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指尖颤抚他面颊,咳声渐止,眸中竟泛起久违的流光。
紫鹃立于帘外,窥见这一幕,心头暗惊——原著中黛玉因情殇而绝,此刻心结既解,气脉似有回春之兆。
她疾步取新药方煎煮,添入西洋参提气,又辅以百合固肺,药香袅袅沁入室内。
忽闻远处喧哗逼近,王夫人厉声叱喝:“搜!
定藏在此处!”
紫鹃面色骤白,推门疾入:“姑娘、二爷,追兵至矣!”
黛玉强撑坐起,咳喘间却异常清醒:“紫鹃,取我诗稿来。”
紫鹃不解,却见黛玉握笔蘸墨,将诗稿撕下一角,疾书几行,掷出窗外:“引他们往藕香榭!
诗稿落处,必引众人争夺。”
窗外夜色浓稠,诗稿随风飘散,恰落于一株老梅树下。
家丁们瞥见墨迹,纷纷惊呼:“林姑娘的诗稿!
快拾!”
王夫人亦动容,黛玉诗才名动贾府,众人皆知其稿珍贵。
她顿足令道:“先夺诗稿,再擒逆子!”
紫鹃趁机拽宝玉与黛玉至后院暗门,低语:“马车己备,渡口有船接应,速走!”
三人仓皇奔出,黛玉咳声虽未绝,脚步却较前稳健。
紫鹃暗松一口气——心结既解,药力更易起效,这奇迹般的转机,恰如天意垂怜。
至贾府后门,却见数名家丁持火把堵截。
紫鹃咬牙,将一布袋银两掷向空中:“赏钱在此!”
家丁们哄抢间,宝玉背起黛玉跃上马车,紫鹃鞭策疾驰。
马车颠簸,黛玉倚在宝玉怀中,咳声渐弱,竟低声吟起旧诗。
宝玉泪湿衣襟,紧拥她道:“林妹妹,此番出府,我便抛了这金玉枷锁,陪你泛舟江南,诗酒余生。”
黛玉虚弱颔首,指尖在他掌心写下一字:“诺。”
追兵马蹄声渐近,马车行至河边渡口,却见船夫早己候立。
紫鹃掷银于他,船夫默然引三人登舟。
王夫人率众追至,火光映河面,却见舟己离岸数丈。
她怒斥放箭,箭矢纷落水面,却未能伤及分毫。
黛玉忽起身,倚船栏高声道:“夫人,宝玉与我情深不寿,若强拆,便如焚稿断痴,魂归离恨天!
今既脱樊笼,诗稿万千,当传后世,不负才情!”
声如碎玉穿空,王夫人怔立,终长叹罢手。
舟行江南,水波粼粼,黛玉咳声竟止,面色渐染桃红。
宝玉喜极而泣,紫鹃亦悄然拭泪——她配制的药方固本,而情感之力更胜良药。
黛玉倚窗写新诗,笔下如流泉:“病骨逢春江水暖,痴心化雾绕青山。”
宝玉捧诗稿,痴痴笑道:“林妹妹,这诗稿,我定要亲手刻印,传遍天下。”
行至一处清幽小镇,三人弃舟登岸。
紫鹃以银两购得一处竹篱小院,院内植满湘竹,恰似潇湘馆旧景。
黛玉每日倚竹写诗,咳疾日愈,气色如春。
宝玉则采药煎汤,兼卖字画换钱,二人相守如诗。
紫鹃常悄立门外,望这重生之景,终含笑默念:“宿命之轮,终碾碎悲剧。”
然贾府余波未平。
王夫人虽未再追,却遣人暗中监视。
紫鹃购一仆妇扮作黛玉,于市集佯咳疾,引开眼线。
宝玉与黛玉则隐名易姓,以“墨书生”与“竹影娘”自称,渐融于江南文人圈。
黛玉诗稿偶流于茶肆,众人争相传抄,赞其“病中诗愈清,情至笔愈灵”。
一日,黛玉忽抚胸咳出一口淤血,紫鹃惊惶欲煎药,她却摆手笑道:“淤血既出,肺腑清矣。
紫鹃,你瞧——”她展纸写诗,笔力竟如常人。
紫鹃泪涌,知这病根终因情愈而消。
宝玉亦悟:“林妹妹之疾,原是心脉郁结,今心畅,病自退。”
在暮春时节,江南的山水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同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手持诗稿,拜访当地的名士,交流文学心得,分享彼此的创作灵感。
一路上,他们欢声笑语,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们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大夫。
这位老大夫医术精湛,声名远扬。
当他为黛玉诊脉时,不禁面露惊愕之色。
“姑娘的脉象本应是己绝,如今却如同新生一般!”
大夫惊叹道,“这实在是令人费解,莫非……情感能够续命不成?”
黛玉微微一笑,并未言语,只是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诗赠予了老大夫。
这首诗充满了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内心的细腻情感。
老大夫接过诗稿,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愈发觉得黛玉的情感之深,犹如这江南的山水一般,无尽绵延。
自此以后,“情愈肺疾”的奇事在江南一带传为佳话,人们对黛玉的才情和情感充满了好奇和赞叹。
而黛玉的名字,也因为这个传奇故事,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