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文系期末周,先从现代汉语熬
中文系的期末,从来都是一场硬仗。
现代汉语的虚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文学概论的流派分析,每一门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现代汉语,那些“之其而”的用法,简首能把人绕晕。
早上七点,沈听就起床了。
宿舍里还静悄悄的,林晓还在睡梦中,嘴里嘟囔着“别考了别考了”。
沈听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拿上现代汉语课本和笔记本,背上书包,准备去图书馆。
走出宿舍楼,清晨的空气有点凉,带着一丝桂花的香味——学校里的桂树开了,小小的黄色花朵藏在叶子里,香味却能飘很远。
沈听深吸了一口气,觉得精神好了不少。
她加快脚步,往图书馆走去,心里想着要占一个靠窗的位置,既能晒太阳,又能集中注意力。
图书馆己经开门了,里面己经有不少人了。
沈听熟门熟路地往三楼走,三楼是中文系学生常去的地方,大家都认识,复习起来也有氛围。
她走到平时常坐的位置,却发现己经有人了——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正低头刷着古汉语的习题,桌子上堆着厚厚的笔记。
沈听有点失望,只好继续找位置。
她绕了一圈,终于在三楼的角落里找到一个空位——靠窗,阳光能照到桌子的一半,旁边是个男生,戴着耳机,正在看文学概论的课件,看起来很安静,应该不会打扰到她。
沈听放下书包,拿出现代汉语课本,翻到“虚词的隐现”这一课。
这是她最头疼的部分——有些虚词能用也能不用,全看语境,稍微不注意就会出错。
她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笔记:“‘之’字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用;‘而’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用……”写着写着,她就卡住了。
有一道例题,“他______不来,我们就先走了”,括号里填“如果”还是不填?
她想了半天,觉得填和不填都能通,但课本上说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省略,可她又怕考试的时候判错。
她抬头想问问旁边的男生,又觉得不好意思——人家戴着耳机,看起来很认真,打扰别人不好。
她只好拿出手机,翻出老师的课件,一点点对照,终于搞明白:在口语化的句子里,“如果”可以省略,但在书面语里,最好加上。
解决了这道题,沈听松了口气。
她喝了口水,准备继续往下复习,手却不小心碰到了书包侧兜的相机。
她愣了一下,想起昨天晚上没看清的刻痕,心里有点痒。
她把相机从书包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借着阳光仔细看——镜头下方的刻痕,在阳光下终于清晰了一点,不是“口”字,而是一个“听”字!
虽然笔画有点磨损,但能清楚地看到,是一个小小的“听”字,和她的名字“沈听”的“听”一模一样。
沈听心里一惊。
外婆为什么要在相机上刻她的名字?
这台相机是外婆年轻时的,那时候她还没出生,外婆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
难道是巧合?
还是外婆早就预料到,这台相机会传到她手里?
一连串的疑问在她脑子里冒出来,让她有点走神。
旁边的男生好像察觉到她的不对劲,摘下耳机,小声问:“同学,你没事吧?
是不是复习累了?”
“啊?
没事没事,”沈听赶紧把相机放进书包,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是有点走神,谢谢你啊。”
男生笑了笑,没再多说,戴上耳机继续看课件。
沈听深吸了一口气,把注意力拉回到课本上。
她告诉自己,别想太多,可能就是巧合,外婆说不定只是喜欢“听”这个字,才刻在相机上的。
期末考才是最重要的,等考完试,再慢慢研究相机的事也不迟。
可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刻在相机上的“听”字,并不是巧合。
这台相机,从一开始,就是为她准备的。
而她即将在这台相机的帮助下,看到校园里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天晚上,沈听复习到凌晨一点。
图书馆里只剩下她和另外两个同学,应急灯的光有点暗,照在课本上,让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来有点模糊。
她收拾东西的时候,又听到书包里传来一声轻微的“咔嗒”声——像是相机快门被按下的声音。
她赶紧把书包打开,拿出相机,检查了半天,没发现什么异常。
相机还是老样子,掉漆的机身,刻着“听”字的镜头,没有装胶卷,也没有开机的迹象。
“应该是错觉吧,”沈听小声嘀咕,“可能是书包里的笔碰到相机了。”
她把相机放回书包,背上书包走出图书馆。
深夜的校园很安静,只有路灯亮着,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那声“咔嗒”声,真的是错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