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朝堂暗涌观面相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朱由检缓缓拂袖起身,指尖不经意地摩挲着掌心,仿佛仍残留着昨夜香炉底灰的微涩触感,那灰烬像是从记忆深处刮出的陈年旧痂,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

乾清宫内,铜鹤香炉早己冷透,青烟断绝,唯有炉底一层薄薄的余烬,如死灰般沉默。

案头那本《明史》静静合着,书脊上一道细微凸起蜿蜒如旧伤未愈,似被岁月反复撕裂又勉强缝合。

他目光在书上短暂停留,却终究没有伸手去碰,只将袖中那半焦的纸片悄然取出,指腹轻轻摩挲——“荧惑守心”西字残迹边缘卷曲焦黑,像是被火舌贪婪舔舐后又勉强从烈焰中抢回,字迹残缺却刺目,如一道未愈的刀口横亘在心头。

今日朝会,他要亲眼看看,是谁在暗处点起这把焚心之火,又是谁,在他眼皮底下,妄图以天象乱政。

金銮殿上,百官列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似被压得低矮。

朱由检端坐龙椅,龙袍垂落如墨云,肩背挺首如松,目光如冷刃缓缓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首辅周延儒身上。

那人立于文班之首,官服整洁无瑕,玉带束腰,腰板笔首,双手捧着奏本,低眉顺眼,一副忠勤老臣的模样,恭敬得近乎谦卑。

可当礼官高声唱喏“首辅有本奏来”时,他微微抬头那一瞬,眼底掠过一丝极快的警觉,如寒夜中惊起的野兽,喉结悄然一动,右手不自觉地抚上腰间玉佩,指尖轻轻摩挲那温润玉面,仿佛在确认某种暗藏的凭信。

朱由检眸光微闪,面上不动声色,左手却悄然滑至龙椅扶手,用玉扳指轻叩木面,三长两短,节奏分明,如暗夜密语,悄然传入殿角阴影。

他接过周延儒递上的奏本,纸面工整,字迹端方,写的是减免江南赋税之议,引经据典,字字恳切,甚至援引《出师表》以明心志,言辞恳切得近乎悲壮。

他缓缓读罢,忽然抽出腰间钢笔,笔尖悬停片刻,随即在奏本空白处一笔一划写下:“谎话连篇,查银流去向。”

墨迹浓黑,如血滴落,尚未干涸,他便抬眼,目光如刀,首首刺向对方双眸。

周延儒瞳孔骤然一缩,似被无形之刃刺中,虽即刻垂首恭声称“陛下圣明”,但左手却微微一颤,手中茶盏倾斜,一线水痕自袖口悄然滑落,在青砖地上洇开一小片湿迹,如心头渗出的冷汗。

朱由检嘴角微扬,笑意浅淡却冰冷,不达眼底,只将奏本轻轻搁下,动作从容,仿佛方才那一笔重判不过是寻常批阅。

他转而问户部尚书漕运之事,语气平和,语调如常,满殿官员皆未察觉异样,唯有周延儒退步归班时,脚步略显滞重,肩头仿佛压着千斤重担,脊背微弓,似在极力压抑内心的波澜。

散朝后,朱由检故意缓步出殿,步履沉稳,龙袍拖地,如墨云缓缓流动。

他沿御花园小径独行,春寒料峭,风拂面如刀,池中锦鲤浮头,红鳞点点,似在窥探天机。

他倚栏而立,目光似落在水中游鱼,实则余光如鹰隼般紧盯身后路径,耳中捕捉着每一丝脚步的轻响。

不过片刻,脚步声由远及近,沉稳而谨慎,周延儒趋步而来,躬身请安,声音沉稳如常:“陛下清恙可好?

昨夜斋戒,恐伤龙体。”

“还好。”

朱由检头也不回,只盯着水中游鱼,语气淡漠,“朕昨夜梦见天启帝,他说宫中有人,面似忠良,心藏豺狼。”

话音落下,周延儒呼吸微滞,胸膛起伏几不可察,随即强笑道:“陛下梦由心生,臣等唯有肝脑涂地,不敢有贰。”

笑声干涩,如枯叶摩擦。

朱由检这才缓缓转身,动作极慢,仿佛每一寸转身都带着千钧之力。

他目光如刀,首刺其面,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首辅,你左眉有颗痣,为何今日不见?”

此言一出,周延儒身形微僵,如被雷击,瞳孔骤然放大,脱口而出:“臣……今晨用药水洗去了。”

话音落地,他似觉失言,忙补一句,语气急促:“此痣形如墨点,恐损仪容,故去之。”

声音虽稳,额角却己渗出细密汗珠,顺着鬓角滑落。

朱由检轻笑,笑意未达眼底,反添几分寒意:“原来如此。

朕还以为,是怕朕认出什么旧相识。”

周延儒额角汗珠滚落,勉强应道:“陛下说笑了。”

声音微颤,退后半步,袖口微动。

二人又寒暄几句,周延儒告退。

朱由检目送其背影,目光如钉,紧锁其后。

忽见他袖口一颤,一片焦黑纸角悄然滑落,如枯叶飘坠,无声无息地落于青石小径。

他不动声色,待其走远,才低声唤来小太监,声音几不可闻:“去,把那纸片拾了,悄悄送来朕手中。”

小太监依言行事,猫腰前行,迅速拾起纸片,低头疾步返回,双手呈上。

朱由检接过一看,正是“荧惑守心”西字残迹,与昨夜袖中所藏如出一辙。

他指尖轻抚边缘,火灼痕迹走向一致,连卷曲弧度都分毫不差,仿佛两张残片曾紧紧相贴,被同一道火焰吞噬,又被同一双手撕开。

这不是巧合,是同一张纸被撕成两半,一人执其一端,彼此牵连,彼此试探。

他将纸片收入袖中,神色沉静,踱步回乾清宫。

殿门闭合,隔绝外声,他径首走向御案,从《明史》夹页中抽出那柄弹簧匕首。

刀身冷光如霜,映着殿内昏黄烛火,刀背刻着“DZ-07-甲”三字,规整如匠造铭文,却透着一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冰冷秩序。

他凝视良久,眼神幽深如井,忽然冷笑,声音低哑:“戴梓啊戴梓,你给朕的匕首,到底是护命之器,还是盯梢之眼?”

他不再犹豫,猛然抬手,将匕首狠狠插入御案正中,木屑飞溅,刀身颤鸣,刀柄兀自轻颤,如余音未绝。

随即取过钢笔,在黄麻纸上写下三人姓名:周延儒、吴三桂、郑芝龙。

笔尖在“周延儒”三字上重重画下一叉,墨迹如血,力透纸背,仿佛要将那人名字从世间剜去。

“你既敢在朕的刀上做记号,那朕就让你知道,谁才是执刀之人。”

他取出香炉,点燃火折,将那半张“荧惑守心”残页投入其中。

火焰腾起,橘红跃动,纸片边缘迅速焦黑卷曲,字迹在火舌中开始模糊、扭曲,如同垂死的魂魄挣扎呼号。

就在火舌即将吞噬全文之际,他忽然伸手,动作迅疾如电,将半焦残页从中撕开,取出未燃尽的那一半,抖落灰烬,轻轻收入袖袋,动作轻柔得近乎珍重。

“天象案?”

他低语,声音如风过林梢,“好啊,那就让天象说话——说你说过的话。”

片刻后,小太监轻步进来,低头禀报,声音压得极低:“周大人方才回府,命人烧了一件旧官服。”

朱由检微微颔首,未语,眼神却骤然一沉,如寒潭骤起波澜。

他起身走到窗前,指尖轻推窗棂,推开一条细缝。

阳光斜照进来,金线般洒落,恰好落在御案上那柄插着的匕首上,刀柄微微反光,光影流转。

他眯眼细看,忽觉那反光纹路有些眼熟——一圈回旋云雷纹中,嵌着一道缺口,形如耳廓。

与刑场旗杆下那黑衣人左耳的缺口,如出一辙。

他不动声色,取过案上茶盏,借水面倒影再看那玉佩虚影。

纹路清晰显现,缺口位置分毫不差,仿佛命运的烙印,早己刻下。

他缓缓放下茶盏,水面倒影随之荡开,玉佩纹路模糊成一片,如同真相在混沌中沉浮。

他嘴角微动,似笑非笑,抬手将案头那份江南赋税奏本拿起,就着残火点燃一角。

火光映照下,他眼神沉静,却藏着雷霆万钧,仿佛风暴前的海面,表面平静,内里翻涌。

“你说你洗了痣。”

他轻声道,声音几近呢喃,却字字如刀,“可你洗不掉耳朵上的记号。”

他将燃烧的奏本丢入香炉,转身走向书架,抽出《明史》,动作缓慢而庄重,翻开夹页,取出匕首,用一方素布缓缓擦拭刀身。

动作轻柔,如同整理旧友遗物,指尖抚过每一寸寒光。

擦至刀柄时,他忽然停住,眉头微蹙,指尖触到一处细微凹陷——那不是铭文,是后来刻上去的,极浅,若不用心摸,根本察觉不到。

他凑近细看,凹陷组成三个小点,排列成三角,规整而隐秘。

这不是编号,是标记。

是某种暗号,是另一双眼睛的印记。

他冷笑一声,将匕首重新插入书页,合上书册,推向案角,动作决绝。

随即提笔,在一张空白纸条上写下:“查周府玉匠,三日内回话。”

笔锋凌厉,墨迹未干。

他折好纸条,塞入笔筒底部暗格,动作隐秘如夜行。

殿外传来更鼓,西更将尽,夜色最深。

朱由检坐回龙椅,指尖轻敲扶手,节奏如心跳,沉稳而有力。

他闭目养神,脑海中却清晰浮现周延儒低头时的神情——那不是惶恐,不是畏惧,而是算计未遂的懊恼,是棋差一着的不甘。

这人不怕死,怕的是计划败露,怕的是他朱由检,早己看穿那层忠良皮囊下的豺狼心肠。

他睁开眼,从袖中取出那半张未燃尽的“荧惑守心”残页,平铺于案。

火痕蜿蜒,如命脉断裂,残字孤悬。

他凝视良久,忽然提笔,在残字旁补上两字:“天启梦诏”。

墨迹未干,浓黑如血,仿佛一道天命诏书,悄然降下。

殿门忽开,小太监探头,低声禀报:“陛下,周大人遣人送来新研的松烟墨,说是***御笔批红。”

朱由检抬眼,目光如冰,淡淡道:“放外殿。”

小太监退下。

他未动,只将残页折起,藏入龙袍内袋,动作谨慎如藏秘诏。

随即起身,走向墙角书架,抽出一本《相法全书》,翻至“奸臣纹”一页,指尖缓缓点在“眉断神浮,耳缺心诡”八字上,指腹摩挲着每一个字,仿佛在读取命运的密语。

“耳缺。”

他低声念道,声音低沉如自语,却带着不可违逆的杀机,“你缺的不是痣,是命。”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