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千禧年的董事会

八零淘金 九幽殿主 2025-09-19 04:28:2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八零淘金记·终章:潮起南粤,心归青溪第一章 千禧年的董事会2000年深秋,广州天河区的“舟兴集团”总部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是拔地而起的摩天楼群,玻璃映着林舟鬓角的几缕白发。

他指尖敲着会议桌,听着高管们汇报连锁超市的扩张数据,目光却落在桌角那只褪色的搪瓷缸——还是1983年青溪县家里带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字迹早己模糊。

“珠三角的供应链要再往下沉,乡镇店的生鲜损耗率必须控制在5%以内。”

林舟打断汇报,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当年我们靠‘代销’打开乡镇市场,现在更得记住,老百姓要的是新鲜、实惠。”

坐在对面的林建国翻着报表点头,他如今是集团执行总裁,西装革履,早己不是当年那个质疑哥哥“不务正业”的毛头小子。

散会后,他递过一杯茶:“哥,赵叔刚才打电话,说青溪县的老厂房要改造成非遗文创园,想让咱们牵头。”

林舟摩挲着搪瓷缸的边缘,眼底泛起暖意。

赵卫东早己从工商局退休,却还在为老家的发展奔波;而陈桂兰大娘前年过世前,还握着他的手念叨“当年的调味花生香”。

这些名字,串起了他从绝境到成功的全部轨迹。

第二章 旧院的新故事一周后,林舟回到了青溪县。

当年家徒西壁的老院早己翻修,保留着木质房梁和青砖地面,只是窗台上不再摆着半块肥皂,而是陈列着“舟兴牌”调味花生的初代包装——那是苏小梅当年帮他设计的,用毛笔写的商标歪扭却鲜活。

苏小梅也来了,她的外贸公司和舟兴集团合作了十几年,鬓边虽有细纹,笑起来仍像当年广州批发城里那个精明利落的姑娘。

“还记得1985年咱们去广州进货,你背着蛇皮袋跟老板砍价,说‘这电子表将来能卖遍全国’?”

她指着院角的老槐树,“现在你不仅做到了,还把超市开回了老家。”

林舟望着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那是1986年县里核发的首批个体工商户执照,编号001。

当年为了这张纸,他顶着“投机倒把”的流言整改作坊,是赵卫东偷偷塞给他的政策文件帮他解了围。

“当年挣钱是为了还债活命,现在才明白,能带着老家一起富,比自己揣着钱更踏实。”

他拿出规划图,老厂房要改造成集手工作坊、展览厅于一体的文创园,专门生产改良版的调味花生、手工肥皂,还会请老裁缝复原当年的的确良衬衫。

“陈大娘的儿子愿意来管质检,赵叔帮着对接县里的非遗项目,这园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们大家伙儿的。”

第三章 淘金人的底色2008年汶川地震,舟兴集团第一时间捐出两千万物资。

林舟带着林建国亲赴灾区,看着子弟兵抢救伤员的身影,突然想起1983年自己摔晕后,是邻居们轮流背着他去卫生院。

“当年我借了邻里二十块钱,现在得还这份情。”

救灾回来后,他在集团内部成立了“青溪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和返乡创业者。

有记者采访他“成功秘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旧笔记本——封皮写着“1983年创业清单”,里面记着第一笔衬衫收入12元,欠王大娘5元,还有苏小梅帮他列的广州进货价目表。

“哪有什么秘诀?”

林舟笑着翻笔记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代,记着谁帮过自己,守着做买卖的底线。

当年淘金是为了活下去,现在‘淘金’是为了让更多人活得好。”

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照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那里是林舟后来补写的一句话:“所谓淘金,淘的不是金子,是时代的机遇,是人心的情义。”

青溪县的文创园里,老槐树又发了新芽,游客们捧着包装精美的调味花生,听讲解员说起那个1983年从凉席上惊醒的待业青年。

而林舟站在园门口,看着远处放学的孩子追跑打闹,突然觉得,这比任何财富都更让人踏实。

他的淘金路,从这里开始,也终究归于此地。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