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山为我 芋圆葫芦 2025-10-17 08:31:1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刑场惊变永熙十七年秋,京城西郊刑场。沈青崖跪在冰冷的地面上,

脖颈后的斩令牌在秋日惨淡的阳光下泛着冷光。他微微抬起头,望向远处巍峨的宫墙,

目光平静如水。监斩官的声音洪亮而冷漠:“罪臣沈青崖,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罪证确凿,

判处斩刑,即刻执行!”台下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低低的啜泣声,多是年轻女子。

曾经的探花郎,如今的阶下囚,沈青崖这个名字,在京城曾是传奇。寒门出身,

二十一岁高中探花,二十四岁官至吏部郎中,深得太子信任,前途无量。谁曾想,一朝落难,

竟至如此田地。沈青崖闭上眼,耳边是秋风呼啸而过的声音。他不怕死,只是遗憾,

终究没能再见那人一面。“午时三刻到!行刑!”刽子手举起鬼头刀,

寒光一闪——“刀下留人!”一骑绝尘而来,马上之人高举金牌:“太子殿下有令,

押回重审!”沈青崖猛地睁开眼,难以置信地望向那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牌。是他来了。

终究,还是他来了。第二章 琼林初遇永熙十四年,春。京城琼林宴,新科进士齐聚,

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沈青崖身着深蓝色进士服,独自站在一株海棠树下,

与这繁华喧嚣格格不入。寒窗十年,一朝登科,他本该欣喜若狂。可站在这权贵云集之地,

他才真切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距离。那些谈笑风生的面孔,

背后都是他难以想象的世家底蕴。“沈兄为何独自在此?”同科进士李文彦端着酒杯走来,

“快去拜见各位大人,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沈青崖勉强一笑:“我稍后便去。

”他何尝不知这是结交权贵的好时机,只是骨子里的清高与自卑交织,让他难以主动趋附。

正犹豫间,园外忽然一阵骚动。“太子殿下驾到!”满园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齐齐跪地。

沈青崖随着人群跪下,心跳如擂鼓。太子萧景琰,当朝储君,皇后嫡出,年方二十有四,

却已监国理政三年,深得皇上信任。朝野上下皆知,永熙帝体弱多病,不久之后,

这天下便是太子的。沈青崖悄悄抬头,只见一人身着杏黄龙纹常服,

在一众官员簇拥下缓步而来。那人眉目如画,气质清华,举手投足间自有皇家威仪,

却又比想象中年轻许多。这就是大梁的储君,未来的天子。萧景琰在主位坐下,

目光扫过满园进士,温声道:“诸位平身。今日琼林盛宴,不必拘礼。”众人这才起身,

却仍不敢放肆,气氛比之前拘谨许多。沈青崖站在原地,

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道明黄身影。他看见萧景琰与几位重臣谈笑风生,

看见他亲切地与一甲三人交谈,看见他举杯时优雅的姿态。这就是他将来要效忠的君主吗?

宴会进行到一半,沈青崖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吏部尚书张明远所在的位置。按照惯例,

新科进士需拜见座师和各部长官。就在他即将走近时,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

一个踉跄向前扑去。“小心。”一只有力的手扶住了他。沈青崖抬头,

正对上萧景琰含笑的眼眸。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沈青崖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快得要跃出胸膛,脸颊不受控制地烧了起来。“多、多谢殿下。

”他慌忙站稳,后退一步,躬身行礼。萧景琰打量着他,目光温和:“你是新科进士?

”“是,臣沈青崖,本科三甲第十八名。”“沈青崖...”萧景琰沉吟片刻,

“可是那篇《治水策论》的作者?”沈青崖惊讶地抬头:“殿下读过臣的文章?

”“自然读过。”萧景琰微笑,“见解独到,文笔犀利,不愧是张尚书力荐的文章。

”沈青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觉受宠若惊。他没想到,

日理万机的太子竟然会记得他这样一个寒门学子的文章。“臣...惶恐。

”萧景琰看着他通红的脸颊,觉得有趣,又问道:“授官了吗?”“尚未。

”“可有想去的地方?”沈青崖深吸一口气,壮着胆子道:“臣愿为殿下效力,

无论在何职位。”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这话太过直白,几乎是在公然请求太子的青睐。

然而萧景琰并未生气,反而笑了起来:“好,有志气。孤记下了。”说罢,萧景琰转身离去,

留下沈青崖站在原地,心跳如鼓。那一晚,沈青崖失眠了。他躺在翰林院安排的住所里,

脑海中反复回放着与太子相遇的每一个细节。那双含笑的眼眸,那句“孤记下了”,

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他知道,自己不该有非分之想。

那是高高在上的太子,未来的天子,而他只是寒门出身的普通进士,云泥之别,不可逾越。

可心,却不受控制。第三章 翰林院的日子授官的结果出来了,沈青崖被分配到了翰林院,

任庶吉士。这是个清贵的职位,虽无实权,却是天子近臣的跳板。

不少朝中重臣都是翰林院出身,包括现任吏部尚书张明远。沈青崖明白,

这或许是太子的安排。那日琼林宴上的一句“孤记下了”,并非客套话。

翰林院的工作清闲而规律,每日整理典籍,撰写文书,偶尔参与修史。沈青崖兢兢业业,

将每件小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他期待着能再见到太子,却又害怕见到。

每次听说太子要来翰林院视察,他总是既期待又紧张,可真正见到了,又只敢远远看着,

连上前行礼的勇气都没有。这种矛盾的心情折磨着他,让他夜不能寐。这日,

沈青崖被指派去东宫送文书。这是他第一次踏入东宫,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内侍引着他穿过重重宫门,来到一处书房外。“沈大人稍候,容奴才通报。

”沈青崖站在门外,深吸几口气,试图平复过快的心跳。不多时,

内侍出来:“殿下请沈大人进去。”沈青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而入。书房内,

萧景琰正伏案批阅奏折,眉头微蹙,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

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臣沈青崖,参见殿下。”沈青崖跪地行礼。萧景琰抬起头,

看清来人后,眉头舒展:“平身。可是送翰林院的文书来了?”“是。”沈青崖起身,

将文书恭敬地呈上。萧景琰接过,随手翻看,忽然问道:“《治水策论》中,

你提到‘疏导为主,防堵为辅’,可有具体实施方案?”沈青崖一愣,

没想到太子会突然问起这个,连忙整理思绪,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他讲得投入,

不知不觉间忘记了紧张,眼神明亮,神采飞扬。萧景琰听得认真,不时点头。“不错,

比文章中所写更加详实。”萧景琰赞许道,“看来你是真的下过功夫研究。

”“臣家乡常遭水患,自幼便见百姓流离失所,故而对此格外关注。

”萧景琰若有所思:“江南水患年年有,朝廷年年拨银赈灾,却始终不能根治。

若是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沈青崖犹豫了一下:“臣...不敢妄议朝政。

”“但说无妨,孤恕你无罪。”沈青崖这才道:“臣以为,治水非一日之功,需长远规划,

持之以恒。且不能单靠朝廷,当调动地方力量,让百姓参与其中,利益相关,方能持久。

”萧景琰眼中闪过欣赏之色:“说得很好。明日你来东宫,与工部官员一同商议治水方案。

”沈青崖震惊地抬头:“殿下?”“怎么,不愿意?”“不,臣荣幸之至!”沈青崖急忙道,

“只是...臣官职低微,恐不合规矩。”萧景琰笑了:“在孤这里,才能比规矩重要。

”那一刻,沈青崖只觉得心中有暖流涌过,眼眶微微发热。第四章 步步高升自那日后,

沈青崖开始频繁出入东宫,参与治水方案的制定。他的才华逐渐显现,

提出的多项建议都被采纳。萧景琰对他的赏识日益明显,半年后,一纸调令,

沈青崖被调入东宫,任太子舍人。这个消息在朝中引起不小震动。太子舍人虽只是五品官,

却是太子近臣,前途不可***。一个寒门子弟,入仕不足一年就得到如此重用,实属罕见。

自然,也引来了不少嫉妒和非议。“不过是仗着有几分才学,巴结上了太子罢了。

”“寒门子弟,能有什么真才实学,不过是会讨好卖乖。”这些闲言碎语传到沈青崖耳中,

他只是淡淡一笑,并不辩解。他比以往更加勤勉,将萧景琰交办的每件事都办得妥帖周到。

他知道自己配不上这样的重用,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负太子的知遇之恩。

萧景琰将他的努力看在眼里,心中越发欣赏这个勤奋踏实的年轻人。

他开始将更多重要的事务交给沈青崖处理,甚至一些机密要事也不避讳。永熙十五年冬,

江南水患严重,萧景琰奉命南下巡查,特地点名沈青崖随行。这是沈青崖第一次离京,

也是他第一次与萧景琰朝夕相处。南下途中,他们同乘一船,日夜相对。白日里,

萧景琰处理公务,沈青崖在一旁协助;夜晚,两人常在船头对弈,谈论朝政民生。

沈青崖发现,褪去太子光环的萧景琰,其实是个极为有趣的人。他博学多才,见解独到,

偶尔还会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一次对弈时,萧景琰突然问道:“青崖,你可有表字?

”沈青崖摇头:“臣家境贫寒,未曾取字。”“那孤为你取一个,如何?”萧景琰落下一子,

“就叫‘守拙’吧。守拙归园田,保持本心,不为权势所惑。”沈青崖心中悸动,

起身郑重行礼:“臣,谢殿下赐字。”那一晚,他站在船头,望着江面粼粼波光,

久久不能入睡。守拙,这是太子对他的期许,也是他一生都将坚守的承诺。南下巡查期间,

沈青崖的治水方案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他亲自勘察地形,走访百姓,修改完善方案,

成效显著。萧景琰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回京后,便上书皇帝,破格提拔沈青崖为吏部郎中,

掌官员考功。二十四岁的吏部郎中,在本朝前所未有。朝野哗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就连沈青崖自己都觉得不安:“殿下,臣资历尚浅,恐难当此重任。

”萧景琰却道:“孤用人,不看资历,只看才能。你且放心去做,有孤在。”就这样,

沈青崖成为了吏部最年轻的郎中。他勤勉任事,公正廉明,很快便赢得了下属的尊敬。

就连最初质疑他的那些官员,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过人之处。然而,树大招风。

沈青崖的迅速崛起,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尤其是以齐王为首的二皇子党派。

第五章 暗流涌动齐王萧景睿,贵妃所出,年长萧景琰两岁,却因非嫡出而未能立为太子。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