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500到3万的距离
陈凡攥着口袋里的猴票,指尖反复摩挲着那道细微的折痕,心里的焦虑像潮水一样涨上来——他必须尽快找到买家,可这道折痕,会不会让所有努力都白费?
他走到路边的公交站台,掏出手机,屏幕上的裂纹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打开二手交易平台,搜索“猴票收购”,页面瞬间跳出几十条信息,有个人买家,也有古玩店的收购信息。
陈凡一条一条往下翻,眼睛盯着“收购价格”那一栏,心跳越来越快。
大部分收购信息都写着“品相完好者优先,价格面议”,只有少数几家标了大致区间:“1980年猴票,全品2.5万-3万,九品2万-2.3万,八品1.5万-1.8万”。
他对着这些数字琢磨——自己这张有折痕,算几品?
九品?
还是八品?
要是只能卖1.5万,虽然比500元多,但离终端说的“3万”差了一半,母亲的医药费、房租,还是不够。
他试着联系了一家标着“高价收购”的店铺,客服很快回复,让他发几张猴票的清晰照片。
陈凡找了个阴凉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把猴票拿出来,平铺在公交站台的长椅上,调整手机角度,拍了正面、背面,还有折痕处的特写,生怕漏了任何细节。
照片发过去后,客服隔了几分钟才回复:“您好,您这张猴票有明显折痕,品相只能算八品下,我们最多能出1.2万。”
1.2万?
陈凡的手指顿在屏幕上,心里一阵发凉。
比他最坏的预期还低,这和终端说的“72小时内最高成交价3万元”差得也太远了。
是终端的信息不准,还是自己哪里弄错了?
他盯着客服的回复,反复看了好几遍,不甘心地问:“能不能再高一点?
这折痕很小,不仔细看看不出来。”
“抱歉,品相是收购的关键,折痕虽然小,但影响了整体价值,1.2万己经是我们能给的最高价格了。”
客服的回复很坚决,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陈凡关掉聊天窗口,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喘不过气。
他看着手里的猴票,又看了看手机里的余额——只剩下127元,要是接受1.2万,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总觉得不甘心。
终端既然说能卖到3万,肯定有办法,只是自己还没找到对的买家。
他想起昨天终端提示的“每日3次查询机会”,昨晚用了1次查赚钱方法,今天早上还没再用。
现在,是时候用第二次机会了。
他打开“未来数据终端”,在输入框里敲下关键词:“本地愿意出高价收购带轻微折痕1980年猴票的收藏者”。
几秒钟后,终端跳出一行信息:“刘建国,原市邮票协会会长,退休后专注猴票收藏,尤爱研究‘庚申年猴票流通版本’,对轻微瑕疵品接受度高,现居城西望湖小区3栋2单元501,每周二、西、日上午9点-11点在家接待藏友,可上门咨询。”
后面还附了一个联系电话。
陈凡看着“原市邮票协会会长专注猴票收藏对轻微瑕疵品接受度高”这几个关键词,眼睛一下子亮了——这说不定就是他要找的买家!
他赶紧把刘建国的地址和电话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生怕不小心删掉。
现在是上午九点十分,正好在刘建国接待藏友的时间里。
陈凡看了一眼公交站牌,去城西望湖小区需要转一趟车,大概要一个小时。
他没敢耽误,立刻坐上前往城西的公交,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刘建国真的会愿意出高价吗?
这道折痕,他会不会也在意?
公交摇摇晃晃地往前走,陈凡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紧紧攥着装有猴票的信封。
他想起刚才客服说的1.2万,又想起终端说的3万,心里像在打鼓。
他甚至在心里演练起见到刘建国该说什么:“刘会长您好,我有一张1980年的猴票,想请您看看品相……”转车的时候,他特意在路边的小卖部买了一瓶矿泉水,不是给自己喝,是怕等会儿紧张得口干舌燥。
他看着矿泉水瓶里的水,倒映出自己焦虑的脸,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别慌,只要刘建国真的喜欢猴票,肯定能看出这张票的价值。”
十点零五分,陈凡终于到了望湖小区。
这是一个老小区,绿树成荫,楼道里铺着红色的地砖,虽然有些陈旧,但很干净。
他按照地址找到3栋2单元,站在501门口,手抬起来又放下,反复犹豫了好几次——万一刘建国不在家怎么办?
万一他不愿意收怎么办?
最后,他还是咬了咬牙,按下了门铃。
“叮咚——”门铃响了两声,里面传来一个苍老但洪亮的声音:“谁啊?”
“刘会长您好,我叫陈凡,听说您喜欢收藏猴票,我有一张1980年的猴票,想请您帮忙看看。”
陈凡的声音有点发紧,手心都出汗了。
门“咔哒”一声开了,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还拿着一本邮票册。
“你就是陈凡?
进来吧。”
刘建国侧身让他进来,语气很平和。
陈凡跟着刘建国走进屋里,客厅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邮票册和关于邮票的书籍,墙上还挂着一幅“邮票发展史”的字画,整个屋子都弥漫着一股书卷气。
“坐吧,喝杯水。”
刘建国给她倒了一杯白开水,放在茶几上。
“谢谢刘会长。”
陈凡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显得有些拘谨。
他看着刘建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最后还是刘建国先问:“你的猴票呢?
拿出来我看看。”
陈凡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信封,小心翼翼地把猴票拿出来,双手递给刘建国:“刘会长,就是这张,您看看。”
刘建国接过猴票,从口袋里掏出一副放大镜,仔细地看了起来。
他先看票面的图案,又看背面的胶层,然后用指尖轻轻摸了摸折痕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
陈凡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盯着刘建国的表情,连呼吸都放轻了。
过了好几分钟,刘建国才放下放大镜,把猴票放在茶几上,看着陈凡问:“这张票你是从哪弄来的?”
“是……是我从城东旧货市场一个摊主那买的。”
陈凡不敢撒谎,老老实实地回答。
“多少钱买的?”
刘建国又问。
“500块。”
陈凡小声说。
刘建国愣了一下,然后笑了:“500块?
你小子运气不错啊,现在就算是品相差点的猴票,也不止这个价。”
陈凡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也是碰巧看到的,就是这张票有折痕,刚才在二手平台上问,人家只愿意出1.2万。”
刘建国拿起猴票,又看了一眼折痕处,说:“这道折痕确实影响品相,但还好,没有伤到图案的关键部分,而且这张票的胶层很完整,颜色也很正,是正品无疑。
你知道吗?
1980年的猴票,发行量只有500万枚,这么多年过去,保存完好的己经不多了,像这种虽然有轻微瑕疵,但整体品相还不错的,也很有收藏价值。”
陈凡听着刘建国的话,心里渐渐松了口气,赶紧问:“刘会长,那您觉得这张票能值多少钱?”
刘建国放下猴票,看着陈凡,想了想,说:“如果是全品,现在市场价能到3万左右,你这张有折痕,按说要打个折扣,但我最近正好在收集不同品相的猴票,做一个‘庚申年猴票流通状况’的研究,你这张票对我来说,还有研究价值,所以……”刘建国顿了顿,陈凡的心又提了起来,紧紧盯着他的嘴,生怕听到不好的结果。
“所以我愿意出3万,把这张票收了。”
刘建国的话像一颗定心丸,瞬间让陈凡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3万?”
陈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听错了,“刘会长,您……您没开玩笑吧?
刚才人家只愿意出1.2万,您真的愿意出3万?”
刘建国笑了笑,说:“我一个退休老人,跟你开这种玩笑干什么?
我收藏邮票这么多年,最看重的就是邮票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你这张票虽然有瑕疵,但研究价值不小,3万对我来说,很值。”
陈凡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眶一下子红了。
他想起母亲在医院的样子,想起银行的催款短信,想起自己早上在旧货市场的僵持,所有的委屈和焦虑,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他紧紧握着刘建国的手,哽咽着说:“刘会长,太谢谢您了,真的太谢谢您了!”
“不用谢,咱们这是公平交易,你愿意卖,我愿意买,各取所需。”
刘建国拍了拍他的手,然后起身去卧室,拿出一个信封,从里面数出30张1000元的现金,递给陈凡,“你点点,一共3万,都是现金。”
陈凡接过信封,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现金。
他没有立刻数,而是先把猴票小心翼翼地递给刘建国:“刘会长,票您收好。”
刘建国接过猴票,放进一个专门的邮票保护袋里,然后放进书架上的邮票册里,才对陈凡说:“钱你还是点点吧,免得少了。”
陈凡这才打开信封,一张一张地数起来。
1000、2000、3000……30000。
不多不少,正好3万。
他把钱重新放进信封,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个稀世珍宝。
“刘会长,耽误您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好意思。”
陈凡站起身,准备告辞。
“没事,以后要是再遇到什么邮票方面的问题,或者有其他邮票想出手,都可以来找我。”
刘建国送他到门口,还把自己的名片递给了他,“这上面有我的电话,随时联系。”
陈凡接过名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然后向刘建国鞠了一躬:“谢谢刘会长,我会的。”
走出望湖小区,陈凡抱着装着3万现金的信封,感觉脚步都轻飘飘的。
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抬头看着天空,蓝天白云,心里豁然开朗。
500元到3万元的距离,看起来很远,但在这一刻,却变得那么近。
他拿出手机,第一件事就是给医院的护士站打电话,说下午就去补缴母亲的医药费,让他们别停掉进口药。
电话那头护士的声音很温和:“好的,我们知道了,你放心吧。”
挂了电话,陈凡又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声音里满是喜悦:“妈,我今天赚了点钱,下午就去医院给你补缴医药费,你好好养病,别担心。”
母亲在电话那头,声音有点哽咽:“凡凡,你别太累了,钱够用就行,别为了妈拼命。”
“妈,我不累,这钱是我靠自己本事赚的,你就放心吧。”
陈凡笑着说,眼眶却又红了。
他走到公交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这3万只是一个开始,有了“未来数据终端”,有了这第一笔启动资金,他一定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一定能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
公交来了,陈凡上了车,找了个位置坐下,怀里的信封硌着他的胸口,却让他觉得无比踏实。
他拿出手机,打开“未来数据终端”,看着屏幕上的界面,心里默念:“谢谢你,让我在绝境里,看到了希望。”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用这3万,解决眼前的难题,然后,寻找下一个机会。
他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开始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