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苒端坐在座位上,屏幕上的排版方案反复调整,指尖却不自觉地在鼠标旁敲击。
会议室的玻璃门再次拉开,一道风似的身影踩着高跟鞋进来,是主编蒋棠。
她目光对上庄苒,瞬间空气微微拉紧。
“庄苒,稿子出了问题。”
蒋棠的语气显得格外锋利,“主题敏感,版式不合要求,己经有人反馈了。”
庄苒有些哑然。
今天早上她己将关于“青年失业潮”的选题和版面递交上去。
她知道这个议题触及到城市内隐的伤口,却也是最真实的城市侧影。
“我认为这个主题能够反映当下现实。”
庄苒再一次整理思路,回望着主编,“我们不能只做浅层的城市美学,也要有底色和思考。”
编辑部一角,几双眼睛悄然望向这场对峙。
蒋棠冷静地合上文件夹,指节轻敲桌面:“杂志要流行,也要安全。
城市问题不是你能轻易揭开给大众看的。”
窗外的光线更暗了,城市的边界也仿佛在缩紧。
庄苒感到一股力量在胸口顶住,她知道,这场较量不只是议题的取舍,更是理念的碰撞。
“我会继续修改版面和表达。”
她沉声回应,但未流露退让。
蒋棠微微扬下巴,视线停留了几秒,最终没有言语,只是将文件留在桌上,扭身离开。
庄苒的指尖稍稍松开,她知道,自己己在风暴边界。
此刻,城市另一端,陈峥站在自己租来的工作室,扑面而来的不是新客户,而是一纸来自投资人的微信:资金撤出,项目叫停。
他望着电脑前的市场计划书,像望进了一片无人应答的海。
手机机械地拨通了投资人号码,语音平淡无味:“峥哥,真对不住,集团那边审批没过,资金要暂时回流,项目只能暂停了。”
陈峥咳了一下,撑着办公桌,竭力让声音保持镇定:“我己经投入不少资源,能不能再给些时间?”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低缓的叹息:“这不是我个人决定,你还是赶紧考虑方案调整吧。”
通话结束,工作室愈发空旷。
他忽然记起大学毕业第一份创业失败时的狼狈——那年也是六月,也是这样闷热的空气。
他用力攥住掌心里的钢笔,视线游移在方案和账单之间,情绪犹豫不决。
门口忽然传来伙伴林志的声音,“峥哥,咖啡送来了。”
林志探进头,欲开口安慰又收敛神色。
“没事,我会想办法。”
陈峥强撑笑容,端起桌上的咖啡。
苦涩的液体滑过咽喉,象征着城市中的挣扎与倔强。
他低声自问,这座城市真的会等他证明自己吗?
黄昏的微光照进南城街角的一家独立咖啡馆,苏尧正在为隔壁桌客人递上一杯柠檬水。
他的动作轻柔而克制,每一抹微笑都带着距离。
他注意到窗边进来的女子,身着深灰西装,干净利落,却眉头隐有疲惫——林荧。
林荧坐定后,抬眼望向苏尧。
她点了美式咖啡时难得柔声:“麻烦了,最近很忙。”
苏尧手指轻轻转动水壶,侧身答道:“您要糖吗?
或者加牛奶?”
“不用,谢谢。”
林荧垂眸准备打开文件,却被桌上散落的几张黑白摄影作品吸引视线。
“这些是你拍的吗?”
她随口问道。
苏尧愣了下,略带羞涩地笑笑,“嗯,业余拍的。”
林荧随手翻阅几张,画面里的城市角落冷寂又真切。
她几乎被照片里隐藏的孤独与坚韧触动。
“挺有感觉,你会考虑投稿吗?”
苏尧摇头,“没太多机会,也怕不合规则。”
林荧望着他,眼神多了些认真,“有时候规则是靠人去突破的,不然城市就永远是别人定义的城市。”
苏尧听着她的话,有些意外地抬头。
他很少遇到有人认真评价他的作品。
豆大的落地窗外,雨点刚刚沾湿玻璃,城市光影被拉得又深又暗。
林荧离开时,苏尧望着那些照片,忽然意识到:也许他并不是离城市太远,只是还没找到自己与城市对话的方式。
夜色缓缓落下,庄苒仍在编辑部核查数据。
她的目光终究落在那份敏感的选题上,手指在键盘上接连敲击。
手机消息跃起,是母亲发来的照片,家里新换的百合花静静开放,那是她童年记忆中唯一不变的香气。
而陈峥则独自走回公寓,楼下便利店的灯尚未熄灭。
他停下时,暗自记录下每一笔支出和收入,每一次退步与坚持。
他知道,明天的路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苏尧将最后一杯咖啡杯洗净,关掉店里温暖的灯。
他步出门,肩上背着摄影包,站在城市的风暴边界,目光穿过熙攘人群。
他也许无法改变城市,但可以试着留下自己的痕迹。
外面的雨势渐浓,每个人都在风暴边界徘徊。
光影间,他们带着各自微弱的信念,继续向前。
在这夜色交织的城市里,庄苒的稿子正等待最后一个决定,陈峥的项目开始重整筹划,苏尧则在雨中举起相机,试图捕捉属于他自己的城市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