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沈砚)伸手去整理,指尖意外触到驾驶座下方的木板 —— 比其他地方略薄,边缘还沾着点褪色的油漆。
昨晚整理合作方案时太困,竟没发现这块木板是活动的,轻轻一抠,就露出里面藏着的小铁盒,盒身印着父亲当年常去的 “红星五金店” 字样。
铁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薰衣草香飘出来。
里面没有贵重物品,只有张泛黄的纸片和半支用完的精油瓶。
纸片上是父亲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有力:“纹发色料配比:棕黑 3、自然黑 1,加两滴薰衣草精油,降低***还能定色;假发固定别用医用胶,试试蚕丝线,透气不闷头皮。
2008 年记,给陈教授用。”
我决定以更细腻的笔触,增添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细节,让故事更生动。
同时,埋下后续情节的伏笔,自然地引出下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教授这个名字像突然被点亮的灯,在我摩挲着泛黄的牛皮纸封面时,那三个褪色的钢笔字突然在暮色里泛起微光。
台灯的光晕下,父亲的服务手册边缘已经磨出毛边,纸页间飘出淡淡的樟脑味,混着老相册特有的陈旧气息,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潮湿的梅雨季。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 1998 年 3 月那页,钢笔字迹被岁月晕染得有些模糊,但 “陈敬之” 三个字依然遒劲有力。
父亲工整的备注里,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62 岁,高校化学教授,因化疗导致严重脱发。
定制需求:耐高温实验环境,抗紫外线照射,需适配正装出席学术会议。”
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父亲握着钢笔皱眉思考的样子,他总说每一顶假发都是客人的第二张脸,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忆突然被拉回二十年前的实验室。
那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窗外蝉鸣,让人昏昏欲睡。
我刚放暑假,缠着父亲带我去工作的地方玩。
推开实验室厚重的玻璃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色卡和排列整齐的假发支架,在白炽灯下泛着冷光。
父亲正在工作台前专注地调试支架弧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