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怀孕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马明在离厂里一里地远的地方租了当地老乡的一间20平的土房子,拉着一板车的全部家当搬了进来。

这是一个大院子叫金家大院,里面住了几户当地人,还有几个厂里的职工和家属。

马明所在工厂才在这里筹建两年,只有厂房,还没开始盖家属楼。

由于阳县境内全是山,当时这个地方还是中央领导选的,主要那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准备再建一个大型汽车厂,准备在阳县境内建二十几个厂,每个厂都有代号,比如31厂,30厂,71厂等等。

当时怕蒋介石反攻大陆,所以选址湖北境内都是山区的阳县。

阳县本地人不多,但现在全国各地的汽车厂都抽调人过来,有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过来的人,还有南京汽车厂过来的人,还有上海过来的人,五湖西海的人都有。

当时条件也很艰苦,炸山,平地,盖厂房,工人睡的是芦席棚,当时经常发生火灾,还烧死过人。

马明以前是武汉乡下人,父母在他十八岁相继去世后,发奋努力学习从农村考上城里的中专(汉口机械制造学校),学校管吃管住还包分配,毕业后分到长春汽车厂。

后来国家准备再建一个汽车厂,选址湖北,马明听说后报名回来,马明实在是吃不惯东北的粗粮,湖北人平时吃的都是米饭。

马明刚开始来到阳县后傻眼了,到处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简首是原始森林,但既来之,刚安之,他是干部又不用出体力,只需指挥下面的工人干活就行了。

但是过了几年现在也三十岁了,还没结婚,当时正好单位里来了个临时工,就是晓兰的邻居钱文秀,当时钱文秀己经结婚生了个儿子才一岁,就把晓兰介绍给了马明,她还向马明借了一百元钱,还打了借条。

当然后来也没还,二十几年后马明无意中还在箱子里发现了这个借条,这是后话了。

马明见到晓兰后很满意,晓兰人又温柔又漂亮,所以两人很快领了结婚证。

晓兰看着这个简陋的小屋,屋里只有拼在一起的两个破单人床(厂里的),结婚时买的一口人造革箱子和娘家给做的一口木箱子,买的一张书桌,以前当知青时被村里推茬在工地上当民工挣的钱买了几床被子,床单,开水瓶,洗脸盆,这就是家里的全部家当。

马明经常从厂里拿回来许多满身油污的工作服让晓兰洗,晓兰抱着这些工作服到附近的小河边用碱水泡着一件件洗干净,晒干后马明拿回厂里又拉回一车脏工作服让她洗,周而复始。

马明经常对晓兰说:“你吃了我多少多少粮,所以你也要劳动。

"晓兰也不敢吱声,洗衣服的钱也没见着一分。

马明的工资都是自己保管,负责房租和生活。

半年后晓兰怀孕了,每天总是昏昏沉沉想睡觉。

她经常回云县娘家,只有在娘家她才能感受到关爱,有奶奶做饭,也不用没完了的洗脏工作服。

九个月后晓兰顺产,生了个女儿,女儿生下来才5斤重,眼晴满月后来才睁开,妈妈说是不是怀孕时营养跟不上导致的。

月子是妈妈邓菊伺候的,大弟弟李小新(己15岁)还挑来了100斤红薯,50斤玉米面。

李小新也在阳县打零工,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在工地上挑石头,晚上发着高烧,白天还得干活。

幸好在工地上遇到河南的王师傅(一起打工的),王师傅(当兵转业的司机)把小新带到医院看病,并自己借钱给妈妈家买了台双头压面机,就是这台压面机救了我家,使我们度过了难关。

雪中送炭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首到王师傅生病去世,两家一首保持着联系,当然这是后话了。

出月子后,马明又从厂里拿回一堆脏工作服让晓兰洗,妈妈邓菊看不过眼,一边带孩子一边帮着晓兰一起洗,但心里不舒服,嘴里常常说:“每月娘家也定时送一批粮食过来,也不缺吃的,还老使唤我女儿干活。

"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