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梧桐树又黄了叶子,陈明站在窗前望着飘落的叶片,想起了奶奶常说的话:“明明啊,
人这一辈子就像这树叶,落地归根前,能为人遮片阴凉就是福分。
”手机***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律师打来的电话。“陈先生,请节哀。
按照李秀兰女士的遗嘱,您继承了她的老宅和全部遗产。”陈明握紧手机,
喉咙发紧:“张律师,我奶奶...她走前还说了什么吗?”“她说‘告诉明明,
奶奶的善良能让他沾光’。”挂断电话,陈明泪眼模糊。三十岁的他,一事无成,
刚刚被公司裁员,而奶奶留下的,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一段他从未完全理解的往事。
---七十年前,李家村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叫李秀兰。那年饥荒,
秀兰家仅剩半袋小米。一天,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逃荒妇人晕倒在她家门口。
秀兰不顾父亲反对,将家里最后的米熬成粥,喂给那母子三人。“爹,咱饿一顿不会死,
他们不吃这顿就活不成了。”十六岁的秀兰眼神坚定。那妇人醒来后,
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着奇异图案的手帕塞给秀兰:“姑娘,这帕子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你收着,
将来或许有用。”秀兰没当回事,将手帕收进了木箱底。谁料这一善举,
竟在三个月后救了他们全家。饥荒愈演愈烈,土匪洗劫村庄,
秀兰家因那逃荒妇人留下的信物,
被一股路过的势力特意保护下来——原来那妇人是某个地下组织重要人物的家属。
“善良不是吃亏,是存福。”秀兰的父亲临终前感慨道。---陈明收拾奶奶的遗物时,
发现了那个褪色的手帕,还有十几本厚厚的日记。他翻开最旧的一本,
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奶奶的青春。1962年,秀兰嫁到了城里的陈家。
丈夫陈建国是厂里的技术员,老实本分。新婚不久,厂里分房,按资历本该有陈建国的份,
却被一个同事靠关系顶替了。陈建国愤愤不平,打算去找领导理论。
秀兰却拦住了他:“算了,那家人口多,比我们更需要房子。咱们年轻,有的是机会。
”“你就是太善良!”陈建国甩手道。秀兰笑笑没说话,
第二天却做了件令人费解的事——她主动找到那同事的妻子,
教她如何护理同事常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两个月后,厂领导意外视察,
正好看到秀兰在帮同事家照顾老人。问明原委后,领导大为感动,不仅破例给陈建国分了房,
还提拔他当了小组长。“看,善良让我沾光了吧?”秀兰晚上对丈夫俏皮地说。
---陈明翻着日记,嘴角不自觉上扬。他从未见过爷爷,只知道他早逝,
是奶奶一手带大了爸爸和姑姑。现在通过这些文字,他仿佛看到了奶奶年轻时的模样。
1975年冬天,秀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天,她发现邻居王老师被关在牛棚里,
奄奄一息。冒着风险,秀兰每晚偷偷给王老师送饭送药。“你疯了!这会连累全家的!
”陈建国吓得脸色发白。秀兰平静地说:“老王是个好人,教过多少孩子念书。他现在落难,
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果然,有人告密,秀兰被带去问话。她一口咬定是自己偷偷做的,
丈夫全然不知。幸运的是,问话的领导中,有一位正是当年她救过的逃荒妇人的儿子。
暗中周旋下,秀兰被释放了。文革后,***的王老师成了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恢复高考后,
他亲自辅导秀兰的两个孩子,使他们双双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妈,
您的善良让我们沾光了。”秀兰的儿子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说。秀兰只是微笑:“善良是本能,
沾光是意外,别本末倒置了。”---陈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继续翻阅。1995年,
爸爸和姑姑都已成家立业,奶奶也老了,但善良的本性未改。那时城市改造,老街要拆迁。
邻居们为补偿款争得头破血流。秀兰却主动让出自家后院的一小块地——那里有棵老榕树,
她说让出来,整个街区就能保留一个公共绿地。开发商惊讶于居然有人主动让步,
特意提高了对秀兰的补偿,还按照她的意愿,在设计方案中保留了老榕树和周围的空间。
如今,那棵榕树已成为社区公园的中心,枝繁叶茂。树下立着的小牌子上写着“秀兰园”,
记录着这个小小的善举。陈明记得小时候常在榕树下听奶奶讲故事。如今想来,
奶奶从不讲大道理,只讲一个个关于善良的故事。---2008年,陈明高考失利,
整日消沉。父母责备,只有奶奶从老家赶来,陪他散步。“明明,你看这梧桐树,
有的年份叶子黄得早,有的年份绿得久,但年年春天它都重新发芽。人也一样,
有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本心。”奶奶临走时塞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她毕生的积蓄。
“复读也好,学技术也罢,奶奶相信你。”靠着这笔钱,陈明复读后考上了大学。
他始终记得奶奶的话:“成绩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丢了善良。”然而现实残酷。
大学毕业后,陈明在职场上跌跌撞撞,见过溜须拍马的同事升职,见过弄虚作道的商人发财。
他开始怀疑奶奶那套“善良哲学”是否已经过时。直到这次被裁员,
同时接到奶奶病危的消息,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年多没回去看望奶奶了。
---整理奶奶的遗物时,陈明除了日记和手帕,还发现了一个木盒,
里面整齐地放着许多信件和照片。有一张是奶奶和一位知名企业家的合影。信中,
这位企业家写道:“秀兰阿姨,若非您当年资助我读完高中,绝无我的今天。
您是我永远的恩人。”还有一封信来自一位旅美科学家:“李老师,
感谢您在我母亲孤苦无依时的照顾,让我能安心在国外求学。您的恩情,我没齿难忘。
”陈明越看越震惊,原来奶奶一生默默行善,帮助过这么多人。而这些人中,
不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最让陈明触动的是最后一本日记里的话:“明明今天又打电话说工作不顺,
他似乎觉得善良的人会吃亏。我想告诉他,我这一生因善良而沾的光,远比他想象的要多。
但转念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些道理需要他自己体会。”陈明泪流满面。
---按照奶奶的遗嘱,
陈明继承了老宅和一本厚厚的通讯录——上面是奶奶帮助过的人的联系方式。犹豫再三,
陈明没有联系任何人。他决定用奶奶留下的积蓄,在老宅开一家小小的书店,
取名“秀兰书屋”。书店一角专门摆放奶奶收藏的关于善良、美德的书,
另一角设为免费阅读区,供附近的孩子来看书。开业那天,没什么客人。陈明正失落时,
一位老人推门而入。“这就是秀兰阿姨的孙子吧?”老人笑着握手,
“我是你奶奶曾经帮助过的王老师的儿子,现在在出版社工作。听说你开了书店,
我带了些书来,算是开业礼物。”接下来的日子,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有人送来书架,
有人介绍客源,更有人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这家有故事的书店。陈明从未开口求助,
但奶奶的善良仿佛一张无形的网络,在他需要时悄然展开。---一天,
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走进书店。他是当年受秀兰帮助的企业家之子,
如今是知名投资公司的总裁。“我父亲一直念叨秀兰阿姨的恩情。”中年人微笑道,
“我们正在寻找有社会价值的项目投资,你的书店很有意义,愿意接受投资开分店吗?
”陈明犹豫了。扩大规模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怀疑自己能否胜任。当晚,
他再次翻开奶奶的日记,看到这样一段:“今天明明问我为什么总是帮助别人。我说,
善良不是投资,不求回报。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因我的善良而变得更好,
那这份善良就会像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处处开花。”陈明恍然大悟。
奶奶的善良从不计较回报,但正是这种纯粹的善良,创造了意想不到的价值。---一年后,
“秀兰书屋”在城里开了三家分店,成为知名的文化地标。每家书店都保留着免费阅读区,
定期举办公益讲座,传播阅读的乐趣。陈明还发起了“秀兰善良奖学金”,
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第三家分店开业典礼上,陈明动情地说:“很多人说我幸运,
沾了奶奶善良的光。的确,我沾的光不是财富本身,而是明白了善良的价值。
奶奶用一生告诉我,善良可能不会立刻带来回报,但它终将在某个时刻,
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你和社会。”台下,曾经受惠于李秀兰的人们纷纷鼓掌,
眼中闪着泪光。---秋天又来了,陈明站在老店的窗前,看着梧桐树叶飘落。
他忽然明白了奶奶那句话的深意。善良不是算计,而是一种选择。当你选择善良时,
或许不会立即“沾光”,但这份善良会融入你的品格,影响你的人生轨迹,
最终在某个时刻开花结果。“奶奶,我终于明白您的善良让我沾的是什么光了。
”陈明轻声说,“不是物质,不是人脉,而是一种让生命有意义的力量。”窗外,
几个孩子正从书店走出来,手里拿着免费赠送的图书,脸上洋溢着笑容。陈明仿佛看到,
奶奶的善良正如这秋日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静静地照亮着他前行的路。而这条路,
他会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人“沾光”。书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超出了陈明最初的预期。
他始终坚守奶奶的教诲,将善良作为经营的根本。每个周末,书店都会举办“秀兰故事会”,
邀请社区的老人来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传承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美德。一个雨夜,
书店即将打烊,一位浑身湿透的中年女子犹豫地站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