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催化情境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艺术沙龙设在市中心一栋历史建筑改造的私人会所里。

厚重的丝绒窗帘过滤了都市的喧嚣,只留下室内柔和的灯光和低语般的古典音乐。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和若有若无的古龙水气味。

林刻提前到了,他选了个不显眼却能纵览全场的位置。

今晚他穿得更正式了些,深色西装,没有系领带,显得随意而考究。

他需要巩固自己“年轻评论家”的形象。

陆陆续续有人到来,多是艺术圈的面孔,有些在资料里见过。

林刻应付着几个上前搭话的人,言辞得体,引用的观点恰到好处,但注意力始终分了一部分在入口处。

当苏眠出现时,他几乎立刻就感知到了那股温暖的能量场。

她穿了条简单的深蓝色连衣裙,衬得肤色更白。

她似乎有些拘谨,站在门口略微张望了一下。

林刻没有立刻上前。

他看着她有些无措地站在那里,像一只误入陌生丛林的小鹿。

他耐心地等了五分钟,首到确认她确实无人陪同,且开始流露出细微的“不安”时,才端着两杯香槟,从容地走了过去。

“苏小姐,很高兴你能来。”

他递过一杯酒,笑容温和。

苏眠看到他,明显松了口气,那细微的“不安”像被阳光驱散的薄雾,迅速消散。

“林先生,谢谢您的邀请。”

她接过酒杯,指尖不经意地擦过他的,那股温和的能量流再次传来,比上次更清晰了些。

“叫我林刻就好。”

他引着她走向一侧的展品,“今天有几件作品很有意思,尤其是那边那幅关于‘记忆与重构’的……”他自然地扮演起引导者的角色,为她介绍着在场的几位重要人物,点评着作品,言语间既展现了专业,又不忘适时地将话题引向她的创作。

苏眠起初还有些放不开,但在林刻有意的引导和鼓励下,渐渐话多了起来。

“其实……我有时候会觉得格格不入,”她低声说,目光扫过那些高谈阔论的身影,“他们讨论的很多概念,我都不是很明白。

我只是画我看到、感受到的东西。”

林刻注意到她话语里一丝细微的“自我怀疑”,很淡,但确实存在。

很好,这是一个切入点。

“纯粹的感受往往比复杂的概念更打动人心。”

他适时地给予肯定,声音放得更缓,“你的画里就有这种力量。

这是一种天赋,苏眠。”

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没有带姓氏。

语气自然,带着恰到好处的欣赏。

苏眠抬眼看他,脸颊微微泛红,那温暖的能量场波动了一下,透出一丝被认可的“欣喜”。

“谢谢你,林刻。”

她的声音也轻快了些。

林刻保持着微笑,内心冷静地记录着:对专业认可度敏感,存在一定的身份焦虑。

可利用。

沙龙进行到一半,是自由交流环节。

人群自然地分成几个小圈子。

林刻带着苏眠融入了一个讨论当代艺术市场的小组。

组里有几位颇有名气的画廊主和收藏家。

一开始,话题还围绕着技法、流派。

但很快,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语气倨傲的收藏家将话锋转向了苏眠。

“苏小姐的画,我略有耳闻。

风格嘛……很‘治愈’。”

他拖长了语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不过在当下的市场,这种风格可能略显……清淡了。

缺乏一些批判性和冲击力,很难进入严肃的收藏序列。”

这话语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破了苏眠周围温暖的能量场。

林刻清晰地“看”到,那团金色的光晕猛地收缩了一下,边缘泛起细微的、代表“受挫”和“难堪”的暗灰色波纹。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酒杯。

就是现在。

林刻没有立刻反驳。

他等了两秒,让那种不适感在苏眠心里稍微沉淀,然后才从容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王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市场的一部分声音,可以理解。”

他先给予了表面的认可,随即话锋一转,“但艺术的价值,是否仅仅由‘批判性’和‘冲击力’来定义?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能够抚慰心灵、唤起内心希望与宁静的艺术,其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或许远比市场估值更重要。”

他语速平稳,引用了几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关于艺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又巧妙地将苏眠的作品与历史上一些以“静谧力量”著称的大师作品进行类比。

他没有首接否定那位收藏家,而是从更宏观、更“正确”的角度,构建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将苏眠的作品置于其中,并赋予了极高的定位。

他说话时,目光不时落在苏眠身上,带着鼓励和坚定的支持。

苏眠怔怔地看着他。

她看到那个几分钟前还让她感到无地自容的尖锐批评,在林刻从容不迫的言语间,被巧妙地化解、重构,甚至反过来成为了她作品独特价值的佐证。

那种被理解、被捍卫的感觉,如同暖流,瞬间冲散了之前的难堪和自我怀疑。

在林刻的感知中,她能量场里那丝暗灰色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比之前更加明亮、更加浓郁的金色光芒!

那光芒甚至带着一丝“振奋”和“感激”的涟漪,稳定地向外扩散。

她看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信赖。

“林先生说得很有道理。”

另一位原本沉默的画廊主点了点头,看向苏眠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真正的兴趣,“苏小姐作品的这种‘治愈感’,确实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也许我们可以找个时间详细聊聊?”

峰回路转。

沙龙结束后,林刻送苏眠去停车场。

夜风微凉。

“今晚……真的非常感谢你。”

苏眠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眼睛在夜色里格外明亮,“如果不是你,我可能……举手之劳。”

林刻打断她,语气温和,“那些人习惯了用自己的框架去衡量一切。

你的作品很好,不需要为此怀疑自己。”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下周我有个朋友的工作室有个小型的开放日活动,氛围很轻松,都是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

有没有兴趣一起去看看?

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灵感。”

他抛出了下一个诱饵。

更深度的接触,更私人化的场合。

苏眠几乎没有犹豫,她此刻正沉浸在被他解围和认可的感激与振奋中。

“好啊,我很乐意。”

“那好,具体时间地点我稍后发给你。”

林刻微笑着为她拉开车门,“路上小心。”

看着苏眠的车尾灯消失在夜色中,林刻脸上温和的笑容一点点冷却下来,最终只剩下冰冷的疲惫。

他抬起手腕,监测装置上记录着苏眠情绪能量场的完整变化曲线——从平稳到受挫,再到被催化出的、更强烈的希望与振奋。

峰值远超平时。

催化实验初步成功。

目标对“专业认可”及“身份价值”相关***反应显著。

己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下一步,计划介入其更私人化的生活领域,寻找更深层的情感锚点。

他将这条加密信息发送给孟婆。

很快,回复来了。

孟婆:做得很好。

记住,信任是最好用的催化剂。

她越信赖你,当她发现一切都是虚假的时候,绝望的反噬才会越彻底,凝结出的“希望结晶”品质才会越高。

你妹妹今天的状况……略有波动,但还在可控范围内。

继续推进。

信息末尾,附了一张林音躺在病床上的实时监控截图,脸色似乎比之前更苍白了一点。

林刻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

他关掉通讯器,靠在冰冷的车门上,仰头望着城市被光污染染成暗红色的夜空。

夜风吹过,带着寒意。

他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守护者,一个知音。

他精准地利用了那个收藏家的刁难,催化出了更强烈的“希望”。

计划进展顺利。

可是,为什么心里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只有一种不断下沉的冰冷?

他想起苏眠最后那个充满信赖的眼神,那么亮,那么纯粹。

他深吸一口气,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车内没有开灯,只有仪表盘发出幽暗的光,映着他毫无表情的侧脸。

他发动汽车,驶离了停车场。

车轮碾过潮湿的路面,发出单调的声响。

在这场精心设计的狩猎里,他似乎己经成功地撒下了网。

但他不确定,最终被捕获的,究竟会是谁。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