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阉宦布局与二十四衙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暮色刚漫进东宫偏殿,贴身太监李广便捧着一叠泛黄的册页躬身进来。

朱厚照正对着一幅《大明内宫职官图》出神,见他进来,指了指桌前的矮凳命令道:“坐下说,本宫最近脑子有些迷糊,你给孤说说宫里太监的底细。”

李广战战兢兢半个***坐在凳子上,小心的将册页摊开,是内宫太监的履历簿,指尖在 “十二监” 的名录上划过:“回殿下,咱大明内宫太监分‘二十西衙门’,十二监、西司、八局,最要紧的是司礼监和御马监。

司礼监掌批红,替陛下拟旨,里头的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比内阁大臣还风光;御马监管兵甲,连京营的部分兵权都沾着边,算是太监里的‘武职’头头。”

朱厚照目光停留在 “司礼监” 下一个名字上 —— 刘瑾,履历上写着 “陕西兴平人,弘治五年入宫,现掌司礼监笔墨房,善记诵,能拟草”。

他心中了然,这便是日后权倾朝野的 九千岁“立皇帝”,此刻还只是个管笔墨的小太监,因不懂钻营,总被同僚排挤,不过朱厚照心中也不怵,明朝太监的权力都来自皇权,只要皇帝想杀太监只需一道口谕,历史上的刘瑾也最对算是正德皇帝的一个白色套,家奴而己,之所以明朝太监有这么大的名气完全是皇帝为了制衡文官,有的皇帝玩脱了而己。

“这个刘瑾,你认识?”

朱厚照抬眼问。

李广愣了愣,随即点头:“认识,这太监脑子活络,上次替司礼监抄录奏折,连错字都挑得出来,可就是太首,得罪了掌印太监的干儿子,如今被派去抄旧档,算是被雪藏了。”

“明日把他调去东宫,管账目。”

朱厚照思考了一下,这些历史留名的大太监个人办事能力还是极其强悍的,只要皇帝下令,什么事情都能想能干,语气平淡,却让李广吃了一惊。

“殿下,这刘瑾性子太硬,怕是不好管……本宫要的就是硬性子。”

朱厚照打断他,指尖在履历簿上又划了一道,“还有御马监的张永,履历上写着‘善养马,曾随陛下狩猎,护驾有功’,怎么现在只管马厩清扫?”

历史上对张永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扳倒刘瑾,稳定朝局:这是张永最受肯定的功绩。

正德五年(1510 年),他借平定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之机,在正德皇帝面前揭发刘瑾的十七条大罪(包括谋反、***、专权等),最终促成刘瑾被诛,结束了其对朝政的长期垄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德朝的政治危机。

参与军事,有务实表现:张永曾多次参与军事行动(如平定安化王之乱、提督宣大军务等),史载其在军中 “能约束部众”,且在处理边务时注重实际,相较于其他专权宦官,较少空谈虚功。

敬重文臣,有限护佑:他与部分正首文臣(如杨一清)关系融洽,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官员免受其他宦官或权贵的迫害,被部分士大夫视为 “宦官中的清醒者”。

李广小心叹了口气道:“张永是个实心人,上次发现御马监克扣马料,告到了总管太监那里,结果反被安了个‘诬告’的罪名,贬去扫马厩了。”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历史上张永虽依附刘瑾,却也是后来扳倒他的关键人物,且为人忠诚,是可用之才。

“你去办两件事:一是把张永调去东宫侍卫营,管马匹调配;二是传本宫的话,让刘瑾带司礼监近三年的东宫采买账目,明日来见本宫。”

李广虽疑惑,却也不敢多问,躬身应下。

他刚要起身,朱厚照又补充道:“再备两份赏物,给刘瑾的是一方端砚,给张永的是一副镶铁护腕 —— 告诉他,侍卫营的马,往后就靠他养得壮实些。”

张永离开后迅速来到司礼监,李广常年在宫中,知道主子亲口安排的事情最大,太子点名要的人岂敢马虎。

找到在旧档处的刘瑾,微笑着说:“恭喜,刘公公,太子点名让您到东宫当差”。

此时的刘瑾虽心中疑惑,太子为何点名自己服侍,但来不及多想,马上叩首感谢太子的信任。

随后拉着李广到角落道:“感谢李公公推荐,司礼监奴才众多为何太子选我,我在在东宫该如何做”,顺手隐秘递上兜里的全部银票。

李广不着痕迹的收下,缓缓开口到:太子聪慧,咱们阉人老老实实的按照太子的要求做事就行,其他先不管,太子主要是让你到东宫管理好账册,你先从这方面熟悉下”。

刘瑾连连应是。

此时的九千岁己经初具雏形,差的就是个机会,面对李广表面还是很谦逊。

口头连忙表示:“以后还请公公多多在太子面前美言,咱家以李公公马首是瞻”。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