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老槐树底下,往日里晒着草药、织着布的妇人不见踪影,只有几个面色蜡黄的汉子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烟杆上的火星明灭,映得他们眼底满是焦灼。
“倾尘姑娘,你可算回来了!”
村长王伯最先看见她,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跑过来,袖口沾着些深色的污渍,“村里出事了,大娃子他们……他们怕是撑不住了!”
百里倾尘心头一紧,连忙跟着王伯往村西头跑。
她刚从迷雾森林的书境出来,本想着第一时间把凝魂草送来,却没料到竟出了更大的事。
村西的破庙里挤满了人,十几个村民躺在草席上,脸色青得像浸了水的青砖,嘴唇却泛着诡异的紫黑,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他们的手臂上都缠着布条,布条下隐隐透出黑色的纹路,正顺着血管往心口蔓延。
“这是尸毒。”
百里倾尘蹲下身,掀开一个少年的布条,指尖刚触到对方的皮肤,就感觉到一股阴冷的气息顺着指尖往上爬——与她在书境《毒经》里见过的尸毒症状分毫不差。
她连忙收回手,从药囊里掏出银针,在少年的几处大穴上快速扎下,暂时封住了毒血的蔓延。
“尸毒?”
王伯声音发颤,“是……是那座古墓闹的?”
原来,三日前,村里的几个壮丁上山砍柴时,在山坳里发现了一座被暴雨冲开的古墓。
有人说墓里定有宝贝,一群人便红着眼冲了进去,不仅撬走了墓里的瓷器、铜器,还把棺木都给掀开了。
可没过多久,最先进墓的几个人就开始浑身发冷、皮肤发青,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怪病,村里的赤脚大夫束手无策,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弱下去。
百里倾尘皱紧眉头,她在书境的《百草真解》里读到过:“毒物所生,必伴解药;尸毒蔓延处,必有克制之灵。”
古墓阴寒,是尸毒滋生的温床,但同时也会孕育出能中和尸毒的东西。
可到底是什么呢?
她闭上眼睛,识海里快速翻找着书里的记载——尸毒属阴寒之毒,需用生于阴湿之地、能吸纳阳气的灵植或苔藓来解。
“王伯,”她猛地睁开眼,“那些从墓里带出来的瓷器,现在在哪里?”
“在……在村东的晒谷场,大家怕沾了晦气,都堆在那儿呢!”
百里倾尘立刻起身,跟着王伯往晒谷场跑。
远远地,就看见一堆沾满泥土的瓷器堆在角落里,有陶罐、瓷瓶,还有几个残破的瓷碗。
她快步走过去,蹲在瓷器旁仔细查看,果然在一个缺了口的青瓷瓶外壁上,发现了一层薄薄的绿色苔藓。
那苔藓颜色鲜绿,摸上去滑腻湿润,即使脱离了古墓的阴湿环境,依旧透着勃勃生机。
百里倾尘心头一喜——这正是《百草真解》里记载的“阴生苔”!
此苔只生于古墓、阴穴等阴寒之地,能吸附周遭的阴毒,自身却带着一股温和的阳气,恰好能中和尸毒。
“快,把所有带苔藓的瓷器都搬到我家院子里,再烧一锅滚水,多备些干净的陶罐!”
百里倾尘一边吩咐,一边小心翼翼地用银簪将青瓷瓶上的阴生苔刮下来,放进随身携带的药盒里。
村民们听说有救了,都来了精神,纷纷动手搬瓷器、烧开水。
百里倾尘的院子里很快就摆满了带苔的瓷器,她蹲在石磨旁,仔细地将每一片阴生苔都刮下来,剔除里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放进陶盆里用清水冲洗了三遍。
“倾尘姑娘,水烧开了!”
一个妇人端着滚烫的开水跑过来。
百里倾尘点点头,将洗净的阴生苔放进陶罐里,倒入沸水,然后盖上盖子,又在罐口围了一圈湿布,防止热气外泄。
她盘腿坐在陶罐旁,指尖凝聚起灵力,轻轻按在罐壁上——书境里的《炼丹秘要》提到过,用灵力催动药材,能更快地激发药效。
淡金色的灵力顺着罐壁渗入,陶罐里的水渐渐泛起淡淡的绿色,一股清新的草木香慢慢散开来。
半个时辰后,百里倾尘撤去灵力,打开罐盖,里面的汤药己经变成了碧绿色,清澈透亮,看不到一丝杂质。
“王伯,把汤药分装进小陶罐里,给每个病人喂下去,每隔一个时辰喂一次,连喂三次。”
她将陶罐递给王伯,又叮嘱道,“喂药前,先用银针试毒,若银针不变色,再给病人喝。”
村民们连忙照做,拿着小陶罐往破庙跑。
百里倾尘也跟着过去,守在一旁观察病人的反应。
第一个喝下汤药的是村里的少年大娃,他喝完后没多久,原本青紫的嘴唇就渐渐恢复了些血色,胸口的起伏也变得有力了些。
“有用!
真的有用!”
守在一旁的大娃娘激动得哭了起来,连忙给百里倾尘磕头,“倾尘姑娘,你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百里倾尘连忙扶起她,“大娘,快别这样,治病救人本就是我的本分。”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她一首守在破庙里,看着村民们给病人喂药,时不时用灵力帮重症的村民疏通经络,加速药效的发挥。
到了傍晚,大部分病人的脸色都恢复了正常,只有几个中毒较深的还在昏睡,但呼吸己经平稳了许多。
就在这时,一阵熟悉的温润气息从院外传来。
百里倾尘回头,只见月白色的身影站在门口,手里依旧拿着那支玉笛,正是书境里的守护者。
“你怎么来了?”
百里倾尘有些惊讶,她以为离开书境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男子走进来,目光扫过屋里好转的村民,眼底带着笑意,“我感知到你用了书境里的知识救人,便过来看看。”
他顿了顿,看向百里倾尘,“你做得很好,没有辜负那些知识。”
百里倾尘脸颊微微发烫,“都是多亏了你的书,不然我也不知道阴生苔能解尸毒。”
她想起书境里的日子,还有他消失前的叮嘱,忍不住问,“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总不能一首叫你‘守护者’吧?”
男子愣了一下,随即轻笑出声,墨色的眼眸里像是盛着星光,“我叫蓝迪。”
“蓝迪……”百里倾尘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只觉得莫名的熟悉。
这时,王伯端着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走过来,看到蓝迪,连忙热情地招呼,“这位公子是倾尘姑娘的朋友吧?
快坐,喝碗粥暖暖身子。”
蓝迪没有推辞,接过粥碗,目光却一首落在百里倾尘身上。
他看着她为村民忙碌的身影,眼底的温柔渐渐加深——千年来,他守着书境,等着一个能继承他知识、心怀仁善的人,如今终于等到了。
夜色渐深,村民们都己经回家休息,破庙里只剩下几个守着病人的家属。
百里倾尘终于松了口气,坐在门槛上,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
蓝迪走过来,将一支用灵力凝聚的暖玉递给她,“累了吧?
拿着这个,能缓解疲劳。”
百里倾尘接过暖玉,指尖传来温润的暖意,顺着手臂蔓延到全身,疲惫感瞬间消散了不少。
她抬头看向蓝迪,“你一首在跟着我吗?”
蓝迪没有否认,“你刚离开书境,灵力还不稳定,我怕你遇到危险。”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你己经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百里倾尘心里泛起一丝暖意,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暖玉,轻声说,“蓝迪,谢谢你。
若不是你,我也成不了现在的样子。”
蓝迪看着她,眼神认真,“你不必谢我,是你自己的仁心和努力,才让那些知识有了意义。”
他抬手,轻轻拂去她发间的一片落叶,“以后若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握着那支玉笛,我就能感知到你的位置。”
百里倾尘心头一跳,抬头对上他的目光,只见他眼底的温柔几乎要将她淹没。
她连忙移开视线,脸颊滚烫,“我知道了。”
蓝迪看着她泛红的耳根,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陪着她坐在门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偶尔聊几句书境里的趣事,还有她学医时的经历。
夜色渐浓,空气中弥漫着小米粥的香气和草木的清新,百里倾尘只觉得,这样的夜晚,比书境里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暖。
她知道,从今往后,她不仅有医术和知识相伴,身边还多了一个会默默守护她的人。
而青禾村的这场尸毒危机,不过是她用所学济世的开始,也是她与蓝迪故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