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请的是军师,还是算命先生?
新野城外五十里,尘土卷着枯叶翻腾而上,铁蹄踏地如雷,曹军先锋夏侯惇率两万精锐南下,旌旗猎猎,刀枪如林。
斥候飞马入城,声音嘶哑:“敌军己过灈水!
前锋距城不足三十里!”
城头守将脸色骤变。
刘备军初据新野,兵不满五千,器械未齐,如何抵挡这般虎狼之师?
正当众将惶然无策之际,一名童子自北门疾奔而入,怀中紧抱一竹筒,高呼:“卧龙岗来信!
有退敌之策!”
那竹筒被火漆封死,拆开后,一张绢帛徐徐展开——其上非书辞章,唯有一图一语。
“博望坡南谷狭长,两侧多松柏枯草,宜伏火攻。
诱敌深入至中段,引燃三处主点,风向西南,火势可覆全谷。
阵型如下……”图中所绘,山势走向、溪流位置、伏兵藏处,竟与实地分毫不差。
更令人骇然的是,连敌军行进路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仿佛有人早己站在高崖之上,亲眼目睹大军开拔。
“妖术!”
副将失声,“此必是邪祟惑众!”
唯有马良凝视良久,指尖轻抚图上一道蜿蜒线条,忽然叹道:“这不是卜算……这是料敌于形,控势于先。
此人知地形、晓敌性、察天时,胸中有百万兵,方能画出此图。”
他抬头看向帐外风雪,喃喃:“天下真有如此人物?”
而此刻的卧龙岗,依旧静谧如渊。
茅庐内炉火微红,诸葛亮执一卷《吴子兵法》,目光却不在字句之间。
他正在脑中推演江陵水道布局——长江汛期流量、战船吃水深度、逆流行速、沿岸烽燧间距……现代军事地理学的数据模型在他心中层层展开,化作一幅看不见的战略沙盘。
门外脚步轻响,黄采鸾悄然而至。
她戴着藤编斗笠,面覆轻纱,手中藤杖点地无声。
“你的心跳比常人慢三拍。”
她忽然开口,声音如山泉击石,“说话时总像在回答不存在的问题——你不是这里的人。”
屋内烛火晃了一下。
诸葛亮缓缓抬眼,羽扇轻摇,并未否认,只问:“那你为何不惧?”
黄采鸾笑了,掀开轻纱一角,露出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我见过山崩时不动的石头,也见过死人睁眼。
你眼里有火,不是疯,就是神。”
她走近一步,低声道:“昨夜我路过博望坡,发现几处枯草被人踩踏过,泥土翻新。
有人按图设伏了。”
诸葛亮不动声色:“所以呢?”
“所以,”她盯着他,“你说‘新野守不住,除非烧掉它’,不是预言,是你亲手点燃的第一把火。”
窗外风雪渐歇,远山轮廓隐约浮现。
就在此时,马蹄声由远及近,破雪而来。
“主公二顾卧龙岗!”
探子高喊。
诸葛亮合上书卷,神色平静如水。
他对童子低声吩咐:“去把我在后山试种的红薯挖几筐,洗净蒸熟,明日待客。”
童子愣住:“先生,刘备再临,不备兵书韬略,却以农产相迎?”
诸葛亮唇角微扬,羽扇轻点案上地图:“想让人信你的谋略,先让他信你的烟火。”
黄采鸾看着他,忽觉一阵寒意掠过脊背。
这人不只是智者,他是布局长达十年的猎手。
从一封匿名火攻图开始,他己经悄然撬动了整个天下的支点。
而此刻,刘备正策马穿林而上,披风染雪,眼中再无昔日礼贤下士的从容,只剩迫切与震撼。
因为他怀里,紧紧贴身藏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新野战报——火光映红了博望坡的夜空,夏侯惇的大军被困山谷,烈焰滔天,哭嚎震野。
那一张神秘图纸,竟真的救了全军性命!
但他还不知道,等待他的并非什么躬耕陇亩的隐士。
而是一个早己洞悉命运轨迹、决心以雷霆手段重写乱世终章的——执棋之人。
风停雪止,晨光初露。
卧龙岗的柴门依旧紧闭,可这一次,门内之人己不再等待谁来叩响。
因为天下大势,己经开始随他笔下一纸火图,轰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