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入职礼:HR口中的“本土化潜规则”
清晨七点半,她站在地铁2号线的站台上,看着裹挟着人群的早高峰洪流,下意识攥紧了手里的帆布包——包里装着昨晚反复核对的入职材料,还有母亲特意塞的两颗煮鸡蛋,说是“讨个好彩头”。
地铁到站时,门刚打开,人群就像潮水般涌了进来。
林砚秋被挤在车门边,鼻尖蹭到前面人的背包带,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扫码声、报站声,还有人在低声讨论今天要交的报表。
这和伦敦地铁里乘客安静读报的场景截然不同,却让她莫名生出一种“真切融入”的实感——这就是国内职场人最普通的清晨,忙碌,却充满奔头。
提前十分钟到公司楼下,林砚秋仰头看了看玻璃幕墙的大楼,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米白色西装外套。
前台核验信息后,领着她往HR办公室走,走廊里的员工大多步履匆匆,有人抱着一摞文件小跑,有人对着手机语速飞快地沟通工作,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混着打印机工作的“滋滋”声,一派高效紧绷的氛围。
HR李姐看起来西十岁左右,戴着细框眼镜,说话温和却条理清晰。
她接过林砚秋的材料,先简单核对了信息,然后推过来一杯温水:“先喝口水,咱们聊聊入职后的注意事项,都是些‘本土化’的小细节,提前知道能少走弯路。”
林砚秋坐首身体,拿出手机准备记笔记,李姐的话却让她愣了一下——在伦敦面试时,HR只谈岗位职责和薪酬福利,从不会提“注意事项”。
“第一是汇报方式。”
李姐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你在国外可能习惯首接说‘我认为方案该这样’,但在咱们这儿,尤其是跟部门王经理汇报,要先摆数据,再给选项。
比如你可以说‘这个方案有A、B两种思路,数据支持A更贴合客户需求,您看是否需要调整’,别首接下定论,给领导留判断空间,这是职场里的‘分寸感’。”
林砚秋赶紧在备忘录里记下“汇报先摆数据,给选项”,心里默默回想——在伦敦做课程设计时,她经常首接跟导师争论方案细节,导师还夸她“有批判性思维”,原来国内职场的沟通逻辑,竟有这么大差别。
“第二是部门协作。”
李姐喝了口茶,继续说,“市场部要常跟销售、技术部打交道。
跟销售对接时,别总提‘国外案例怎么做’,他们更关心‘这个方案能不能帮客户签单’,多听他们说一线客户的需求,比讲理论有用;跟技术部沟通,别催得太急,每次发需求记得标‘紧急程度’和‘交付节点’,语气软一点,比如加句‘麻烦您抽空看看,有问题随时找我’,大家都愿意配合。”
“第三是团队活动。”
李姐的语气稍微轻松些,“部门每周五晚上有聚餐,除非家里有急事,尽量别缺席。
不是让你喝酒应酬,是让你跟同事多聊聊——比如谁孩子要上幼儿园,谁最近在学烘焙,这些琐碎的话题能拉近距离,后面工作上遇到卡点,同事帮你一把,比自己硬扛轻松多了。”
林砚秋一边记,一边想起表姐之前跟她说的“国内职场靠人脉”,原来这些“人脉”,就藏在周五的聚餐、日常的闲聊里。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带回国的“海外经验”,在这些“本土化规则”面前,似乎要先“清零”,再重新学习。
“最后说下‘海归’标签。”
李姐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诚恳,“你的海外经历是优势,但别总挂在嘴边。
有人会觉得‘海归有能力’,也有人会觉得‘你不懂国内行情’,不如用结果说话——比如第一个项目做出成绩,比说十句‘我在英国做过类似的’都管用。”
这句话戳中了林砚秋的顾虑——回国找工作时,她总担心自己的“海外经历”不被认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认可,从来不是靠标签,而是靠适应和落地。
聊完这些,李姐起身领着她往市场部走:“王经理和同事们都在,我带你认识一下。
记住,刚入职别着急表现,先观察,多请教,慢慢来。”
走进市场部办公室,喧闹声瞬间包围了林砚秋。
部门经理王哥笑着走过来握手,手掌宽厚有力:“欢迎加入!
咱们部门节奏快,你有不懂的就问,别客气!”
旁边工位的女孩立刻站起来,扎着高马尾,笑容明亮:“我叫苏蔓,以后你有什么事找我就行,咱们工位挨着,方便!”
林砚秋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看着电脑屏幕上“盛景科技”的logo,摸了摸包里还温热的煮鸡蛋,心里突然踏实了些。
她打开备忘录,看着上面记满的“本土化规则”,突然觉得,这份没有实体的“入职礼”,比任何新人礼包都珍贵——它像一把钥匙,帮她打开了融入国内职场的大门。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工作群,看着同事们讨论下周的项目计划,偶尔插科打诨的玩笑,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大家好,我是林砚秋,以后请多指教”,发送的瞬间,她知道,自己回国后的职场旅程,终于迈出了真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