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县令的心思
宴席散去。
周慎坐在灯下,手里捏着一张纸。
是沈清寒那篇《论边民赋税》的抄本。
他看了第三遍。
夫人端茶进来:“老爷,真打算招他做女婿?”
周慎没抬头:“最后一名,六试不第,家里穷得灶都冷了,姐姐三十了还嫁不出。”
“这种人,最好拿捏。”
夫人点头:“是。
没人撑腰,没亲戚搅事,招进门,晴语不受气。”
“可他文章写得不差。”
夫人又问,“真不怕他日后翻身?”
周慎冷笑:“文章写得好,才更要招进来。”
“读书人,最怕没出路。
我给他一条活路,他就会乖乖听话。”
“让他写公文,替我背黑锅,晴语嫁过去,一辈子稳稳当当。”
夫人笑了:“老爷高明。”
帘子后,走出一人。
周晴语。
二十岁,穿素色裙,眉目清秀,手里捏着一方帕子。
“爹,”她问,“您真觉得沈清寒合适?”
周慎抬眼:“你说呢?”
“我看他……倒还行。”
周晴语低声,“不卑不亢,眼神不躲。
不像那些见了官就跪软的。”
“可他是最后一名,又穷……您为何独看他?”
周慎笑了:“正因为他穷,才好。”
“家里没人,姐姐靠他活命,他若反我,他姐就得饿死。”
“这样的人,最守规矩。”
“我要的不是女婿有本事,是听话。”
周晴语沉默。
她不是不懂。
父亲在县里步步为营,靠的就是控制。
女婿,不是伴侣,是棋子。
她,也不是女儿,是工具。
她低头:“女儿一切听父亲安排。”
顿了顿,又问:“那……现在就说媒?
只怕他一个读书人,不愿意来我们家当赘婿。”
周慎摇头:“再看看。”
“他文章写得好,未必是真才实学。
也许是有人代笔,或是运气。”
“让他在衙门做几天文书,若老实有文采,再说媒不迟。
女儿,爹都是为了你好,若他真是才疏学浅之辈。
那爹也不会把你交给他。”
周晴语应下,退下。
灯影摇晃。
周慎把那张文章折好,放进袖中。
他知道,沈清寒不是蠢人。
可他知道,再聪明的鱼,只要进了网,就得听网的。
沈清寒回到茅草屋。
门刚推开,屋里就亮了灯。
不是他点的。
屋里除了姐姐,还有不少周围的邻居,往常不太来往,今日倒是稀客。
是隔壁王婆。
六十岁,满脸褶子,手里端着一碗稀粥。
“清寒啊,回来了?”
她笑,“饿了吧?
我熬的,趁热喝。”
沈清寒没动,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姐姐:“有事?”
沈芙蓉尴尬的对着弟弟笑着,她面前也摆着一个空碗,刚刚喝完稀粥。
“没事就不能来看看?”
王婆笑得更开,“你可是咱们镇北沟头一个童生!
了不得!
我孙子以后还得请你教书呢!”
沈清寒坐下,喝粥。
不谢,也不赶。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果然,粥没喝完,门外又来人。
李裁缝,拎着一匹粗布:“清寒,听说你没新衣?
我这儿有料子,给你做身像样的,去衙门体面!”
沈清寒摇头:“我不缺衣。”
“拿着!”
李裁缝硬塞,“你姐这些年帮我缝过多少衣裳?
这点心意,不算啥!”
又来人。
赵铁匠,扛着一把新锄头:“你那破锄头早该换了!
我打的,结实!”
沈清寒还是摇头。
“蠢东西,人家清寒看在可是秀才老爷,哪里还用得上锄头。”
铁匠老婆杵了铁匠一拳,这才笑道:“清寒,你以前不是喜欢我家二丫,要不我让二丫晚上给你暖被窝?
这晚上也怪冷的。”
“谢谢婶子的好意,我现在打算继续读书,争取来年中个举人,没有心思成家。”
沈清寒推拒。
这些人也油滑。
放下东西就走。
原本家徒西壁,现在倒是丰富了起来。
姐弟两人相视一笑,有些释然,也有些后怕。
这,就是现实。
“清寒,以后你就不一样了,咱们家就不一样了,这些东西今儿收了就收了,不过以后可不成了。
县令大人找你干嘛?”
“县令大人看我文章好,给了一个差事。
一个月有五十文,还管饭。”
“太好了。
五十文,也不少了。
加上 姐姐种地,以后能送你去好的学院进学。”
沈芙蓉很开心。
沈清寒有些开心不起来。
这个年轻的女人,虽然不是真的伺候自己进学,但……他看着对方心中仍然十分感动。
他走过去轻轻抱了抱沈芙蓉,道:“姐,以后别种地了。”
“胡说。
不种地,咱们吃什么?”
“只要我文运不断,以后苦日子不会再有了。”
昨天,他是“废物狗儿”,人人可欺。
今天,他是“秀才沈清寒”,人人来捧。
不是敬他,是怕他日后翻身。
不是送礼,是提前投资。
他坐在灯下,看那一堆东西: 布、锄、米、油、蛋…… 全是穷人家省下来的。
他没动。
他知道,这些“人情”,将来都要还。
还不好,就是“忘恩负义”。
夜深。
人走光了。
姐姐沈芙蓉终于沉沉睡去,今日沉浮令她无比疲惫。
沈清寒关门,点灯。
屋里安静。
叮!
单身签到系统提示 宿主己连续单身18天 奖励发放:《人情债化解三策》内容:收到别有用心的礼物,可以不用偿还,视作己经还清人情。
他记下。
他知道,这些“好意”,比郑屠的刀更难防。
嚯!
沈清寒惊异的轻叫了一声。
感情好!
自己刚才还头疼,现在就不用去管了,以后谁要送礼他只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