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展之路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刘光绪就要思考今后的发展道路了。

按原本的历史,再过八年,就是甲午战争了!

想要改变这场战争的结果,改变龙国的命运,刘光绪要做的事还很多。

想要改变龙国,就得先了解大乾现在的状况。

由于历史还没有太大改变,大乾现在和清朝1886年的状况差不多。

政治上:光绪帝虽然举行了亲政典礼,但由于实际权力长期被慈禧太后控制,己形成一个利益集体,收服需要一定时间。

就政治体制而言,刘光绪选择继续使用封建制度。

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趋势,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甲午战争,刘光绪需要发展,需要稳定,所以暂时不进行大的社会制度变革。

但是某些方面还是要慢慢做出一些革新。

而保留封建制度,保证中央集权,也有利于今后一些革新措施的推行。

在对地方的管理上,刘光绪也暂时按历史上清朝的管理方式。

清朝对国家的管理,其实实行的是多元制。

在汉地,实行的是行省制,今天我们的许多省与清朝时是相同的。

在西南许多地方实行土司制度,少数民族有很大自治权。

在蒙古地区则实行盟旗制度,并与蒙古贵族联姻,笼络蒙古贵族,加强对蒙古的控制。

在***等地还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金瓶掣签制度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清朝中央政府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而特意颁发的一种制度 。

该制度规定,在寻访到的候选儿童中,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选定一位作为大活佛的转世灵童。

这一过程需在中央代表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其公正性和合法性。

在东北和新疆,清朝派八旗驻守,并设将军,如新疆设伊利将军,只是新疆在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己在1884年设省。

总之,清朝针对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政策,清朝皇帝既是***的皇帝,也是满人,蒙古人等的大汗。

说好听点,清朝皇帝是天下共主;说不好听点,清朝皇帝实际管辖的地区有限。

而1886年的清朝更是首辖地区有限。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在南方地区管控也被大大削弱了。

隐隐己经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势头。

只不过慈禧等人政治手段厉害,先后笼络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维护了国家的暂时统一。

但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南方督抚己经不太听中央号令了,曾经还搞出一个“东南自保”出来,使中央的权利更被削弱了。

刘光绪所在大乾,现在就面临这样一个类似前世清朝的情况。

对此,刘光绪除了笼络京城的权贵外,就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派人安抚边疆,维护边疆稳定。

同时召见南方地方大员,除了安抚南方实力派外,还想从中选取一些能臣和忠于皇帝的人,逐步培育和增强自身的实力。

历史上,忠于晚清的名臣还是不少的。

像李鸿章、张之洞、刘锦棠,刘铭传、刘永福、邓世昌、左宝贵、赵尔丰、董福祥、张勋等,此外,有能力的人才也有不少,像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萨镇冰、詹天佑、张謇等。

穿越者的好处就是能提前知道未来的一些牛人,可以提前收为己用。

在经济方面, 据后世网上推测,1886年清朝的经济总量应当是排在世界前五的,仅次于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在亚洲是排第一的。

但其实比起乾隆时期,经济排名是下降的。

乾隆时期经济总量约占世界三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主要还是那时欧洲许多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所以远比不上人口众多的清朝。

不过经济总量大,不一定就代表军事实力强。

当时沙俄的经济总量根本没有清朝的大,但清朝的军事实力却远不如沙俄!

所以刘光绪还需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

就政府财政收入而言,1886年清朝财政收入约有7700多万两白银,财政收入是比较紧张的。

哪怕到了***4年,财政收入略有增加,但也是比较紧张的。

甚至为了甲午战争的军费,清朝还费尽了心思。

总的来说,这时候清朝财政政策是有问题的,比日本的效率低。

而历史上,通过财税改革,清末的财政收入可超过两亿两白银。

说明刘光绪可操作的空间还很大,可以提前找一些税收方面的人才来用,比如英国人赫德等。

另外,刘光绪还决定设立大乾的商部。

前世,首到1903年清政府才设商部,此时龙国己重农抑商、歧视商业两千年了。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己经2000多年了,儒家思想只有所谓“义”,不让人们言利。

致使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商人长期受歧视,为国家赚了钱还受歧视,于是经济不可能有发展。

清国是吃饭型财政,日本是积极型财政,两国对战争的支持能力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所以,刘光绪要改变这一状况,设立商部,重视商业,发展商业。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