到了七玄门或许能多些照应。

车厢的西个角落,则坐着另一群人,只有五六位。

他们穿的都是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有的肘部还打着补丁,布料薄得能看到里面的旧衣裳。

他们个个缩着肩膀,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神里带着怯意,别说大声说话,连抬头看中央人群的动作都小心翼翼。

叶白在靠近车窗的角落找了个空位,刚坐下,就感觉身边的人往旁缩了缩——那是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身形单薄得像根细竹,皮肤是长期在田里劳作晒出的深褐色,脸上还带着点未褪尽的稚气。

他手里紧紧攥着个旧布包,布角磨得起了毛边,缝线处还脱了几缕线头。

他垂着头,只露出一点抿紧的嘴唇。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布包,像是在确认里面的东西还在。

偶尔车厢晃动,中央传来哄笑时,他会悄悄抬眼,飞快地扫一眼那边喧闹的人群,眼神里带着几分茫然,又飞快地低下头,指尖攥得更紧了。

他和那些围在舞岩身边、放声说笑的孩童,像是活在两个世界,一个热闹张扬,一个沉默局促,对比得格外鲜明。

“还愣着干什么?

快坐好,要走了!”

车夫的声音从车外传来,伴随着马鞭轻扬的声响。

马车缓缓动了起来,朝着西方飞奔,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轱辘轱辘”的急促声响,把青牛镇的轮廓渐渐甩在身后。

接下来马车几乎没敢耽搁,白天疾驰,晚上只在沿途的驿站或客栈停靠片刻。

中途绕去柳树镇、溪南村、黑石堡等地方接人时,新上来的孩子也很快融入了车厢的分层——家境好些的,自然凑到舞岩身边;乡村来的,则默默挤到角落。

车厢里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孩子们挨挨挤挤,胳膊肘抵着胳膊肘,连伸腿都得小心翼翼,可那份分层的界限,却始终没被打破。

首到第三天午后,马车在一条小溪边停下补水。

车夫说要休整半个时辰,孩子们纷纷下车透气。

叶白拿着水囊走到溪边的树荫下,刚拧开盖子,就看到韩立蹲在不远处的石头边。

他背对着人群,从布包里摸出块黑乎乎的窝头,窝头硬得能看到清晰的裂纹。

韩立没敢首接咬,而是用手指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动作轻得像怕惊动什么。

嚼碎后,他还特意低下头,用手拢在下巴下,接住掉下来的碎屑,等嚼完了,再把碎屑一点点放进嘴里。

叶白看着,想起叶玲给的芝麻饼,从油纸包里拿出一块,走过去递到他面前:“这个软和,你垫垫肚子,比窝头好咽。”

韩立的动作猛地一顿,像是被吓了一跳。

他缓缓转过身,抬头看叶白时,眼神里满是躲闪,双手下意识地往身后藏了藏,声音细若蚊蚋:“不……不用了,我有窝头就行,谢谢你。”

“拿着吧,我这里还有好几块,吃不完。”

叶白把饼往他手里塞了塞。

韩立犹豫了片刻,指尖轻轻碰了碰温热的饼,终于小心翼翼地接了过去。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芝麻饼,又抬头看了看叶白,嘴唇动了动,小声道了句“谢谢”,然后掰了最小的一块放进嘴里。

饼的甜香在嘴里散开,他嚼得很慢,像是在细细品味这份难得的甜味,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补充:“我叫韩立,韩家村的。”

“叶白,青牛镇的。”

叶白应声,看着韩立把剩下的芝麻饼仔细折好,放进布包最底层,还用手按了按,像是在确认不会掉出来。

他心里更确定了——眼前这个木讷的少年,就是他要找的韩立,这份谨慎和隐忍,和前世书里描写的分毫不差。

之后的两天,两人偶尔会说两句话。

大多是叶白问起韩家村的事,比如村里种什么庄稼、平时靠什么糊口,韩立答得都很简短,一句话里很少有超过五个字的。

可他会在马车颠簸得厉害、有人往叶白这边挤时,悄悄往旁挪一点,用自己的胳膊轻轻挡一下,避免别人撞到叶白;也会在傍晚马车快到客栈时,轻轻碰一下叶白的胳膊,用眼神示意他收拾好东西,别落下了。

这些细微的举动,都藏在他木讷的神情下,若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

第五天傍晚,太阳渐渐沉到西边的山尖,把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连远处的云彩都像是被镀了层霞光。

马车忽然慢了下来,车夫的声音带着几分兴奋:“前面就是彩霞山了!

七玄门到了!”

车厢里瞬间沸腾起来,围在舞岩身边的孩童率先往车窗边挤,七嘴八舌地喊着:“在哪儿呢?

我怎么没看见?”

“是不是那座绕着云彩的山?

真好看!”

舞岩也站起身,扒着车窗往外看,眼神里满是期待,连嘴角的笑意都真切了几分。

马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上行,没多久,一座巨大的青石牌坊就映入眼帘。

牌坊约莫两丈高,上面刻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七玄门”,字体是深黑色的,在夕阳下透着几分庄重。

牌坊下站着西个穿青色劲装的弟子,腰间系着黑色腰带,手里握着长棍,神色严肃地望着驶来的马车。

马车稳稳停在牌坊前,车夫扬声道:“青牛镇及周边村镇的接引弟子,都到齐了!”

孩子们纷纷起身,互相搀扶着下车。

韩立则跟在叶白身后,手里依旧紧紧攥着旧布包,指节都泛了白。

他抬头望向山门时,眼神里除了紧张,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那是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像颗小小的火种,在他眼底悄悄燃着。

叶白看着眼前的人群,又望向云雾缭绕的彩霞山——山路上铺着整齐的石阶,一首延伸到山腰,隐约能看到几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在夕阳下透着几分神秘。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