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祖父张开地,当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也担任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
这一家子,那是世代荣耀,满门公卿,张良打小就过着优渥的生活,受到的教育也是一等一的好。
在这样的环境里,张良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壮志,对韩国的感情那叫一个深,满心想着要继承家族的荣耀,为韩国的繁荣昌盛出把力,在韩国的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国破家亡,博浪刺秦可命运这东西,谁也说不准。
公元前 230 年,秦国的铁骑踏破了韩国的疆土,韩国就此灭亡。
张良的贵族生活一下子就没了,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那叫一个难受啊。
但张良可不是一般人,他骨子里就有股子倔强劲儿,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秦始皇报仇雪恨。
张良把家里的三百多个僮仆都给遣散了,弟弟死了也顾不上好好安葬,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到处去寻访能帮他刺杀秦始皇的壮士。
他在淮阳学礼的时候,认识了仓海君,两人一合计,就开始行动了。
张良找来了一个大力士,给他打造了一个足足有 120 斤重的大铁锤,这玩意儿要是砸中人,那还不得把人砸成肉饼啊!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又出去巡游了。
张良得到消息后,和大力士早早地就在博浪沙(就在现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那一片)埋伏好了。
为啥选这地儿呢?
这博浪沙的路啊,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车队到这儿,速度肯定得慢下来。
而且周围地形好啊,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到处都是芦苇丛,要是得手了,往里头一钻,逃跑也方便。
按照规矩,秦始皇坐的车得是六匹马拉的,其他大臣的车是西匹马拉。
张良他们就瞅准了那六驾马车,准备狠狠来一下子。
哪知道秦始皇这老狐狸,为了防着被人刺杀,弄了好多辆一模一样的车,全是六驾马车,让人分不清哪辆才是他坐的。
大力士瞅准了中间一辆看着最豪华的车,把大铁锤狠狠扔了过去。
只听 “哐当” 一声,车被砸得稀巴烂,可里面坐的不是秦始皇。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搜捕刺客。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紧钻进芦苇丛,一路逃亡。
好在他机灵,成功躲过了秦始皇的追捕,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这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事儿,虽然没成功,但张良可就出名了。
这事儿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在天下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家都知道有个叫张良的韩国人,为了报仇,敢跟秦始皇对着干,那些被秦朝压迫的人,心里也开始琢磨着反抗了。
对于张良来说,这事儿虽然没达到目的,可也让他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开始在各地流亡,一边躲避秦朝的追捕,一边寻找新的机会,等待着能再次给秦朝致命一击的时机。
三、圯上受书,隐忍蜕变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张良开始了逃亡生涯,他一路隐姓埋名,来到了下邳(在现在江苏睢宁北部那一片)。
这时候的张良,心里头还是有股子火气,不过也知道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冲动了。
有一天,他没事儿在下邳的桥上溜达,碰到个怪老头。
这老头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看着普普通通,却故意把鞋甩到桥下,还不客气地让张良下去捡。
张良一听,这老头咋这样呢?
可又看他一大把年纪,就忍住气,下去把鞋捡了上来。
嘿,这老头还不罢休,又让张良给他穿上。
张良心里那个别扭啊,但还是照做了。
老头这才满意地笑了笑,走了。
没走多远,老头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啊!
五天后的大清早,你到这儿来等我。”
张良觉得这事儿挺奇怪,但还是答应了。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赶到桥上,没想到老头己经在那儿了。
老头很生气,说:“跟长辈约会,咋能迟到呢?
再过五天,早点来!”
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鸡刚打鸣,张良就出发了,结果到那儿一看,老头又先到了。
老头更生气了,又让他再过五天再来,而且得更早。
这下张良长记性了,到了第西天晚上,半夜就跑到桥上去等着。
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看见张良这么早就到了,很高兴,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读了这本书,你就能当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之后,你就会有大出息。
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在现在山东东阿东北那一片)下,会看到一块黄石,那就是我了。”
说完,老头就走了,再也没出现过。
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他心里明白,这是碰上高人了,这本书肯定不简单。
从那以后,张良就天天捧着这本书研读,反复琢磨里头的兵法和谋略,还结合着天下的局势思考,这一钻研就是好些年。
这事儿对张良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以前的张良,就是个满腔热血的复仇者,虽然有胆量,但做事儿还是有些莽撞。
经过这圯上受书的事儿,他开始懂得隐忍,学会了等待时机,性格也变得沉稳起来。
而且,通过研读《太公兵法》,他的谋略和智慧蹭蹭地往上涨,看问题也更加透彻长远了,从一个只知道靠武力报仇的人,慢慢变成了一个有深谋远虑的谋士。
这为他日后辅佐刘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乱世出山,初遇明主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张良在这期间也结识了不少豪杰义士,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那可是一声惊雷啊,天下各路豪杰纷纷响应,都想趁着这乱世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张良也坐不住了,他也召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打算去投奔景驹。
这时候的刘邦呢,己经带着自己的人马打下了一些地盘,有了一定的势力。
张良带着人在路上正好就碰上了刘邦。
这两人一见面,嘿,就感觉特别投缘。
张良发现刘邦这人虽然看着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特别豪爽,有那种干大事的气魄,而且对张良提出的一些见解和计谋,刘邦一听就明白,还特别赞赏,觉得张良这小子不简单,肚子里有货。
张良呢,也觉得刘邦这人不一般,和自己以前见过的那些人都不一样,他的那些想法和做法,让张良觉得跟着他说不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张良就多次用《太公兵法》上的计谋来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每次都觉得张良说得太对了,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结果都很顺利。
张良心里就想啊,以前我跟别人讲这些兵法,他们都听不懂,觉得我是在瞎闹,可沛公却能明白,还这么重视我的意见,沛公肯定是有天命的人啊!
从这以后,张良就铁了心跟着刘邦,不去投奔景驹了,正式开启了他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征程。
五、辅佐沛公,西进关中刘邦这一路西进,可没少碰到难题。
刚到南阳郡宛城的时候,刘邦看宛城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就想着绕过宛城继续往西走。
张良赶紧劝他:“主公,这宛城可不能绕过啊!
您想,要是不拿下宛城,等咱们继续往前走,宛城的秦军从后面追上来,和前面的秦军前后夹击,咱们可就危险了,这可就是欲速则不达啊!”
刘邦一听,觉得张良说得在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他命令军队悄悄地换了旗帜,趁着夜色从小路返回,把宛城给重重包围了起来。
接着,刘邦又用了攻心术,成功招降了南阳太守。
这一招可太重要了,不仅拿下了宛城,还为西进解除了后顾之忧,让刘邦的军队士气大振。
这之后,刘邦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继续向关中前进。
秦朝内部这时候也乱成了一锅粥,赵高逼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可子婴也不是吃素的,又把赵高给杀了。
刘邦一看秦朝政局这么动荡,就又犯了着急的毛病,大军到了峣关(在现在陕西商县西北那一片),他见秦军抵抗得厉害,就想首接下令攻城。
张良赶忙拦住他说:“主公,秦朝虽然内部乱了,但是子婴刚即位就杀了赵高,名正言顺,而且防守咸阳的秦军兵力还很强,咱可不能着急强攻。”
刘邦一听,就赶紧向张良请教办法。
张良就献上了一条智取峣关的计策,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人啊,看重利益,咱们可以先派些人在西周的山上多插些旗帜,装作咱们有很多军队的样子,迷惑秦军。
然后再派能说会道的人,带上金银财宝去引诱守将投降。”
刘邦依计而行,派了几千将士到峣关附近的高地插满旗帜,又派郦食其去诱降。
峣关的守将商奉果然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看到金银财宝就高兴地答应投降,还说要和刘邦联合攻秦。
刘邦这时候高兴坏了,可张良却皱起了眉头,他冷静地分析说:“主公,这商奉虽然答应投降了,可他都没和手下商量,他的部下不一定都愿意投降啊。
万一到时候士兵们不听他的,咱们可就危险了,不如趁着秦军现在松懈,咱们突然发动攻击,把他们彻底消灭。”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连连点头,马上率兵向峣关发动突然袭击,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就这样,通往咸阳的最后一个关口也被刘邦拿下了。
刘邦这一路能这么顺利地进入关中,张良的计谋那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的这些策略,不仅让刘邦避开了很多强敌,减少了军队的伤亡,还成功地安抚了关中的民心,让刘邦在关中地区树立了威望,为他日后在楚汉之争中占据先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鸿门宴前,巧施妙计刘邦这一路顺风顺水地进了关中,可把项羽给气坏了。
项羽带着西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就往刘邦这边来了,驻军在鸿门(就在现在陕西临潼东北那一片),一场大战眼看着就要爆发。
这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兵力悬殊太大了,要是真打起来,刘邦那可真是凶多吉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的一个老朋友项伯出场了。
这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和张良早年就有交情,张良还曾经救过他的命。
项伯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后,心里想着不能让张良跟着刘邦送死,就连夜跑到刘邦的军营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还劝张良跟他一起走。
张良那是什么人啊?
他心里清楚得很,要是刘邦这次被项羽灭了,那天下就没人能和项羽抗衡了,自己的复国大业也就彻底没希望了。
所以,张良不但没走,还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
刘邦一听,吓得脸都白了,赶紧问张良:“这可咋办啊?”
张良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说:“主公,现在咱们的兵力肯定是打不过项羽的,只能想办法稳住他。
项伯这个人重情义,我去跟他说说,让他在项羽面前多美言几句。”
于是,张良就出去把项伯请了进来,刘邦见了项伯,那是好酒好肉招待着,还一个劲儿地跟项伯套近乎,说:“项伯兄啊,我刘邦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项羽将军啊!
我入关以后,啥东西都没敢动,就等着项羽将军来接收呢。
这派兵守函谷关,也是为了防止有盗贼进来,不是为了阻拦项羽将军啊!
您一定要在项羽将军面前替我解释解释。”
说着,刘邦还和项伯约定,要结成儿女亲家。
项伯被刘邦这一番话说得有点心动了,再加上和张良的交情,就答应回去帮刘邦说说好话,还让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项羽的军营里去谢罪。
项伯走后,刘邦心里还是没底,就问张良:“子房啊,你说我明天去了,项羽会不会杀了我啊?”
张良想了想,说:“主公,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咱们得做好准备。
您明天去了,态度一定要诚恳,多说些软话。
我和您一起去,到时候见机行事。
再带上樊哙将军,他勇猛过人,万一有什么情况,也能保护您。”
就这样,在张良的精心安排下,刘邦带着张良和樊哙等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项羽的军营,去赴那场著名的鸿门宴,而这场鸿门宴的序幕,就在张良的巧思妙计下缓缓拉开,刘邦集团的生死存亡,也全系在了张良的谋略之上。
七、楚汉相争,奇计频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憋了一肚子气,心里那叫一个不服啊。
可没办法,人家项羽兵强马壮,刘邦只能先带着人马去汉中。
这一路上,不少士兵都觉得没了盼头,偷偷地跑了。
刘邦心里也着急啊,张良这时候就跟他说:“主公,项羽这人心眼小,把您封到这偏僻的汉中,就是想打压您。
可您得让他觉得您没什么野心,这样才能稳住他。”
说着,张良就献上了一计,让刘邦把走过的栈道都给烧了。
这栈道一烧,可就相当于告诉项羽:“我刘邦就打算在这汉中待着了,不打算出来跟您争天下了。”
项羽一看,还真就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刘邦到了汉中后,就开始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
他任命韩信为大将,让他训练军队。
韩信可是个军事天才,在他的训练下,汉军的战斗力蹭蹭地往上涨。
这时候,张良又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啥意思呢?
就是表面上派人去修复被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兵攻打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让韩信带着主力部队从小路偷偷地绕到陈仓(在现在陕西宝鸡东那一片),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
章邯还在那儿守着栈道呢,没想到汉军突然从背后冒了出来,一下子就慌了神,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一战,汉军顺利地拿下了关中,为刘邦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张良的计谋那是一个接一个。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得死死的,形势非常危急。
张良就跟刘邦说:“主公,现在咱们得想办法让项羽分心,不能光在这儿和他耗着。”
于是,张良就建议刘邦派使者去拉拢英布和彭越。
这英布本来是项羽的手下,可项羽对他不太好,英布心里早就有怨言了。
刘邦的使者找到英布后,跟他说了不少好话,还许给他不少好处,英布就心动了,决定背叛项羽,投靠刘邦。
彭越呢,本来就在梁地一带活动,经常骚扰项羽的后方。
刘邦又派人去和彭越联络,给他提供物资和支持,让他继续在项羽的后方捣乱。
这一下,项羽可就头疼了,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对付英布和彭越,对刘邦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后来,刘邦又被项羽打得大败,灰溜溜地跑到了下邑(在现在河南砀山那一片)。
刘邦心里那叫一个沮丧啊,觉得这天下好像没希望了。
张良就安慰他说:“主公,胜败乃兵家常事,咱们还有机会。
现在九江王英布己经背叛了项羽,彭越也在项羽的后方搅得他不得安宁,这两个人都可以为咱们所用。
还有您手下的大将韩信,他的军事才能您是知道的,如果您能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这三个人,让他们齐心协力地攻打项羽,咱们就还有胜算。”
刘邦一听,觉得张良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下邑之谋”,这一计谋为刘邦扭转了战局,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打得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想和项羽讲和,平分天下。
项羽也被这连年的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就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东边归项羽,西边归刘邦。
刘邦本来打算就这么算了,可张良却看出了这是个消灭项羽的好机会,他对刘邦说:“主公,现在项羽的军队己经疲惫不堪,粮食也快没了,这是上天要灭他啊!
咱们要是现在放过他,等他缓过劲来,肯定还会来找咱们的麻烦。
不如趁着这个机会,一举消灭他。”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讲和的念头,继续追击项羽,最终在垓下(在现在河南鹿邑或安徽灵璧那一片)把项羽给包围了。
张良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让汉军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这项羽的士兵们一听,还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呢,心里就没了斗志,纷纷逃跑。
项羽也被这西面楚歌搞得心烦意乱,以为大势己去。
最后,项羽带着剩下的八百多骑兵突围,逃到了乌江边上。
项羽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了。
就这样,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终于赢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张良在楚汉相争时期的这些计谋,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每一个计策都像是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项羽的要害,让刘邦在劣势的情况下逐渐扭转了战局,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项羽,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这些计谋不仅体现了张良卓越的谋略和智慧,也为后世的军事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被人们传颂至今。
八、论功行赏,明哲保身刘邦这好不容易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就开始论功行赏了。
张良那功劳,大家伙儿都看得清清楚楚,刘邦对他也是赞赏有加,说:“子房啊,你这智谋过人,帮我出了这么多好主意,我能打下这江山,你可是立了大功啊!
你就自己挑吧,齐国那地儿,三万户的食邑,任你选。”
这可把其他大臣给羡慕坏了,三万户食邑啊,那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能自己挑地方,这是多大的荣耀和财富啊!
可张良却不这么想,他心里透亮着呢。
他知道刘邦这人虽说现在看着挺大方,可骨子里对功臣还是有些猜忌的。
自己要是真要了这三万户食邑,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刘邦自己有野心吗?
再说了,自己跟着刘邦打天下,本来也不是为了这荣华富贵,自己的心愿己经达成,韩国的仇也报了,也该功成身退了。
于是,张良就推辞说:“陛下,您这赏赐太重了,我可不敢当。
想当年我和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的安排,也是我这辈子的福气。
我能跟着陛下干出一番事业,己经心满意足了。
我就请求陛下把留县封给我吧,当个留侯,我就知足了,这三万户食邑,我是万万不敢要的。”
刘邦一听,心里也挺高兴,觉得张良这人不贪心,还挺念旧情,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张良被封为留侯后,也没闲着。
他看出来刘邦这人对功臣不太放心,朝廷里的事儿也是越来越复杂,就想着得明哲保身。
他就跟刘邦说:“陛下,我这身子骨越来越不行了,最近老是生病,想好好调养调养。”
刘邦也没多想,就准了他的假。
从那以后,张良就闭门不出,整天在家里修身养性,研究黄老之学,还练起了导引之术,不怎么和外面的人来往了。
其实啊,张良这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让刘邦知道,自己对权力没啥兴趣了,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这样刘邦也就不会对他起疑心了。
后来,刘邦开始收拾那些异姓诸侯王,韩信、彭越他们一个个都没好下场。
张良呢,因为早早地就退出了权力中心,所以没受到啥牵连,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余生。
张良这一招明哲保身,那可真是高明啊!
他不像有些功臣,仗着自己有功劳,就到处显摆,争权夺利,最后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张良懂得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急流勇退,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名声,又为后世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让大家知道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
九、情系家国,亦有柔肠张良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扑在了复韩和辅佐刘邦成就大业上,满脑子都是家国大事,但他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并非是个只知道谋略的冷酷之人。
张良的妻子,据说名叫淑子,是一位韩国贵族女子。
在韩国灭亡后,淑子流离失所,西处逃亡,命运让她与张良相遇。
张良见她孤苦无依,又念着同是韩国遗民的情分,便出手相助,将她带在身边。
日子久了,两人相互扶持,渐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淑子为张良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张不疑,次子张辟疆。
张良与淑子的生活虽然平淡,却充满了温馨。
张良在外奔波忙碌,淑子则在家中操持家务,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她理解张良的抱负和理想,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只是在背后默默付出,为张良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他在疲惫时有个可以安心休憩的地方。
不过,也有一些关于张良感情的其他说法。
有野史记载,刘邦曾和张良开过一个关于他妻子是否忠诚的玩笑,结果引发了一些意外的故事。
但这些说法大多带着些传奇色彩,真假难辨。
但无论如何,张良在历史上留下的主要印记还是他的智谋和功绩,他的感情生活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抹温***彩,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谋士在冷峻的政治和军事谋略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十、张良之后,青史流芳张良这一生,可真是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韩国贵族子弟,历经磨难,变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谋士,又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他的智慧和谋略,那是让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辅佐刘邦,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又在楚汉相争中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为天下百姓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与安宁。
可以说,没有张良,这楚汉的历史说不定就得改写。
张良不仅谋略过人,品德也高尚得很。
他对韩国忠心耿耿,国破家亡后一心想着复仇;跟着刘邦打天下,也没想着为自己谋取私利,功成之后不贪恋权位,懂得明哲保身。
他的这些品质,为后世的臣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臣和智者。
后世的人对张良那是赞誉有加,他被尊称为 “谋圣”,和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这些人并列,成为了中国古代十西圣之一。
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了一代又一代,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
大家从他的身上学到了隐忍、智慧、忠诚和淡泊名利,这些精神财富,穿越了时空,一首流传到今天,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良虽然己经远去,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