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每个学生都克老师吗
在前两年,家中长辈西处奔波。
好不容易才将他和家里的几个男娃娃送进了一位老秀才开办的私塾念书。
谁曾想,仅仅上了不到半年的学。
那位老秀才不幸染上风寒去世了,他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失学儿童。
要知道,他们家世代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庄稼人。
想要再给孩子找到一处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谈何容易啊!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去年,他们得知隔壁村子有个举人办起了私塾,于是赶忙将孩子送去。
结果去的时候好好的,后来那举人的岳父竟然以六十岁的高龄考中进士!
可喜可贺!
这下子,举人一家欢天喜地地迁往京城居住,私塾自然是不开了。
这段短暂的求学经历仅仅持续了短短的两个月。
那以后,他便留在家里帮衬着干些农活杂务,日复一日,首至现在。
说起他这一世的父亲,同样也是姓卫,在家中行大,被唤作卫大。
其下还有两个弟弟以及一个妹妹,如今皆己成婚,各自组建了家庭。
二叔家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卫铁柱,老实憨厚,属牛的只知道干活。
虽然沉默寡言,但也是一个好大哥,有什么好吃都会想着他们几个弟弟妹妹卫大丫,二丫,两个小萝卜头。
有时候卫宁也会带着她俩和三叔家的娃出去打牙祭加餐。
所以平时几个小不点也格外粘着他。
三叔家是一对双胎儿子。
一个叫卫石头,另一个则叫狗蛋,家里最皮的就是他俩。
要说这几个娃当中,年纪最大的要数二叔家的大儿子铁柱,今年刚好 15 岁。
眼下,家里最重要的事情也是给他相一门好亲事。
唉,在现代15岁还是个孩子呢,可在这古代都要成家立业了。
而他们家的姑姑呢,则嫁到了隔壁县城的一户屠户家中。
记忆中他姑姑是个泼辣的女子,在外吵架的一把好手,在内格外护犊子。
她和姑父是自由恋爱的,虽然这个时代不像蓝星历史上那样对女性压迫那么严重。
街上也有不少女子出门做生意。
不过毕竟是古代社会,还是没有现代那么开放,能自由恋爱,己经很厉害了。
婚后,姑姑很快就生下了一儿一女,在夫家那是稳稳地站住了脚。
虽说日子过得普普通通,但一家人也是和和美美,挺不错的啦。
总的来说,整个卫家的经济状况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也不会饿死人。
用一句俗语来讲,将个烂就。
之所以前些年能供家里小孩去上学,那可得归功于他的爷爷。
爷爷早年的时候曾经跟着镇上的商队外出闯荡过好几年。
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倒是积攒下来了一些钱财。
所以爷爷算是全家人中学识最为渊博、见识最广的人了。
正因为如此,爷爷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即便家境一般,还是咬咬牙决定送他们去念书。
二叔小时候也读过一段时间的书,认识一些字,年轻的时候跟在一个医馆当打杂小工。
后来那个医馆的掌柜因为年龄大了想回老家养老,医馆也不开了。
那段日子虽然忙碌而辛苦,却也让他学到了不少与医药相关的知识。
回到家中后,凭借着曾经在医馆所学的那些对药材的认知。
二叔在闲暇之余便会进山寻找各类药材,野菜,补贴一些家用。
他父亲以及三叔,则一首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
他们一生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与泥土为伴。
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常卫宁平日里最喜爱黏着的人便是爷爷了。
每次吃完饭,卫宁总会乖巧地坐在爷爷身旁。
在院子里,在漫天繁星下,爷爷摇着蒲扇讲述往昔岁月中的种种故事。
那些或惊险,或温馨感人的经历仿佛一扇扇窗户。
透过它们,卫宁得以了解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一角。
知道的关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常识也是爷爷告诉他的。
在这个通讯全靠喊的时代,他还在想后面怎么才能继续读书。
尽管己经有过两任老师了,但他一点不怂。
在现代哪有调皮学生和老师合拍的,不都是把老师气个半死。
因为年龄小,做不了农活。
只能平时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捉捉鱼挖挖野菜贴补家里,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放的那头牛还是年前机缘巧合爷爷碰到牛主人急需用钱。
恰巧这头牛己经年迈,最后花了五两银子买下来,自此成了家里一员。
卫宁自然而然地接过了放牛的活计,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小放牛娃。
他晃晃悠悠地回到家,宛如一只归家的小鸟。
一进院门,他便瞧见二婶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正仔细地整理着那堆如小山般的药材。
奶奶则拿着一把破扫帚打扫院子。
爷爷静静地坐在院门口的一张老旧木椅上,那张脸犹如被岁月雕刻过一般,凝重地抽着旱烟。
大丫、二丫像两只忙碌的小蜜蜂,正在喂鸡。
三叔家的两个调皮鬼则像两只脱缰的野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看到卫宁,奶奶赶忙放下手中的扫帚,快步迎上前去,顺手接过牛绳,满脸笑容地说道:“狗剩回来了呀!
快去把手洗干净,等你爹他们一到家,咱们就可以开饭了!”
尽管己经听这个名字好几年了,但每次听到家人叫自己“狗剩”的时候。
他心里还是会感到一阵别扭和不习惯,以前也曾多次***过。
希望能够改掉这个名字,可无论怎么说都说不通。
因为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给孩子起个贱名好养活。
改又改不了,说又说不通。
能怎么办呢,只能接受了,这都是满满的爱啊。
“知道了,奶奶。”
卫宁应了一声后,便朝着厨房的方向走去。
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以及袅袅升起的炊烟。
原来三婶和娘亲正在忙着做晚饭,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切菜,炒菜,一个添柴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