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至青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又转乘了一趟班次稀少、尘土飞扬的县内班车,林为民终于站在了“青河镇人民政府”的牌子前。
这是一栋三层的旧楼,白墙斑驳,露出里面黄色的泥坯,几扇窗户上的绿漆己经剥落。
楼前空地上歪歪斜斜地停着几辆自行车和一辆满是泥点的吉普车。
一切都与林为民记忆中窗明几净的部委机关相去甚远,却与他预想中的场景相差无几。
2005年的基层,大抵如此。
他拎着简单的行李,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泥土芬芳和些许炊烟味道的空气,迈步走了进去。
门卫是个打着瞌睡的老头,只是抬了抬眼皮,并未阻拦或询问。
楼内光线昏暗,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上挂着木牌,字迹模糊。
他按照指示,找到了位于二楼的党政办公室。
门开着,里面传来噼里啪啦的打字声和浓郁的烟味。
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头发有些蓬乱的男人正对着一台老旧的大头电脑费力地敲着文件。
角落里,一个年轻女孩正在整理一堆高如小山的文件档案。
林为民轻轻敲了敲门。
眼镜男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打量着他:“找谁?”
“您好,我是林为民,新来的报到。”
林为民语气平和,带着适当的尊重。
“哦!
你就是那个省城来的大学生?”
眼镜男站起身,脸上挤出一些笑容,伸出手,“欢迎欢迎!
我是党政办主任,王建军。”
两手相握,林为民能感觉到对方手掌的粗糙,以及那看似热情笑容下的一丝审视。
王建***头对那女孩说:“小张,这是新来的林干事,高材生!”
女孩抬起头,好奇地看了林为民一眼,点了点头,又继续埋头整理文件。
王建军给林为民倒了杯白开水,开始例行公事地介绍情况:“咱们青河镇,情况你也看到了,穷乡僻壤,条件艰苦。
党政办呢,就是个中枢,承上启下,写材料、收发文、接待、打杂……啥都得干。
你是大学生,文字功底肯定好,以后写报告、整材料这块,你要多担待。”
林为民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王建军的介绍琐碎而实际,充满了基层事务特有的烟火气。
“你的宿舍安排在镇政府后院,跟几个单身干部一起,条件一般,你先将就着。
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王建军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和一叠饭票,“这是宿舍钥匙和这个月的饭票,食堂就在后院。”
正说着,一个西十多岁、身材微胖、穿着旧中山装的男人背着手走了进来,脸色不太好看。
“王主任,上个月那个关于河道清淤的总结报告,县里催着要了,你抓紧弄出来。”
“好的好的,马镇长,我尽快。”
王建军连忙应承。
马镇长目光扫过林为民,眉头微皱:“这就是新分来的大学生?”
“是,马镇长,他叫林为民。”
马镇长“嗯”了一声,没再多说,转身又背着手走了。
王建军领着林为民去往后院的宿舍。
所谓的宿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墙面潮湿,散发着霉味。
林为民的房间很小,只放得下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和一把椅子。
“镇里经费紧张,条件就这样,你别介意。”
王建军说道,“今天你先安顿一下,明天正式上班。”
安顿好行李,林为民独自在房间里坐了一会儿。
窗外,是镇政府后院和更远处起伏的山峦。
环境的艰苦在他预料之中,他并不在意。
让他思忖的是刚才短暂的接触。
王建军,典型的基层办公室主任,圆滑,琐碎,对新人带着点天然的审视。
马镇长,看起来是分管某些工作的副镇长,面色不愉,似乎正被什么麻烦事困扰着,对新来的大学生也缺乏兴趣。
这是一个小小的官场生态,他需要尽快摸清这里的人际脉络和权力结构。
傍晚,他去食堂吃饭。
食堂里人不多,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围坐一桌,边吃边大声讨论着镇里某个厂子的纠纷。
林为民打了饭,独自坐在角落,安静地吃着,耳朵却捕捉着每一丝可能有用的信息。
他听到有人抱怨县里下来的任务不切实际,有人谈论着谁家孩子考上了县一中,还有人提起“青河茶厂”好像又发不出工资了……“青河茶厂”,这个名字让林为民心中一动。
他模糊地记得,前世清河县的茶叶产业起步艰难,似乎就和这个镇办小茶厂的困境有关。
正想着,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新来的林干事?”
林为民抬头,是白天在办公室见过的那个女孩,小张。
她端着饭盆,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
“是,张……同志你好。”
林为民起身。
“别客气,叫我小张就行。”
小张在他对面坐下,“怎么样,还习惯吗?
咱们这地方小,比不了省城。”
“挺好的,空气好,人也朴实。”
林为民笑了笑。
小张是个健谈的姑娘,几句话下来,林为民就知道了她叫张倩,是前年考来的事业编,主要负责档案和收发工作。
从她口中,林为民对镇里的情况有了更感性的了解:书记姓王,平时不太管具体事;马镇长脾气急,最近正因为县里催的几个报告和茶厂的破事儿上火;王主任人还算不错,就是有点……她没说完,但林为民懂了。
第二天一早,林为民提前二十分钟到了办公室,打扫了卫生,给王主任的杯子续上了热水。
王建军来的时候,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些满意的神色。
“小林,来得挺早啊。”
“初来乍到,多熟悉熟悉。”
林为民态度谦逊。
上午的工作琐碎而具体:接听了几个电话,记录下会议通知;按照王建军的指示,起草了一份简单的防汛自查通知;帮张倩整理了部分积压的文件。
他做得井井有条,不急不躁,文字功底在起草那份简短通知时己初露锋芒,格式规范,语句精准,让王建军暗自点头。
下午,王建军抱来一摞往年的文件和报告,放在林为民桌上:“小林,这些是镇里近两年的工作总结和一些专项报告,你熟悉一下,对了解镇情有好处。”
“好的,主任。”
林为民知道,这是了解青河镇真实面貌的最佳窗口。
他埋首于故纸堆中,飞速地浏览着。
从这些充满套话却又隐藏着真实数据的文件中,他清晰地勾勒出青河镇的轮廓:农业镇,工业薄弱,财政拮据,青河茶厂是镇上少数几家像样的企业之一,但连年亏损,己成包袱;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农业税收,就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汇款……黄昏时分,他合上最后一份文件,揉了揉眉心,心中对未来的第一步,己经有了一个模糊却坚定的方向。
突破口,或许就在那个濒临倒闭的“青河茶厂”上。
然而,他一个刚报到一天、毫无根基的新人,如何能介入一个困扰镇领导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他拥有的,只有无人知晓的先知和一份超越时代的视野。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夕阳给青河镇披上一层金色的余晖。
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其下隐藏的暗流与机遇,正等待着他去发掘。
他知道,明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他不能再只是一个安静熟悉情况的“新人”。
他需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不显山不露水地,抛出他的第一块“敲门砖”。
悬念在于,这块“敲门砖”,该如何掷出,才能既引起重视,又不至于被视为异想天开?
他这初来乍到的第一把火,该如何点燃,才能温暖自己,而不是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