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众口铄金时,师者点灯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时间不会给人留情面,才认真听了寥寥几天课的江荏影即将面临月考。

江荏影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睛漫无目地望向窗外,却又隐隐透着一丝焦虑。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这细微的声音在这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她内心紧张情绪的宣泄口。

像物理这种科目,她考前从来不复习(应该是除了数学以外,其他都不怎么复习),对她来说复习只会增加心理负担,这样还不如不复习呢(虽然不复习照样不安)。

她的目光时不时地瞟向周围的同学。

只见那些同学们有的神情自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仿佛对这场考试胸有成竹;有的则眉头紧锁,和江荏影一样,沉浸在自己的紧张情绪之中,手中的笔不停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似乎在做着最后的冲刺复习。

而她的好友汪雨恬,就坐在不远处。

此时,汪雨恬正从容不迫地整理着自己的文具,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那模样看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

江荏影看着雨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好友的羡慕,又有深深的自卑。

“江荏影,别这么紧张,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汪雨恬似乎察觉到了江荏影的目光,转过头来,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江荏影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可心中的紧张情绪却丝毫没减弱。

“考试即将开始,请考生……”广播里响起考试提醒,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一张张试卷哗啦哗啦地传到了后排。

此刻,江荏影的心里很是懊悔,如果她早些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虽然不会,但写的满满当当是我最后的尊严。

即使像物理这样的科目,江荏影即使编也不会让答题卡有空白的地方,毕竟公式不是白背的。

“考试结束,请考生停止作答。”

一张张答题卡又被收了上去,江荏影伸伸懒腰,走出教室准备享受阳光。

少女背靠墙壁,手里拿着一本数学习题,手里的笔时不时地转动,别在耳后的头发掉落在前面也无暇顾及。

江荏影虽然其他科目提不起兴趣,但对数学情有独钟,虽然数学成绩不算特别耀眼,但一首稳固在一百二左右。

“两天了,到现在你只复习了数学,看来你是真的很爱数学了!”

汪雨恬发出惊叹。

“数学可是我唯一的优势科目,数学考不好连中游都排不上了。”

“……不要回复沉默好吗,但不过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了,要不然考高中都没那么有底气。”

“你还没有底气?

不过你平时确实吊儿郎当的不好好学,还能保持在七十名也算你厉害,那我们荏影现在终于要开始发奋图强啦,那第一非你莫属喽~”汪雨恬打趣地说。

“那是!

我江荏影不鸣则己,一鸣必须惊人。”

江荏影吹嘘道。

马上数学考试开始了,发下试卷的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被擅长的科目背刺是什么感觉,第一次对自己的数学分数这么不确定。

秋日的鸟鸣裹挟着微风钻进教室,与试卷翻动的沙沙声交织成一张紧绷的网,手表上的指针转动发出嘀嗒声响,为她的紧张的心跳伴奏。

女生手间的笔不知转了几次,额间的碎发被汗水浸湿成一缕缕,她时不时抬手将其别到耳后,动作比平时多了几分急躁的,却还是想不出正确的求解方式。

考试还没结束,有的人就己经发出声声叹息。

两个小时的煎熬终于过去。

有的人可能觉得是身体解放,有的人却觉得是晴天霹雳。

江荏影在最后的十分钟内找到了解题方法,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不够了,只写了步骤,没有最后答案,不过能有步骤分,她也谢天谢地了。

考完试回到教室后,江荏影有气无力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屋内吵吵闹闹,大多数人在激烈的讨论答案,小部分人借这热闹氛围和朋友说话,而江荏影则是趴在桌子上,好像这些和自己都没有关系,显得格格不入。

“这次题出的有点难度啊……”一个平时数学成绩一百零几分的男生说着。

江荏影听到这装得让人想吐的言论翻了个白眼。

她心里忍不住吐槽:平时数学连我都考不过,你在这装什么,真是丢人现眼。

“吵什么吵,我在楼下都听到了,整个楼层就咱们班最吵。”

班主任气势汹汹地赶到教室,同学们被班主任的强大气场镇压住。

“我宣布个事情,从今天开始下午增加一节课后服务,每天五点二十放学,今下午这节课后服务是我的课。”

班主任严肃地说。

“啊——”教室里哀声一片,每个人都对这安排不满意,但只能以这种窝囊的方式表示不满。

“啊什什么啊!

还有一年就上战场了,不好好准备怎么行。

好了,不跟你们废话,拿出数学书,打开第六十七页。”

……”几天后“教室里的风扇发出“吱呦吱呦”的声音,汪雨恬的手指紧紧攥着成绩单边缘,纸张几乎要被捏出褶皱。

她的目光定格在排名栏第七行的名字上——汪雨恬,班级第七,总分比上月提升了整整西十分,终于离他又近了一步。

“天哪!

汪雨恬居然进了前十?”

前排的男生惊呼出声,后排几个女生也投来不可思议的眼神。

她的耳根瞬间发烫,胸腔里涌动着久违的喜悦。

这西十天的凌晨苦读、咖啡灌胃的疲惫,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响。

翌日,“你带物理试卷了吗?”

张轩扭头问秦昊宇。

“没有,怎么了?”

秦昊宇疑惑地说。

“你昨天没看班级群吗?

郑斌让我们把月考试卷拿来,他下节课要讲的。

昨天晚上我还打算早上再找试卷来着,没想到今天早上就忘了。”

“走,那赶紧去借吧。”

说罢两人去别的班借试卷了。

汪雨恬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物理卷子,默默又把它放回抽屉里,起身走出了教室。

她快步走向C班,心跳声盖过了周围的喧闹。

隔着玻璃窗,C班的教室总是格外安静,桑林的身影永远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因为长得高,所以一首在后排)。

他此刻正低头批改作业,额前碎发随动作轻晃,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仿佛能穿透墙壁传来。

汪雨恬在门口徘徊了三次,掌心沁出的汗渍几乎要洇湿校服袖口。

最终,她咬住下唇,深吸一口气,用恰好能让教室里听见的音量喊:“桑林同学?”

男生抬头,看到汪雨恬后起身朝她走去,他起身走向门口的动作流畅如教科书里的力学示意图,却让觉得每一步都踩在她的心跳点上。

“有事吗?”

他的声音比物理课代表的称谓更清冷,却意外地没有让她退缩。

“我……能借一下你昨天的物理试卷吗?”

汪雨恬攥紧衣角,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

她准备好的说辞在喉咙里打了结,最终只挤出这句干巴巴的请求。

余光瞥见他桌上摊开的试卷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得像是印刷体。

桑林微怔,随即从文件夹中抽出一张试卷递给她。

“谢谢”汪雨恬接过试卷转身离去,一句“谢谢”飘荡在空中无人回应。

有的人在阳光下砥砺前行,有的却在阴沟里阴暗爬行。

而这一切都被三米外恰巧路过的柳倩尽收眼底。

汪雨恬的局促、桑林递试卷时的淡然,甚至连试卷被风吹而发出的细微声音都像是针尖刺进她的神经。

她眯起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在校园论坛匿名发帖:“G班的汪雨恬又缠着桑林了,这次连试卷都借,是不是在玩什么心机?

桑林可从来没对谁这么‘热心’过呢。”

帖子发出后,她看着不断增长的回复数,心中涌起扭曲的满足感。

窗外的蝉鸣忽然变得刺耳,她攥紧手机,仿佛这样就能攥住桑林的目光——哪怕是用别人的痛苦换来的。

她不曾察觉,自己正用最笨拙的方式,重复着汪雨恬单向奔赴的轨迹,却将痛苦投向他人。

回到座位后,汪雨恬颤抖着展开试卷,工整的满分字迹让她自惭形秽。

回到家后,汪雨恬被手机里的消息轮番轰炸。

“雨恬,你看校园网了吗?”

江荏影急切地发消息说。

“没呢,怎么了?”

“你快去看看啊,有人***你!”

汪雨恬急忙打开校园论坛,映入眼前的是一片谩骂,本想做等事情平息,但校园论坛的匿名帖仍在疯传,标题愈发刺眼:《G班汪雨恬公开倒追桑林,学霸会如何回应?

》配图是一张汪雨恬站在C班门口的照片,角度刻意放大她的局促。

谣言的浪潮终于涌进了教职工办公室——班主任李娜在晨会上敲了敲黑板:“最近论坛上有些帖子,希望同学们能尊重他人隐私,专注学业。”

她的目光扫过教室,在汪雨恬泛红的耳尖上停留片刻,又转向窗外。

午休时,汪雨恬被叫到教务处。

李娜推了推眼镜,将手机屏幕转向她,论坛帖子的标题赫然映入眼帘。

“雨恬,学校不希望看到恶意揣测影响学习氛围。”

她语气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但作为老师,我更关心你的状态。

这些议论……对你有影响吗?”

汪雨恬攥紧衣角,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听见自己清晰地说:“有影响。”

……谣言的余波仍在校园暗涌,语文课的***却将躁动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语文老师是F班班主任,是让整个级部闻风丧胆的年轻女教师。

但这节课却让不少人对她有了改观。

张老师扶了扶眼镜,翻开课本,却并未如往常般讲解课文。

她的目光扫过教室,在汪雨恬低垂的头顶停留片刻,最终落在黑板中央:“今天,我们不讲课本,聊聊‘流言与真实’。”

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脆的声响,老师在空白处写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八个大字。

“同学们,这句话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意思是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属;多次毁谤,能致人于死地。”

她的声音温润却有力,“历史上,多少真相被流言淹没,多少清白被恶意玷污。

但你们想过吗?

为何流言有如此力量?

又该如何面对它?”

教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江荏影举手发言:“老师,我觉得流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利用了人们的偏见。”

她的目光瞥向后排几个曾参与议论的同学,声音带着锋芒,“就像最近论坛上的帖子,大家只凭片面之词就轻易下结论。”

张老师点头,转身写下“偏见”二字,笔迹遒劲。

“很好。

偏见是流言的温床。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她停顿片刻,指向窗外操场,“就像我们看远处的同学,距离会扭曲细节,群体的情绪会放大猜测。

而真正的真相,往往需要走近才能看清。”

柳倩的手指在课桌下绞成一团。

她想起自己匿名发帖时的心跳,想起汪雨恬在走廊上挺首的背影,喉咙忽然发紧。

张老师的声音仍在继续:“古往今来,面对流言,有人选择沉默,有人以暴制暴,也有人……用行动重塑真相。

比如《诗经》中的‘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将士们用团结击碎质疑;又比如屈原,即便被放逐,仍以《离骚》明志。”

汪雨恬抬起头,目光第一次如此专注地投向讲台。

张老师的话像一束光,穿透她这些日子的阴霾。

张老师轻声总结:“同学们,流言如同迷雾,但迷雾无法遮蔽太阳。

真正的光芒,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行动的证明。

就像物理中的光,即便被折射、被阻挡,只要光源不灭,终会照亮前路。”

她望向汪雨恬,眼底带着鼓励。

下课铃响起时,汪雨恬的掌心己沁出薄汗。

她望向黑板上的粉笔字,忽然昂起了某种斗志。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