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供销社的第一天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刚蒙蒙亮,苏夏安就醒了。

今天是她去东风街道供销合作社报到的日子。

母亲李秀兰比她还紧张,早早起来,蒸了白面馒头,还特意煮了个鸡蛋,非要苏夏安吃下。

“第一天上班,得有个好精神头,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父亲苏建国虽然没多说什么,但出门前,还是塞给了苏夏安一张崭新的五市两粮票:“中午要是在单位吃,别亏待自己。”

这年头,粮票就是硬通货,这份沉默的关爱让苏夏安心头一暖。

“爸,妈,你们放心,我晓得。”

苏夏安将粮票仔细收好,背上母亲用旧布给她缝制的挎包,里面装着报到证、户口本副本,还有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缸子。

东风街道供销社离她家不算远,穿过两条胡同,再走一刻钟就到。

那是一排临街的平房,红砖墙,绿色的木门和窗框,门楣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在清晨的日光下显得格外有时代气息。

苏夏安到的时候,门口己经等着两个同样年轻的男女,看来也是今天来报到的新人。

互相打了个招呼,得知男的叫王爱国,分在副食品组;女的叫刘娟,分在布匹组。

苏夏安则被分配在日用百货组。

八点整,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打开了门,他是供销社的马主任。

马主任看起来有些严肃,说话带着点官腔,简单讲了几句“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场面话,就把他们分别交给了各自的组长。

日用百货组的组长是个西十多岁的大姐,姓赵,脸上总带着笑,看起来挺和气。

她领着苏夏安熟悉柜台:左边是暖水瓶、搪瓷盆、铝饭盒,右边是肥皂、火柴、牙膏、手电筒,后面货架上还堆着毛巾、棉线、劳保手套。

种类不算多,但都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必需品。

“小苏啊,咱们这儿活儿不重,但心眼得活络。”

赵组长一边教她认货品、记价格,一边低声提点,“紧俏东西到货的时候,得心里有数,哪些是给预留的,哪些是能上架的,别搞错了得罪人。

还有,票证一定核对清楚,出了岔子可是大问题。”

苏夏安听得认真,连连点头。

她明白,这小小的柜台,人情世故和规章制度在这里微妙地交织。

一上午,苏夏安的主要工作就是熟悉商品和价格,帮着赵组长打下手。

她观察着老售货员们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何麻利地打算盘、开票、收钱找零。

顾客大多匆匆而来,拿着有限的票证,精打细算地购买需要的东西。

快中午的时候,柜台前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想买一种特定型号的肥皂盒,但货架上没有。

老奶奶有些失望,嘟囔着跑了好几家都没买到。

苏夏安心里一动,蹲下身,在柜台最下面的存货箱里翻找起来,果然找到了几个落满灰尘的同款肥皂盒。

她拿出来,仔细擦干净,递给了老奶奶。

“哎哟!

谢谢你了姑娘!

你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老奶奶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赵组长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眼神不错,心也细。

好好干。”

这只是件小事,却让苏夏安感受到了一种朴实的价值感。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切实帮到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中午,她和刘娟、王爱国在供销社后院的小食堂凑在一起吃饭。

伙食很简单,玉米面窝头加白菜炖粉条,但油水比家里足些。

王爱国性格活络,己经开始打听社里的人际关系;刘娟则有些腼腆,默默吃着饭。

“哎,你们听说了吗?”

王爱国压低声音,“就咱们街道那个林晓梅,之前闹着不下乡那个,到底还是没扛住,听说报名去北大荒了,过几天就走。”

苏夏安夹菜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恢复自然。

林晓梅到底还是走上了原定的剧情线。

这样也好,天各一方,麻烦自然就远了。

她淡淡地“哦”了一声,没什么兴趣多谈。

下班回到家,母亲李秀兰早己等在门口,迫不及待地问长问短。

苏夏安拣着好事说了,比如组长夸她心细,帮老奶奶找到东西之类的。

李秀兰听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闺女就是能干。”

接着,像是想起什么,一边摘菜一边念叨:“对了,下午我遇到街道办的人了,说林家晓梅定了去北大荒,过几天就走。

唉,那地方苦啊……不过她也算有魄力。”

正说着,父亲苏建国也下班回来了,听到一耳朵,哼了一声:“有什么魄力,那是没办法了。

早像咱们夏安这样,老老实实等着组织安排,能有这事?”

晚饭时,家里的气氛因为苏夏安顺利度过第一天上班而格外融洽。

李秀兰收拾碗筷时,想起大儿子,又念叨起来:“念国这一走又大半年没信了,也不知道在部队怎么样。

上次来信说他们那个团长,姓陆的,对他挺照顾的,还夸他实在肯干。”

苏建国点点头:“嗯,念国信里是提过一句,说陆团长是个人物,有本事,对底下兵也好。

遇到这样的领导,是念国的运气。”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