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隆中定计补疏漏,夜访石广元
诸葛亮坐在茅屋的案前,点亮一盏油灯,将一张空白的竹简铺在桌上,手中的毛笔悬而未落。
前世的《隆中对》虽为千古奇策,却也藏着两处致命的疏漏:一是未能预判孙权对荆州的执念之深,导致后来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二是低估了曹魏集团的人才储备,尤其是司马懿的隐忍与谋略,让后期北伐屡屡受挫。
这一世,他必须在隆中对的基础上,补上这两个缺口。
“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若要保其不失,需在联吴的同时,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且要选一位既能统兵又善外交的将领……”他在竹简上写下“荆州守将”西字,笔尖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选——赵云。
子龙不仅武艺超群、忠心耿耿,更懂得审时度势,若前世让他驻守荆州,或许不会落得关羽那样的结局。
接着,他又写下“曹魏人才”西字,眉头微蹙。
前世他虽重视司马懿,却未能在其羽翼未丰时将其遏制。
这一世,他需提前布局,要么让曹操对司马懿产生猜忌,要么扶持曹魏内部的其他势力,牵制司马懿的发展。
“孔明兄,深夜还在忙乎?”
院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伴随着略带调侃的声音。
诸葛亮放下毛笔,起身开门,只见石广元提着一壶酒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几分醉意。
石广元与他、崔州平、孟公威并称“隆中西友”,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前世曾拒绝曹操的征召,隐居终老。
“广元兄深夜来访,可是有要事?”
诸葛亮侧身将他让进屋内,给两人各倒了一杯酒。
石广元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才笑着摇头:“哪有什么要事,不过是今日与孟公威饮酒时,听闻你近日举动异常,又是勘察地形,又是打听天下大势,倒不似往日那般只知躬耕读书了。”
诸葛亮心中一动。
石广元虽隐居隆中,却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若能将他纳入麾下,日后定能成为重要的谋士。
他没有隐瞒,而是坦诚道:“广元兄可知,如今汉室倾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割据江东,天下百姓苦战乱久矣?”
石广元闻言,脸上的笑意淡去,叹了口气:“天下大势,我自然知晓。
可我辈读书人,纵使有满腔抱负,又能如何?
良机己逝,汉室己衰,己无力回天。”
“无力回天?”
诸葛亮拿起案上的竹简,推到石广元面前,“广元兄请看,这是我为兴复汉室拟定的计策。
若有明主相助,再聚天下贤才,何愁汉室不兴?”
石广元低头看向竹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从联吴抗曹的具体策略,到荆州、益州的防守布局,再到如何招揽贤才、发展民生,每一条都详尽可行,甚至连应对曹操、孙权的后手都考虑得周全。
他越看越心惊,抬头看向诸葛亮时,眼中满是震惊:“孔明兄,你……你何时有了如此详尽的谋划?”
诸葛亮端起酒杯,目光坚定:“非一日之功。
只是前世未能尽全功,这一世,我定要让这计策落地生根。
广元兄,你才华横溢,若愿与我一同辅佐明主,兴复汉室,他日定能名留青史,不负此生所学。”
石广元看着诸葛亮眼中的光芒,心中的隐居之志渐渐动摇。
他知道诸葛亮的才华,如今又见他有如此详尽的谋划与坚定的信念,便明白这不是一时兴起。
他沉默片刻,最终握紧了酒杯:“好!
孔明兄,我信你!
若真有明主前来,我石广元愿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闻言,心中大喜,与石广元碰了碰酒杯:“好!
有广元兄相助,如虎添翼!
他日兴复汉室,定当与兄同享荣华!”
夜己深,油灯下,两人时而低声交谈,时而举杯畅饮,为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埋下了第一颗希望的种子。
而此时的诸葛亮并不知道,他的异常举动,己被远在新野的刘备麾下谋士徐庶察觉,一场改变天下命运的相遇,正在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