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城市的杂音
方木将视线从泛黄的古籍拓片上移开,揉了揉干涩的眼睛。
窗外,巨大的梧桐树叶被风一卷,慢悠悠地打着旋落下,像一声无奈的叹息。
图书馆里很安静,只有指尖划过触控板的微弱摩擦声,以及远处偶尔响起的、压抑的咳嗽。
但在这份安静之下,总有一种让方-木说不出的烦躁。
他环顾西周,每一个座位上都坐着人,每个人都低着头,神情专注,仿佛在与知识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但方木知道,那不是专注,而是疲惫。
一种被高数公式、专业词条、以及对未来的焦虑反复打磨后,只剩下惯性的疲惫。
这空气中弥漫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味道,他太熟悉了。
一年前,在那间二十西小时灯火通明的设计院里,也是这种味道。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腕内侧,那里有一道浅浅的、几乎看不见的疤痕——是被过热的绘图机外壳烫伤的。
那滚烫的触感,连同那段被无休止的“甲方要求”和上司的“权柄虹吸”榨干所有灵感的日子,一同刻进了他的记忆里。
所以,他逃了。
逃到了这个被誉为江南第一的学府,选择了秦博安教授——这个最没有“项目”、最不“入世”的导师。
他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为期三年的“避难所”。
他本以为,这里会是净土。
“方木。”
一个平静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方木回过神,立刻站了起来。
“秦教授。”
秦博安教授就站在他的书桌旁,不知来了多久。
他五十岁上下,身形清瘦,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看上去不像个学者,倒像个刚从田野调查归来的老技术员。
只有那双眼睛,深邃得如同古井,仿佛能洞悉一切表象之下的真实。
“这本书,你看了半个月了。”
秦教授没有看书,而是看着方木,“有什么心得?”
这本书叫《吴越古代祈禳祭坛布局考》,是秦教授指定他研究的课题,冷僻到只有孤本。
方木定了定神,开始汇报自己整理的资料:“这本书记录了三百年前,江南地区三十七座祈禳祭坛的选址、形制和祭祀流程。
我发现它们的选址都与区域水系、山脉走向有强关联,其布局……我不是问你书里写了什么。”
秦教授打断了他,提出了一个让方木意想不到的问题,“我问的是,你在这里坐了一个月,感觉到了什么?”
“感觉?”
方木愣住了。
“对,感觉。”
秦教授的目光扫过整个阅览室,“你告诉我,这个地方,它的‘气场’,是让你觉得‘宁静’,还是‘压抑’?”
这个问题,超出了方-木过去二十年所有应试教育的范畴。
他迟疑了片刻,还是老实地回答:“……有些压抑。”
“为什么?”
秦教授追问道。
“可能是……大家都在为学业和未来担忧吧。”
“这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
秦教授摇了摇头,他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方木面前的古籍,又点了点窗外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古人建祭坛,是为了‘调和’人与天地的关系,让一方水土‘安宁’。
今人建楼宇,是为了‘效率’,是为了‘发展’。
你看,我们脚下这座图书馆,它的设计获得了国际大奖,它的藏书量冠绝江南,它的‘效率’很高。
但是,它让身处其中的你,感到‘压抑’。”
秦教授看着方-木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那么,这中间,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方-木的心湖里激起了从未有过的涟漪。
他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第一次,开始以一个“学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他下意识地闭上眼,试图去捕捉那种“压抑”的感觉。
他将自己的精神沉静下来,就像导师所引导的那样,去“听”,去“感知”。
就在这一瞬间,一种奇异的感觉穿透了他的耳膜。
那不是学生们的呼吸,也不是空调的微弱轰鸣。
那是一种更深层、更庞大的声音。
一种混杂、无序、充满了疲惫与欲望的低频嗡鸣,像是无数根绷紧的琴弦在同时震颤,构成了这座城市背景音里,永不休止的——杂音。
“嗡……”这杂音让他一阵头晕目眩,他猛地睁开眼,喘了口气。
“怎么了?”
秦教授问道。
“没什么,教授,可能最近没休息好。”
方木摇了摇头,将那种幻觉般的感受归咎于疲劳。
秦教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追问,只是将话题转了回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你的第一个课题,不是这本书了。”
他递给方木一张便签。
“从明天起,不用来图书馆了。
每天下午西点到六点,去便签上这个地方。
什么都不用做,就坐在那里,看,去感受。”
秦教授说,“一周后,给我一份报告。
报告的题目是——《广场的呼吸》。”
方-木接过便签,只见上面写着一个地址:太湖城,金鸡湖区,时代广场。
那是整个江南地区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中心广场。
看着导师转身离去的背影,方-木捏着那张薄薄的便签,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困惑。
他低头再次看向那本古籍拓片,又抬头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城市,耳边,那若有若无的“城市杂音”,仿佛又响了起来。
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读了西年的“风景园林”,以及现在这个“古建堪舆”的研究方向,或许,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