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银子果然不够用,他一路上给人挑担子、赶马车,有时甚至要靠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等他终于抵达雁门关下的军营时,整个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脸上满是风霜,与刚离开京城时那个怯懦的少年判若两人。
负责收兵的校尉见他这副模样,皱着眉头打量了半天:“你就是从京城来的贾珩?”
“是。”
贾珩挺首了腰板,尽管浑身酸痛,却不敢露出半分虚弱。
校尉嗤笑一声:“看你这细皮嫩肉的,怕是连刀都提不起来,还想来军营混饭吃?”
周围的新兵也跟着哄笑起来,一个个眼神里满是轻蔑。
贾珩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站着,等着校尉的安排。
他知道,在军营里,口舌之争毫无意义,只有实力才能让人闭嘴。
果然,校尉看他还算老实,便挥了挥手:“行了,去斥候营报到吧,跟着李老卒学本事,要是跟不上,趁早滚蛋。”
斥候营,是军营里最苦最危险的营队,负责侦察敌情、探查地形,常常要深入敌境,九死一生。
前世的他,就是在斥候营里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也正是在斥候营里,他学会了生存的本领。
贾珩提着行囊,找到了斥候营的驻地。
那是一片简陋的帐篷,周围插着几面破旧的旗帜,几个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士兵正坐在帐篷外磨刀子,看到贾珩过来,都抬起头打量他。
“新来的?”
一个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老兵开口问道,声音沙哑,正是校尉说的李老卒。
“是,晚辈贾珩,见过李前辈。”
贾珩恭敬地行了个礼。
他记得前世,这个李老卒是军营里少有的好人,曾偷偷给过他半块干粮,还教过他一些侦察的技巧,可惜后来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为了掩护队友,死在了匈奴人的箭下。
李老卒点了点头,指了指旁边一个空着的帐篷:“那是你的位置,先安顿下来,明日一早开始训练。”
接下来的日子,贾珩开始了严酷的新兵训练。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负重跑十里地,然后练习刀法、射箭,下午还要学习辨认地形、追踪脚印、传递信号。
李老卒对他格外严格,别人练一个时辰,他要练两个时辰;别人休息时,他还要被李老卒拉去讲解兵法战术。
“斥候不是莽夫,”李老卒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地形图,“要学会看风向、辨地形,要知道哪里能藏,哪里能逃,哪里能设伏。
你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活着,才能把情报带回去。”
贾珩认真地听着,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
他知道,李老卒的这些话,是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能让他在未来的任务中少走很多弯路。
训练的日子很苦,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饭食也依旧是掺着沙子的糙米,但贾珩却觉得比在荣国府里舒心。
在这里,虽然苦,却有明确的目标;虽然危险,却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训练中,进步飞快,很快就超过了同期的新兵,甚至有些老兵都比不上他。
三个月后,贾珩迎来了第一次侦察任务。
李老卒带着他和另外两个老兵,前往雁门关外三十里的黑风口,探查匈奴人的动向。
黑风口地势险要,风大得能把人吹走,到处都是怪石嶙峋,很容易***。
李老卒让他们分散开来,仔细搜查,约定一个时辰后在山口汇合。
贾珩拿着一把短刀,小心翼翼地在怪石间穿行。
他按照李老卒教的方法,仔细观察着地面上的痕迹,忽然,他发现了一串新鲜的马蹄印,蹄印很大,显然是匈奴人的战马留下的。
他顺着蹄印往前走,走了大概半里地,忽然听到了说话声。
他立刻趴在地上,慢慢爬到一块大石头后面,探出头去。
只见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十几个匈奴人正围着一堆篝火,烤着肉,喝着酒,旁边还拴着几匹战马。
贾珩心里一紧,立刻数了数人数,又观察了他们的装备——都是骑兵,带着弓箭和弯刀,看起来像是一支侦察小队。
他知道,这个情报很重要,必须尽快回去报告。
就在他准备悄悄撤退时,一个匈奴人忽然朝着他的方向走来,似乎是要小便。
贾珩屏住呼吸,握紧了手里的短刀,心里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幸好,那个匈奴人并没有走太远,就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贾珩趁他不注意,慢慢往后退,退到安全距离后,转身就往山口跑。
回到山口,李老卒和另外两个老兵己经在等着了。
贾珩把自己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李老卒听完,脸色凝重:“看来匈奴人己经开始探查我们的布防了,必须尽快把这个情报送回军营。”
几人不敢耽搁,立刻往回赶。
路上,他们遇到了一小队匈奴人的巡逻兵,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贾珩第一次真正杀人,他握着短刀,朝着一个匈奴人的胸口刺去,鲜血溅到了他的脸上,温热的触感让他有些恍惚,但他很快就回过神来,继续战斗。
最终,他们击退了匈奴人的巡逻兵,带着情报安全回到了军营。
校尉得知情况后,对他们大加赞赏,尤其是对贾珩,更是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这小子看着文弱,倒还真有几分本事。”
这次任务后,贾珩被提拔为伍长,手下管着五个士兵。
他没有因此骄傲,反而更加努力。
他知道,这只是他逆袭之路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困难要克服。
接下来的几年里,贾珩跟着李老卒执行了无数次侦察任务,每一次都能顺利完成,还多次识破了匈奴人的诡计,为军营减少了损失。
他的名字,在斥候营里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这个从京城来的“庶子”。
而李老卒,也对他越来越满意,不仅把自己毕生的经验都传授给了他,还在一次酒后对他说:“珩小子,你是个好苗子,将来一定能有大出息。
我老了,没什么本事,只希望你能多杀几个匈奴人,守住这雁门关,让关内的百姓能安稳过日子。”
贾珩重重地点头:“前辈放心,晚辈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然而,好景不长。
在贾珩来到边关的第三年,匈奴人大举入侵,兵锋首指雁门关。
守将命令斥候营深入敌境,探查匈奴人的主力位置和粮草囤积地。
李老卒主动请缨,带着贾珩和另外十个精锐斥候,再次出发。
这一次,他们遇到的危险,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