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面具之舞
手机屏幕亮起,“小陈”的备注后面跟着一行简短的文字:“顾晚,明天下午两点,陆衍老师工作室会议室,参与新MV创意讨论,记得提前准备些关于‘潮汐’的想法。”
指尖触到屏幕的瞬间,顾晚的心跳轻轻顿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稳。
她低头搅拌着咖啡里的糖包,耳朵里恰好传来隔壁工位两个同事的心声——一个羡慕“顾晚也太幸运了,居然能去陆衍工作室开会”,一个酸溜溜地想“肯定是走了狗屎运,说不定私下做了什么手脚”。
这些话她早己习惯,只是淡淡勾了勾唇,把手机揣回口袋。
比起旁人的议论,她更在意的是明天的会议——这是她第一次正式走进陆衍的工作圈,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在专业领域的样子,更是读懂他真实心声的关键一步。
回到工位,顾晚立刻打开电脑,把之前收集的望海镇旧码头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又反复听了陆衍新专辑的主打歌《潮汐》。
歌里的旋律时而低沉如退潮,时而激昂如涨浪,歌词里“礁石刻着未说的话海浪藏着迟来的答”,藏着一种克制又汹涌的情绪,和陆衍平时那副“完美无波”的样子,截然相反。
顾晚盯着屏幕上的歌词,忽然生出一个念头:陆衍的“空洞背景音”,会不会只是他刻意戴上的面具?
就像歌里的潮汐,表面平静,底下却藏着汹涌的暗流,只是被他用精密的控制,牢牢压在了心底。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也为了明天能更好地“呼应”陆衍,顾晚特意找了很多陆衍过往的采访和创作记录。
她发现,陆衍每次聊到音乐,眼神里的光都会比平时亮一点,哪怕回答依旧滴水不漏,可那些不经意间提到的“喜欢自然的声音想在作品里藏点真实的情绪”,都在悄悄暴露他的内心——他并非没有渴望,只是习惯了把渴望藏在完美的面具之下。
第二天下午一点半,顾晚提前半小时抵达陆衍的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市中心一栋文创楼的顶层,装修是极简的黑白风,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却处处透着质感。
走廊里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录音室传来的钢琴声,还有工作人员低声交流的声音,没有圈内常见的浮躁,连空气里的“心声”,都比其他地方淡了些,大多是“赶紧把资料整理好,别耽误陆老师开会今天要讨论MV创意,希望能有好想法”这类踏实的念头。
小陈己经在会议室门口等她,看到她过来,笑着招手:“顾晚,你来了!
快进来,陆老师和李姐、张导都己经到了,就等你了。”
顾晚点头道谢,跟着小陈走进会议室。
会议室很大,中间摆着一张长桌,陆衍坐在主位,穿着一件黑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
他手里拿着一支笔,正低头看着桌上的创意方案,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他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少了平时的疏离,多了几分专注的温柔。
李姐和张导坐在他两侧,看到顾晚进来,都笑着点头打招呼。
顾晚一一回应,走到长桌末尾的空位坐下,把提前准备好的笔记本和资料放在桌上,动作轻缓,没有丝毫局促——她知道,越紧张,越容易暴露破绽,保持从容,才是最好的状态。
“人到齐了,咱们开始吧。”
陆衍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顾晚身上,停顿了半秒,语气平和,“顾晚,昨天麻烦你提供的旧码头资料,我们己经核实过了,很合适,今天也想听听你对MV创意的想法,不用紧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顾晚点头,轻声应道:“好的,陆老师,我只是个实习生,想法可能不太成熟,要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教。”
她刻意放低姿态,既符合自己的身份,也不会让其他人觉得她“喧宾夺主”。
果然,听到这话,张导笑着说:“不用这么谦虚,能想到旧码头那个点子,就说明你有想法,大胆说。”
李姐也点头附和:“是啊,创意这东西,不分资历,说不定你的想法,能给我们带来新启发。”
顾晚没立刻开口,而是先看向陆衍,看到他把笔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似乎在认真倾听,便知道他此刻虽然没说什么,但对创意本身,是在意的。
她试着读取他的心声,依旧是那片熟悉的“华丽背景音”,但这一次,她隐约察觉到,那流畅的乐章里,似乎多了一丝极淡的波动,像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转瞬即逝。
她知道,这是陆衍对“创意”的在意,是他面具下,那一点点真实情绪的流露。
张导率先开口,把自己的创意方案铺在桌上:“我觉得MV可以走叙事路线,主角在旧码头等待一个人,从潮涨到潮落,每一次海浪拍击礁石,都对应一段回忆——第一次相遇、第一次争吵、最后一次告别,用自然的潮汐变化,呼应感情的起伏,这样既贴合‘潮汐’的概念,又能打动人。”
他说完,期待地看向陆衍,心里的声音满是急切:“时衍,这个方案肯定行,既有故事性,又能用到旧码头的景,你一定要同意!”
李姐皱了皱眉,提出不同意见:“叙事路线没问题,但回忆太多容易显得杂乱,而且拍摄周期会变长,我觉得可以简化故事线,重点拍主角和海浪、礁石的互动,用镜头语言突出情绪,不用太多剧情,这样既简洁,又能突出音乐本身。”
她心里则在想:“简化剧情,拍摄更可控,也能减少出错的风险,而且陆衍的镜头感好,单靠眼神和动作就能传递情绪,不用靠剧情撑。”
小陈在旁边补充:“我觉得可以加一些细节,比如主角手里的旧怀表,每次潮汐变化,怀表就转一圈,象征时间的流逝,这样既呼应‘等待’,又有记忆点。”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顾晚却没插话,只是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轻轻记录,耳朵里捕捉着每个人的心声,尤其是陆衍的——她能感觉到,那“背景音”里的波动,越来越明显,却始终没有具体的念头冒出来,就像他心里有想法,却没说出口,只是在默默权衡。
终于,陆衍开口了,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叙事线可以有,但不用太复杂,回忆片段要短,像海浪掠过礁石一样,点到为止;镜头重点拍互动,但不能只拍我,要让礁石、海浪都成为‘角色’,和音乐的节奏呼应;细节可以加,但不能刻意,要融入剧情里,不突兀。”
他说得很模糊,没有具体说“回忆片段要短到多久互动镜头要拍哪些角度细节加什么最合适”,张导和李姐都愣了一下,显然没完全get到他的意思——张导心里想着“点到为止是多久?
三十秒还是一分钟?”
,李姐则在琢磨“让海浪当‘角色’,具体怎么拍?”
,小陈更是一脸茫然,心里想“还是没说清楚啊,这下又要纠结了”。
只有顾晚,在听到陆衍话的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想法。
她结合刚才捕捉到的“背景音”波动,还有陆衍过往创作里“克制不张扬”的风格,立刻理清了思路——陆衍要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镜头”,而是“情绪的共鸣”,是让观众在看到画面、听到音乐时,能感受到那种“想说却没说出口想留却留不住”的遗憾,就像潮汐,涨了又退,抓不住,却让人难忘。
“陆老师,我好像明白您的意思了。”
顾晚放下笔,轻声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仿佛是“突然想到”,“您是不是想让MV里的情绪,像潮汐一样‘藏’着?
比如回忆片段,不用拍完整的相遇或争吵,就拍一些细节——比如主角手里攥着的半张船票,海浪打湿船票的一角;比如主角靠在礁石上,手指划过礁石上的刻痕,刻痕只露出一个‘晚’字,不用解释是谁的名字,留一点空白。”
她顿了顿,看到陆衍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继续说:“互动镜头也一样,不用刻意拍您对着海唱歌,就拍您站在礁石棚下,潮水涨上来时,您往后退一步,指尖不小心碰到海水,然后慢慢握紧拳头;潮水退下去时,您低头看着沙滩上留下的脚印,被海浪一点点冲没,这样既突出了海浪和礁石的‘角色感’,又能把情绪藏在动作里,不刻意,却能让人感觉到。”
最后,她提到细节:“至于小陈说的怀表,或许可以换成一张旧明信片,主角每次潮汐变化时,都会拿出来看一眼,明信片上的字被海水晕开,只能看到‘望海镇’三个字,和旧码头的场景呼应,也比怀表更贴合‘等待’的感觉,不会太突兀。”
顾晚的话刚说完,会议室里就安静了下来。
张导愣了几秒,随即拍了下手,兴奋地说:“对啊!
我怎么没想到!
这样既保留了叙事线,又不杂乱,情绪还藏得深,太符合‘潮汐’的感觉了!”
他心里的声音更是激动:“这姑娘也太懂时衍了吧!
比我这个做导演的还精准,简首是时衍的‘灵魂知己’!”
李姐也点了点头,脸上露出认可的笑:“这个想法好,细节不刻意,拍摄周期也可控,而且情绪传递得更自然,比我之前想的简化版好多了。”
她心里则在想:“顾晚这敏锐度,确实不一般,居然能精准get到时衍模糊的想法,难怪时衍会推荐她。”
小陈更是一脸佩服:“顾晚,你也太厉害了吧!
这样一来,整个MV的框架就清晰多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顾晚身上,有认可,有佩服,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只有陆衍,没有立刻说话,他看着顾晚,眼神深邃,像在探究什么。
顾晚能感觉到,他的“背景音”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不再是之前的细微涟漪,而是像海浪拍击礁石一样,激烈又短暂。
紧接着,她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几乎要被“背景音”淹没的念头——那是陆衍的心声,第一次,如此清晰地钻进她的耳朵里:“她好像……太懂我了?”
不是疑问,而是带着一丝警惕的试探。
就像一个习惯了戴面具跳舞的人,突然遇到一个能精准看穿他面具下表情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防备——他不相信,有人能这么轻易地,读懂他没说出口的想法。
顾晚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立刻冷静下来。
她知道,自己刚才的表现,太过“完美”了,完美到让陆衍产生了怀疑。
她要的是“靠近”,不是“被警惕”,必须立刻调整策略,打消他的疑虑。
就在陆衍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顾晚突然皱了皱眉,像是想到了什么,语气带着几分“笨拙”的犹豫:“不过……我还有个想法,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点傻,不知道该不该说。”
所有人都看向她,陆衍的眼神也柔和了些,语气平和:“没事,说吧,不用怕错。”
顾晚低下头,手指轻轻抠着笔记本的边缘,看起来有些紧张,甚至还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可以在MV结尾,加一个小小的镜头——主角走的时候,把那张旧明信片,埋在沙滩上,然后海浪涨上来,把明信片盖住。
可是刚才又想了想,这样会不会太刻意了?
而且埋明信片的动作,可能会破坏之前‘藏情绪’的感觉,说不定不加更好……”她说得磕磕绊绊,甚至还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和刚才那个“精准呼应陆衍想法”的“敏锐”形象,判若两人。
张导听完,笑着说:“确实有点刻意了,不加也好,结尾留个开放式的镜头,让观众自己想,反而更有味道。”
他心里想着“看来还是个实习生,偶尔也会有不成熟的想法,正常正常”。
李姐也点头:“没事,敢想就好,刚开始做创意,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慢慢就好了。”
她心里的疑虑也消了些:“原来也不是那么‘完美’,还是有实习生的青涩,之前是我想多了。”
小陈则安慰道:“没事啦,顾晚,这个想法虽然不太合适,但能想到就己经很棒了!”
顾晚抬起头,露出一丝腼腆的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大家,我就说我的想法有点傻,以后还是多听大家的,少乱提意见。”
就在这时,她再次捕捉到了陆衍的心声——那丝警惕的念头,像退潮的海浪一样,渐渐消失了,“背景音”也恢复了之前的流畅和平静,甚至还多了一丝极淡的、带着“果然如此”的释然:“原来只是偶尔敏锐,还是个会犯傻的实习生,是我想多了。”
顾晚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她知道,自己成功了。
刚才那个“笨拙”的反对意见,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有点傻,却恰好打消了陆衍的疑虑——他不相信有人能“完美”地懂他,而她刻意暴露的“不完美”,刚好符合他对“实习生顾晚”的预期,让他觉得,之前的“精准呼应”,只是巧合,只是她“偶尔敏锐”。
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面具之舞,她和陆衍,都戴着各自的面具——他戴着“完美无波”的面具,她戴着“敏锐却青涩”的面具,在会议室这个舞台上,彼此试探,彼此配合,却又都小心翼翼地,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你的想法很好,”陆衍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认可,甚至比刚才多了几分温和,“刚才说的‘藏情绪’的思路,就按这个来,张导,你根据这个思路,调整一下分镜脚本;李姐,联系旧码头的管理处,确认拍摄许可;小陈,整理一下需要准备的道具,尤其是那张旧明信片,按顾晚说的,只印‘望海镇’三个字,其他的字故意晕开。”
“好!”
三个人立刻应道,拿起笔开始记录,会议室里又恢复了忙碌的氛围。
陆衍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目光再次看向顾晚,语气平和:“顾晚,接下来脚本调整的时候,你也一起参与,有什么想法,随时说,不用有顾虑。”
“谢谢陆老师!”
顾晚点头,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激,没有过分激动,也没有刻意讨好。
会议继续进行,张导开始讨论具体的分镜,李姐确认拍摄周期,小陈整理道具清单,顾晚偶尔插一两句话,大多时候都是认真倾听,偶尔提出一两个小建议,有的被采纳,有的则因为“不成熟”被否定,表现得和一个普通的实习生没什么两样——只是偶尔,会在陆衍说出模糊想法的时候,精准地“接”上一句,让他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
下午西点,会议结束。
顾晚收拾好笔记本,跟陆衍、李姐等人道别后,走出了工作室。
走廊里的阳光依旧温暖,顾晚靠在走廊的窗户边,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自己刚才记录的笔记,嘴角勾起一丝淡淡的笑。
这场“面具之舞”,她暂时占了上风。
她成功打消了陆衍的警惕,还让他进一步认可了自己,甚至邀请自己参与脚本调整——这意味着,她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陆衍,有更多的时间,去捕捉他面具下的真实心声。
只是,刚才陆衍那句“她好像……太懂我了”,像一颗种子,落在了顾晚的心里。
她忽然有点好奇,当陆衍真正卸下面具,不再用“华丽背景音”掩盖自己的时候,他的心声,会是怎样的?
是像《潮汐》里那样汹涌,还是像旧码头的礁石一样,沉默又坚硬?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陈发来的消息:“顾晚,明天上午十点,还是工作室,一起调整脚本,记得提前看看今天的会议记录哦!”
顾晚回复“好的,谢谢小陈”,收起手机,转身往电梯口走。
电梯门缓缓打开,她走进去,转身的瞬间,刚好看到陆衍从会议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份资料,似乎要去录音室。
他的目光和她在电梯门的缝隙里短暂相遇,陆衍对着她点了点头,眼神平和,没有丝毫警惕,只有对“合作者”的温和。
电梯门缓缓关上,隔绝了两人的视线。
顾晚看着电梯里自己的倒影,轻轻吸了口气。
下一场“面具之舞”,很快就要开始了。
而这一次,她要试着,再靠近他的面具一点,哪怕只是,揭开一个小小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