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贵妃抱着挂着月牙项链的玉兔,手里拿着杜若刚刚送来的密信。
她唇角渐渐扬起笑意。
“好个高阳公主,往日倒是小瞧她了。”
她轻抚着信纸,眼中闪过精明之色。
公主主动示好,这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且不说高阳是陛下最宠爱的女儿,单就在陛下跟前说话的分量,就值得她下这番功夫。
更妙的是,公主从未明确支持过后宫任何一派,如今主动向她靠拢,若成此事,她在与杨淑妃的争斗中便多了一分胜算。
“杜若。”
韦贵妃低声道。
杜若俯首,“娘娘有何吩咐?”
韦贵妃唇角带笑,“传话给兄长,就说本宫觉得高阳公主贤良淑德,与韦家七公子郎才女貌,甚是相配。”
“让兄长明日早朝时,务必向陛下表明韦家求娶之意。”
“是。”
杜若领命退下。
韦贵妃重新展开信纸,目光落在“在父皇面前为娘娘美言”那一行字上,笑意更深。
这后宫之中,从来都是利益交换。
高阳公主既然主动递出橄榄枝,她自然要牢牢抓住。
有了公主的支持,她离皇后之位自然就更近一步了。
-太极殿内,香烟袅袅,金龙盘柱,一派庄严肃穆之象。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肩。
这位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君主,此刻正为边疆军务与漕运之事劳神。
“陛下,”兵部尚书侯君集出列奏报。
“吐蕃近日屡犯我边境,松州都督韩威己数次上表求援。
臣以为,当遣大将率精兵驰援,以震吐蕃气焰。”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向武将队列:“诸位爱卿,谁愿领兵前往?”
李靖迈步出列,虽年事己高,却仍精神矍铄。
“老臣愿往。
吐蕃小儿,何足挂齿!”
“卫国公老当益壮,朕心甚慰。”
李世民面露赞许之色,却话锋一转。
“然爱卿年事己高,边疆苦寒,朕不忍你再受奔波之苦。”
此时,年轻的将领薛万彻出列:“末将愿代卫国公前往,必破吐蕃,扬我大唐国威!”
李世民正要开口,房玄龄却抢先道:“陛下,吐蕃之事固然紧要,然今春漕运阻塞,江南漕粮无法北运,关中粮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
“臣以为,当务之急应是疏通漕运,安定民心。”
户部尚书戴胄立即附和:“房相所言极是。
去岁关中大旱,今春若再无粮饷接济,恐生民变。”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先解决边疆战事,一派主张先处理漕运问题,争论不休。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显是为此事烦心己久:“漕运之事,诸位可有良策?”
长孙无忌出列:“陛下,臣以为可命工部立即征调民夫,疏通运河。
同时开仓放粮,平抑粮价,以安民心。”
“臣附议。”
杜如晦道。
“然征调民夫需谨慎,今春农事正忙,若过度征调,恐误农时。”
朝堂上再度陷入激烈的讨论。
李世民静听群臣建言,时而点头,时而蹙眉。
就在此时,房玄龄见时机成熟,再次出列。
“陛下,臣有一私事相求。”
李世民抬眼:“讲。”
“臣次子遗爱年己弱冠,文武兼备,愿尚高阳公主,恳请陛下恩准。”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方才还在争论的大臣们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天子的回应。
李世民尚未开口,长孙无忌己然出列:“陛下,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不疾不徐道:“高阳乃先皇后唯一嫡女,若择婿,当优先考虑开国元勋之后,方显皇家恩典。”
就在这时,韦贵妃的兄长韦挺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侄韦待价德才兼备,愿尚公主。”
李世民挑眉,目光在几位大臣之间流转。
长孙无忌继续道:“房遗爱只是房家次子,况且民间皆言房公子诞率无学,虽有武力,却非文雅之士。
且朝中诸多开国功臣之后,多有才德兼备尚未婚配者。”
“公主驸马应首先多考虑开国功臣之后,例如赵郡王李孝恭之子、莱公杜如晦之侄、郑公魏征之孙,皆是人中龙凤。”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几位被点名的大臣面面相觑,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神色复杂。
房玄龄面色不豫:“赵公这是何意?
莫非觉得房家配不上公主?”
长孙无忌淡淡道:“房相多虑了。
只是公主婚事关乎天家体统,自然要择最优之选。”
房玄龄面色铁青,韦挺则面露得色,“韦家世代忠良,必不会辱没天家血脉。”
李世民看着这场突如其来的争论,心中明镜似的。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高阳婚事的争论,更是朝中各方势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