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刨子上的新痕

暖阳旧时巷 壹碗情 2025-09-25 14:51:2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规划确定的那天下午,老街区的居民们在梧桐树下摆了长桌,赵婶煮了大锅菜,王爷爷搬来珍藏的老酒,连许久不出门的张奶奶都坐着轮椅来了。

林未抱着父亲的刨子,坐在陈屿身边,看着大家说说笑笑,恍惚觉得父亲也坐在其中,正笑着给孩子们递木花。

“未未,你爸要是知道这铺子能留着,肯定高兴。”

赵婶给她盛了一勺炖肉,“以后这铺子就交给你了,你要是想接着做旧物修复,婶子天天给你送糖糕。

林未看着木匠铺的方向,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门上,红漆虽旧,却透着暖意。

“我想把铺子重新收拾一下,一半放我爸的工具,一半做修复工作室,”她顿了顿,看向陈屿,“还想请陈警官帮忙,把老街区的故事写成牌子,挂在每间铺子门口。”

陈屿立刻点头:“没问题,我这就去买木板和油漆,明天咱们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陈屿果然拉着一车材料来。

林未拆了木匠铺里蒙尘的布,把父亲的刨子、锯子一一摆好,又用砂纸把工作台打磨干净。

陈屿则蹲在门口,拿着油漆笔在木板上写字:“林木匠铺——1985年开业,曾教二十余名孩子木工手艺,守护老街区三十余载。”

“字写得不错啊。”

林未走过去,看着木板上工整的字迹,忍不住笑。

陈屿抬头,额角沾了点油漆,像个大男孩:“我爷爷以前是教书先生,小时候总逼我练字,没想到现在派上用场了。”

两人正说着,几个半大的孩子跑过来,围着木匠铺的窗户看:“阿姨,这里能做小木车吗?

我爸爸说他小时候就在这儿做过。”

林未心里一动,拿起父亲的刨子,对孩子们说:“当然能,阿姨教你们。”

她按照父亲当年教她的样子,先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握刨子:“手指要离刨刃远一点,顺着木纹推,力气要匀。”

孩子们学得认真,虽然推出来的木花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

陈屿在一旁看着,突然拿起另一把刨子,也加入进来。

他学得快,没过一会儿就能推出平整的木花,惹得孩子们一阵欢呼。

林未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阳光落在他的发梢,心里像被暖阳裹着——原来父亲说的“有人一起守着”,是这样的感觉。

傍晚的时候,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小木车回家,林未才发现父亲的刨子上多了一道新痕。

不是磕碰的印子,是推木花时留下的,和父亲当年教她时留下的痕迹,几乎一模一样。

“这刨子,以后咱们一起用。”

陈屿走过来,递给她一块擦布,“等周末,咱们再教孩子们做小书架,让老街区的手艺,一首传下去。”

林未接过擦布,轻轻擦着刨子上的新痕,笑着点头。

风里传来糖炒栗子的香味,和父亲在世时的秋天,一模一样。

周末的时候,林未把修好的铜制钟表送到了养老院。

奶奶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拿着一张旧照片——是父亲年轻时在木匠铺门口拍的,笑得一脸灿烂。

“奶奶,您看我把什么带来了。”

林未把钟表放在石桌上,拧上旋钮。

没过一会儿,清脆的童谣声就飘了出来:“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奶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摸着钟表,手指轻轻跟着旋律打拍子:“这声音,跟你爸当年哼的一模一样。”

“爸把童谣录进去了,”林未坐在奶奶身边,把那张纸条递给她,“他说,我想他了,听钟表响就好。”

奶奶看着纸条,眼泪慢慢流下来,却笑着说:“你爸啊,就是嘴笨,心里却装着咱们娘俩。

以前他总说,等你成家了,就把这钟表当嫁妆,现在倒好,先让你把老街区守住了。”

正说着,陈屿提着水果走了进来。

他刚去社区办完事,特意绕过来看看奶奶。

“奶奶,听说未未把钟表带来了,我也来听听。”

奶奶拉着陈屿的手,笑得眼睛都眯了:“屿啊,谢谢你帮未未守住老街区,也谢谢你照顾未未。

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家里吃饭,奶奶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陈屿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奶奶,我应该做的。

以后我会常来陪您和未未的。”

林未看着他们相谈甚欢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她起身走到院子的角落,给父亲的手机号发了一条短信:“爸,老街区守住了,钟表也修好了。

我现在很好,有陈屿,有赵婶,还有很多朋友陪着我。

您放心,我会把您的手艺传下去,把咱们的家守好。”

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父亲在回应她。

林未抬头看向天空,夕阳正慢慢落下,把云朵染成了金色——就像父亲当年,总在傍晚时分,站在木匠铺门口,等她放学回家。

冬天来的时候,老街区下了一场小雪。

梧桐树上积了一层白,像是给树枝裹了层棉花。

林未的修复工作室己经正式营业了,每天都有人来送旧物:有想修复婚戒的年轻人,有想修好旧相册的老人,还有送来孩子玩具的父母。

陈屿一有空就来帮忙。

他学东西快,现在己经能帮林未拆修简单的旧钟表了。

有时候忙到晚上,两人就坐在木匠铺的火炉边,煮一壶热茶,听着窗外的雪声聊天。

“下个月就是春节了,”陈屿喝了口热茶,看着窗外,“咱们给老街区挂点灯笼吧,让老街区热闹热闹。”

林未眼睛一亮:“好啊!

咱们可以自己做灯笼,用父亲剩下的木料,再让孩子们画点画,肯定好看。”

说做就做。

第二天,陈屿就找来木料,林未则带着孩子们在纸上画灯笼图案:有画老街区梧桐的,有画木匠铺的,还有画钟表的。

赵婶也来帮忙,用红布做灯笼的灯罩,缝上“福”字。

春节前一天,灯笼终于都做好了。

居民们一起动手,把灯笼挂在梧桐树上,挂在每家铺子的门口。

傍晚的时候,陈屿把灯笼点亮,红色的光透过灯罩洒出来,映着雪地里的脚印,格外温暖。

林未站在木匠铺门口,看着满街的灯笼,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未未,我们回来了。”

她回头一看,是老顾夫妇。

老顾手里拿着那个修好的八音盒,他的老伴正笑着朝她挥手。

“我们在网上看到老街区的新闻,就想来看看,”老顾说,“这八音盒现在还能响,我老伴每天都听,说就像回到了我们结婚的时候。”

林未接过八音盒,拧上旋钮,熟悉的《铭记于心》旋律飘了出来,和街上的灯笼光一起,裹着雪后的冷空气,格外温柔。

陈屿走过来,悄悄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老街区,越来越热闹了。”

那天晚上,居民们在梧桐树下放烟花。

烟花在夜空里炸开,照亮了老街区的每一间铺子,照亮了挂在门口的灯笼,也照亮了林未和陈屿相握的手。

林未看着漫天的烟花,突然明白:所谓的“家”,不是一栋房子,而是有一群人陪着你,守着回忆,等着未来。

春天来的时候,老街区的梧桐树发了新芽。

林未的工作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开发商的项目经理,张经理。

“林小姐,陈警官,”张经理手里拿着一份图纸,语气比之前温和了很多,“我们想在新建商场的外墙,画一幅老街区的壁画,把这里的故事都画上去。

还想请你们帮忙,给我们讲讲老街区的历史。”

林未和陈屿对视一眼,都笑了。

他们带着张经理走遍了老街区,从有弹孔的老墙,到父亲的木匠铺,再到赵婶的裁缝铺,一一给他讲这里的故事。

张经理听得认真,还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最后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拆迁是为了发展,现在才知道,留住回忆,也是一种发展。”

壁画动工那天,很多居民都来帮忙。

孩子们在墙上画梧桐叶,赵婶画她的裁缝铺,林未画父亲的木匠铺和那个铜制钟表,陈屿则在壁画的角落,画了一个小小的八音盒——是老顾送来的那个。

画完壁画的那天下午,林未收到了一个快递。

打开一看,是一本相册,里面是老街区的照片:有父亲教孩子做木工的样子,有陈屿爷爷坐在梧桐树下分糖的样子,还有她小时候和陈屿一起玩木车的样子。

相册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纸条,是奶奶写的:“未未,这些照片是你爸生前拍的,他说要等你回来,一起看。”

林未抱着相册,坐在木匠铺的工作台前,眼泪慢慢流下来。

陈屿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把这些照片洗出来,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吧,让来修旧物的人,都能看到老街区的故事。”

林未点点头,擦干眼泪,拿出父亲的刨子,在工作台的角落,刻下了一行字:“2024年春,与陈屿、居民们共守老街区,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刨子上,新刻的字迹清晰可见。

窗外,梧桐树的新芽正慢慢长大,风里带着花香,和父亲当年教她唱童谣的春天,一样温暖。

林未知道,老街区的故事,不会停在这里。

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修复旧物,倾听回忆;会有更多孩子来这里,学做木工,画灯笼;会有更多像老顾一样的人,带着他们的故事,来到这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