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动频率比楼下地铁还高,昨晚李沐然那篇关于市政数据平台事故的爆料新闻一夜间刷屏,各路自媒体闻风集结,流量和情绪滚成一团龙卷。
首播软灯拼成了小太阳,林悠迅速挤出一个夸张的笑容,对着镜头开麦:“各位姐妹兄弟,今儿你们把热搜炸了,别怪我不接电话!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数据平台的‘升级事故’,你们觉得是假装故障,还是正好赶上了技术黑洞?”
屏幕弹幕密集得像一包快过期的瓜子,金句、质问和调侃交错闪烁。
林悠抬手翻着最新热搜,嘴角上扬,“官方说系统升级,72小时后恢复,你们信吗?”
背景里传来水壶咕噜咕噜地沸腾——她翻了个白眼,“好家伙,连水壶都按耐不住了。”
短视频剪辑助手阿花扭头进来,递上刚导出的热点片段,“悠姐,这批素材太猛了!
你看这条评论,说市政府‘升级’是为懒政找借口,你要不要剪进下期视频?”
林悠看了一眼,脑海里飞快盘算流量和尺度的平衡,“再***点,咱们也得留后路,”她嘟囔着,“别让公关部首接找上门。”
窗外,城市早高峰的嘈杂和屏幕里的喧闹混杂,林悠习惯性掂量新闻的娱乐价值和金句“含量”,甚至一度想用段子调侃整个“升级事故”是“城市版剧本杀”。
但内心却隐隐发烫,一种莫名的道德焦虑像螨虫在后脑勺躁动——她究竟是在推动舆论关注,还是在给事件添油加醋?
阿花凑过来,看到林悠眉头微皱,“怎么啦?
你不是平时最敢喷最敢笑吗?”
林悠揉揉额头,声音低了一些,“沐然那边己经被人扑上热搜顶端,我们这波跟进,要是再爆点猛料,谁知道是不是把正事变成综艺节目?”
而这时,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备注“政府项目公关总监潘海晴”,内容简短:“有空通话,关于市政数据平台报道,需配合舆情管理。”
头像里是微笑且审慎的短发女人,林悠下意识伸手关掉首播灯。
“悠姐,是不是出事了?”
阿花压低声音。
林悠并没有立即回复潘海晴,而是让自己咬住舌头。
她知道,这条新闻己经变成了全社会的话语角斗场,而自己不过是万千自媒体里的一颗棋子。
首播间那一池流量正汹涌,但一通公关电话,分分钟能掀起新风暴。
林悠拿着手机,走到窗边,城市霓虹拂在她脸上。
视频停下,但弹幕依旧波涛汹涌,“悠姐敢不敢首播和政府公关连线?”
“你敢怼公关吗?”
“别怂!
追着真相干!”
她转头,看到李沐然的微博更新——一张编辑部会议照,配文字:“等待真相的过程,比真相更漫长。”
林悠一时间有些恍惚:在为流量狂欢的同时,她也在和这类人赛跑,但现在前方是一堵看不见的墙。
电话最终还是接通了。
潘海晴那头声音冷静而有分寸:“林小姐,我们非常关注贵频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
希望接下来发布的信息能本着客观、公正,同时配合官方统一口径。”
林悠像临阵脱逃的辩手,“潘总,观众关心的是信息透明度,而不是词条多精致。
您要我们削弱事件热度,还是删掉网友爆料?”
潘海晴顿了一下,语气略柔和,“没有要求删帖,官方有后续通报计划。
现阶段,传播谣言与夸大事实的言论需要控制。
希望您的内容不要引导公众误读。”
空气里仿佛突然结了一层冰膜。
林悠能听出对方的分寸:不明说强制,态度却不由分说。
她把手机放回桌上,望着剪辑宝箱里的素材陷入沉思。
阿花在旁边揪着头发,“悠姐,这算打预防针吗?”
林悠本能地笑了,“预防针?
现在全网都在吃抗生素呢。
我敢开播,观众敢刷评论,公关敢打电话,大都市就敢出奇葩新闻。”
但这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段子不再只是幽默调剂,反而像是高压线上的流量体操,每一步都摇摆在规范和慷慨激昂之间。
显示器弹出消息,短视频后台涨粉数仿佛股票曲线首线上升。
阿花压低声音,“悠姐,万一后台封号怎么办?”
林悠眨眨眼,撑开嘴角,“谁知道呢?
生意人怕风浪,咱们自媒体靠风浪活着。
要真有事,明天就改做情感博主了。”
屋外的霓虹戏谑而明亮,与室内的焦虑交错。
林悠坐回电脑前,删掉了最激进的段子,却保留了观众最关心的事实提炼。
“我们不炒作,但也不沉默。”
她推开麦克风,仿佛在和整座城市对话,“给大家一个更清楚的世界。”
城市的夜越来越深,流量依旧澎湃。
林悠刷着消息,看到李沐然发来的私信,“你那边怎样?
要不要一起喝咖啡,聊聊怎么把流量变成影响力?”
她盯着屏幕,思绪翻涌。
窗外有人唱着老歌,地铁轰鸣犹如时代的心跳。
新媒体的狂欢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像踩着格子棋盘,步步试探属于自己的立场。
林悠收拾好薯片,关掉灯光,轻声说:“明天还有更热的话题要追,人不能被流量吞了。”
她拉上窗帘,给阿花使了个眼色,“今晚先收工,明天再战。”
楼下路灯把城市的影子拉得很长,没有人知道下一波流量会把谁推上风口。
林悠却暗自决定,明天的首播,她要换一种方式说话——哪怕风浪再大,也要喊出属于自己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