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家姑娘啊,快进来。”
沈老实笑着侧身让她,“剪刀早打好了,就是阿砚前些天伤着了,耽误了两天,你别介意。”
姑娘走进来,目光扫过屋里,落在靠在墙边的沈砚身上,眼里闪过一丝关切:“这位就是沈砚哥吧?
听说你被火星烫着了,好些了吗?”
“好多了,多谢姑娘关心。”
沈砚笑着点头,这姑娘看着十六七岁,眉眼清秀,说话温温柔柔的,应该是附近人家的女儿。
沈老实从柜台下拿出一把小巧的剪刀,递了过去:“你看看,合不合用?
要是觉得钝,我再帮你磨磨。”
李家姑娘接过剪刀,试了试,笑着说:“正好,比我娘之前那把好用多了。
沈老爹的手艺就是好。”
说着,从竹篮里拿出两个白面馒头,“这是我娘蒸的,给沈砚哥补补身子。”
沈老实推辞了半天,还是收下了,送李家姑娘出门后,把馒头递给沈砚:“你看,街坊邻居多好,你可得赶紧好起来,好好干活,别辜负了人家的心意。”
沈砚接过馒头,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邻里之间的情谊最是珍贵。
他咬了一口馒头,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比中午的肉包子更合他的胃口。
吃完馒头,沈砚感觉身上有了力气,他走到铁匠铺的后院,开始打量现有的工具。
院子里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锻铁炉,炉口黑乎乎的,旁边放着一个单动式风箱,风箱是用木头做的,己经有些破旧,拉动的时候“吱呀”作响,还漏风。
不远处的架子上,挂着几把大小不一的锤子,锤头都很笨重,手柄是首的,握起来很不舒服。
“果然和手册里说的一样,工具太落后了。”
沈砚心里想着,走到风箱旁边,仔细观察起来。
单动式风箱只有一个囊,拉动的时候,只有往外推的那一下能鼓风,往回拉的时候就会吸气,鼓风不连续,炉子里的火时大时小,温度自然上不去。
他又拿起一把锤子,试着挥舞了一下,没挥几下就觉得胳膊酸了。
首柄的锤子不符合人体工学,发力的时候很费力,长时间使用,不仅效率低,还容易伤手。
“先从风箱改起。”
沈砚打定主意,转身回屋,找出纸笔,开始画双动式风箱的详细图纸。
他根据铁匠铺现有的材料,把风箱的尺寸调整了一下,框架用粗壮的竹子,囊用厚实的牛皮,活塞用木头制作,还在活塞上裹了一层麻布,用来密封。
画好图纸后,沈砚把沈老实叫了过来:“爹,你看,这是我设计的新风箱图纸,咱们现在就开始做吧。”
沈老实接过图纸,仔细看了半天,还是有些犹豫:“阿砚,这竹子能做风箱框架吗?
会不会不结实?
还有这两个囊,真能连续鼓风?”
“爹,你放心,竹子虽然轻,但很结实,只要选对了材料,肯定没问题。”
沈砚耐心解释道,“两个囊是关键,一个拉一个推,就能实现连续鼓风,到时候你试试就知道了。”
沈老实还是有些不放心,但看着沈砚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行,爹听你的,咱们现在就动手。”
父子俩立刻开始准备材料。
他们从后院的竹林里砍了几根粗壮的竹子,劈成合适的尺寸,用来做风箱的框架。
又从铺子里找出一块厚实的牛皮,裁成合适的大小,用来做风箱的囊。
沈砚则负责制作活塞,他找了一块硬木,用凿子一点点凿成活塞的形状,再裹上麻布,试了试,密封效果很好。
制作风箱的过程并不顺利。
竹子虽然容易加工,但拼接的时候很麻烦,需要用榫卯结构固定,沈老实的手艺虽然好,但对这种新结构不太熟悉,试了好几次才拼接好。
牛皮囊的制作也很困难,需要把牛皮绷得很紧,还要在边缘缝上绳子,用来固定在框架上,沈砚和沈老实一起,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牛皮囊固定好。
经过两天的忙碌,双动式风箱终于做好了。
风箱整体呈长方形,高约三尺,宽约两尺,框架是竹子做的,看起来很轻巧,两个牛皮囊挂在风箱的两侧,活塞杆从风箱的顶部伸出来,上面还装了一个木柄,方便拉动。
“爹,咱们试试吧。”
沈砚兴奋地说。
沈老实点了点头,把风箱搬到锻铁炉旁边,连接好鼓风管,然后握住木柄,开始拉动风箱。
一开始,他还不太习惯,拉动的速度很慢,但很快就找到了节奏。
随着他的拉动,风箱的两个牛皮囊一鼓一缩,“呼呼”的风声连续不断地往炉子里送,炉子里的炭火瞬间变得通红,火苗“噌”地一下窜了起来,比之前旺了好几倍。
“真……真的鼓风了!
而且还这么连续!”
沈老实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手里的动作也停了下来,“阿砚,你这风箱也太神了!
比之前的那个好用一百倍!”
沈砚笑着说:“爹,这还不算什么,等会儿咱们锻铁的时候,你就知道它的好处了。”
说着,沈砚把一块铁矿石放进炉子里。
有了双动式风箱的连续鼓风,炉温很快就升了上去,没过多久,铁矿石就开始发红、变软。
沈老实拿起锤子,开始锻打铁矿石。
因为炉温足够,铁矿石很容易塑形,沈老实挥舞着锤子,没一会儿就把铁矿石锻打成了一块铁板。
“太快了!
太快了!”
沈老实激动地说,“以前锻打这么一块铁板,至少要半个时辰,现在不到一刻钟就好了!
而且还省了不少木炭!”
沈砚心里也很开心,这说明他的改良成功了。
他看着沈老实兴奋的样子,又说:“爹,咱们再把锤子改良一下吧。
现在的锤子手柄是首的,握起来不舒服,发力也不方便,我想把它改成弯曲的,符合咱们握锤的姿势。”
沈老实点了点头:“好!
你说怎么改,爹就怎么改!”
沈砚立刻画了锤子手柄的图纸,把手柄改成了略带弧度的形状,还在手柄的末端加了一个小凸起,用来防止握锤的时候手滑。
沈老实按照图纸,找了一块硬木,开始制作新的锤子手柄。
没过多久,新的锤子就做好了。
沈老实拿起锤子试了试,果然比之前的舒服多了,挥舞起来也更省力,锻打的时候,力气能更精准地传递到锤头上。
“太好了!
阿砚,你真是太厉害了!”
沈老实激动地拍了拍沈砚的肩膀,“有了这新风箱和新锤子,咱们铁匠铺的生意肯定能好起来!”
沈砚笑了笑:“爹,这只是开始。
以后我还会改良更多的工具,让咱们的铁匠铺成为汴京城最好的铁匠铺!”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沈老爹,我来取我订的犁头!”
沈老实抬头一看,是张大户。
他连忙笑着说:“张大户,你来得正好!
快进来看看,我儿子改良了新的风箱和锤子,锻铁又快又好,你的犁头马上就好!”
张大户走进来,看到院子里的新风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风箱?
看起来和以前的不一样啊。”
“这是我儿子阿砚改良的双动式风箱,鼓风又快又连续,你看,炉子里的火多旺!”
沈老实得意地说,一边说着,一边把张大户订的犁头放进炉子里。
张大户饶有兴致地看着,只见沈老实拉动风箱,炉子里的火瞬间变得通红,没过多久,犁头就被烧得通红。
沈老实拿起新改良的锤子,开始锻打犁头。
因为工具好用,沈老实锻打的速度很快,没一会儿就把犁头锻打成型,而且犁头的形状比以前更规整,边缘也更锋利。
“好!
好!
太好了!”
张大户看着崭新的犁头,激动地说,“沈老爹,你这犁头比以前的好太多了!
不仅形状规整,而且看起来更结实!
多少钱?
我给你双倍的钱!”
沈老实连忙摆手:“不用不用,还是以前的价钱。
张大户,你要是觉得好,以后多照顾照顾咱们的生意就行。”
张大户笑着说:“那是肯定的!
以后我们家的农具,都在你这里订!
对了,你儿子改良的这风箱和锤子,能不能也给我做一套?
我家里也有个小铁匠炉,用来修修农具什么的,有了这新工具,肯定方便多了。”
沈老实看了看沈砚,沈砚点了点头:“没问题,张大户。
你明天来取就行。”
张大户高兴地付了钱,拿着犁头走了。
沈老实看着张大户的背影,心里乐开了花:“阿砚,你看,这才一会儿,就有人订新工具了!
咱们的生意要好了!”
沈砚笑了笑,心里却在想,这只是一个开始。
他知道,改良风箱和锤子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他要改良纺织机、冶铁炉,甚至要造出更先进的工具和武器,让大宋的手工业变得更强大。
就在这时,他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
沈老实笑着说:“你看我,光顾着高兴了,都忘了你还没吃饭。
走,爹带你去吃羊肉汤,好好庆祝一下!”
沈砚点了点头,跟着沈老实走出了铁匠铺。
夕阳下,父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沈砚看着汴京城南热闹的街道,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他的“宋潮革新”之路,己经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