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章 微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黑暗浓稠得像化不开的墨,将整个屋子裹得密不透风。

桂芳的眼泪早己流干,只剩下眼眶***辣的酸涩,怀里女儿的重量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压得她心口发沉。

林永贵背对着她,鼾声粗重却断断续续,每一声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显然也未曾真正安睡。

那句“送人”像一把淬了冰的凿子,在她心口凿开个洞,至今还在嗖嗖地灌着冷风,冻得人发麻。

天快亮时,盼娣又细声哭了起来,那声音像刚破壳的雏鸟,微弱却执拗,一下下啄着桂芳的心。

她挣扎着侧过身,再次尝试喂奶,依旧徒劳——***胀痛发硬,却挤不出几滴奶水。

盼娣吮吸得急了,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小脸憋得发紫,小小的身子蜷成一团。

桂芳慌得连忙把她竖起来,掌心轻轻拍着那瘦得硌手的背脊,自己的心也跟着那咳嗽声一抽一抽地疼,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

招娣被妹妹的动静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小床上爬下来,赤着脚跑到母亲床边,鞋都没顾上穿,怯生生地问:“妈,妹妹咋了?

是不是饿了?”

“没……没事,”桂芳强撑着应道,声音沙哑得像漏风的破风箱,“招娣,去灶房看看,还有没有剩的米汤,给妹妹喂一点。”

招娣听话地跑出去,很快端回来小半碗能照见人影的冷米汤。

桂芳摸出一只缺了口的旧瓷勺,一点点往盼娣嘴里滴。

盼娣饿极了,小嘴本能地吞咽着,咳嗽渐渐平息下去,但那小半碗稀薄的米汤眨眼就见了底,她又开始不安地扭动,小脑袋在母亲怀里蹭来蹭去,像在寻找什么,看得桂芳鼻子一酸。

她抬眼望向窗外,天色己经泛起灰白,院子里传来林永贵起床的动静——沉闷的咳嗽声、泼洗脸水的哗啦声,然后是锄头划过地面的钝响。

新的一天开始了,带着与昨日并无二致的沉重和无力,像磨盘一样缓缓压过来。

早饭桌上,气氛比往常更凝滞。

稀粥清得能数出米粒,咸菜碟底只剩一点黑乎乎的咸味。

林卫国默默喝着粥,眼神不时担忧地瞟向父母,筷子在碗里搅来搅去。

林卫东则有些心不在焉,用筷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碗沿,目光飘向门外,像在想别的事。

林永贵扒完最后一口粥,把碗筷往桌上一放,“哐当”一声脆响,打破了沉默。

他站起身,依旧没看里屋方向,只硬邦邦地扔下一句:“我去秧田看看水。”

便拿起靠在门后的锄头,头也不回地走了,脚步重重地踩在泥地上,像是在跟谁赌气。

桂芳抱着盼娣,坐在桌边,面前的粥碗一动未动。

阳光从窗棂钻进来,在碗沿投下一道细瘦的光,却暖不了那碗里的凉粥。

“妈,”卫国放下碗,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要不……我今天不去学校了,跟东头李叔说说,去他船上帮一天忙,能挣几毛钱。”

“胡闹!”

桂芳难得地对大儿子板起了脸,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学必须上!

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她知道,卫国成绩好,是家里唯一可能靠读书走出这泥潭的希望,她不能让他这么小就断了前程,绝不能。

卫东眼珠转了转,没说话,几口把碗里那点粥水灌进肚子,拉起卫国:“哥,快走吧,要迟到了。”

两个孩子背着打满补丁的布书包出了门,书包带子磨得发亮,像两条老蚯蚓。

招娣乖巧地帮着母亲收拾碗筷,小小的身影在冰冷的灶台前忙碌,锅碗碰撞声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叮叮当当地敲着人心。

日头升高了些,惨白的光线勉强驱散了清晨的寒意,却驱不散林家小院那层无形的沉闷。

桂芳抱着盼娣坐在门槛里边,避开首吹的冷风。

阳光照在她苍白浮肿的脸上,没带来丝毫暖意,倒像敷了层薄冰。

她看着院子里几只低头刨食的瘦母鸡,羽毛乱糟糟的,心里盘算着能不能偷偷攒下几个鸡蛋,去村口小卖部换点红糖或者一小块猪油——听说红糖能催奶。

就在这时,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面容敦厚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卷了边的笔记本,是村支书王胜军“桂芳嫂子,坐月子呢?

咋在门口坐着,仔细受了风。”

王胜军语气和蔼,带着真切的关切,脚步放得很轻。

桂芳连忙想站起身,被王胜军快步上前摆手制止了。

“别动别动,坐着就好。”

他目光落在桂芳怀里的襁褓上,笑了笑,“这就是刚添的闺女?

看着挺秀气,眉眼周正,取名了没?”

“取了,叫盼娣。”

桂芳低声回答,心里有些七上八下,不知道支书突然上门所为何事。

往常村干部上门,不是催缴公粮就是摊派款项,没什么好事。

王胜军点点头,在院子里的一个旧树墩上坐下,掏出烟袋,在手里捏了捏,却没点燃。

他看了看家徒西壁的屋子,门槛上磨出的深痕,以及桂芳脸上掩饰不住的愁苦,轻轻叹了口气:“永贵哥下田去了?”

“嗯。”

桂芳应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盼娣的襁褓,那布面己经洗得发毛。

“家里……眼下有啥难处不?

跟组织上说一说。”

王胜军问道,目光温和而诚恳,不像说客套话。

桂芳的嘴唇翕动了几下,那声“想把孩子送人”的苦涩再次涌到嘴边,像一块硬石头堵着,怎么也吐不出来。

家丑,不可外扬。

她摇摇头,把话咽了回去。

王胜军似乎看出了她的难以启齿,沉吟了一下,翻开那卷边的笔记本:“桂芳嫂子,我今天来,一是看看你们家刚添了人口,情况咋样。

二来呢,也是跟你们通个气,说说外面的形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在啊,外面的世界变化快。

南方,特别是广东那边,搞得火热,到处都在建工厂,开码头,急需人手。

咱们村里,不少像永福家大小子那样的年轻人,都动了心思,想出去闯闯,见见世面,听说……一个月能挣不少活钱,比在家刨一年地还多。”

桂芳茫然地听着。

“广东”、“工厂”、“活钱”这些字眼,对她来说,遥远得像天边的云彩,摸不着,也想象不出具体的样子。

她这辈子最远就去过镇上,广东在哪儿?

工厂是啥模样?

她一点概念都没有。

“政府呢,也支持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王胜军合上笔记本,语气加重了些,“这叫搞活经济,增加收入。

光靠土里刨食,难啊。

像你们家卫国卫东,都是好苗子,将来要是书读出来了自然好,要是……出去闯闯,也是个路子,总比困死在这山沟里强。”

路子?

桂芳心里更乱了。

儿子要离开家,去那么远、听都没听过的地方?

她不敢想。

“当然了,孩子还小,我就是先跟你们透个风,有这么个事,心里有个数。”

王胜军站起身,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摸索出两张皱巴巴却叠得整齐的五毛钱纸币,不由分说地塞到桂芳手里,“这点钱,别嫌少,给闺女买点细粮熬粥,你也买几个鸡蛋补补身子。

月子里,最亏不得气血,落下病根就是一辈子的事。”

桂芳愣住了,看着手里那带着体温的一块钱,像捧着两块烧红的炭,烫得她想撒手,又舍不得。

她连忙推拒:“王支书,这不行,这不能要你的钱……我们家还能过……拿着!”

王胜军语气坚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我是支书,也是看着永贵长大的兄长。

日子再难,总得往前看,往前过。

孩子既然来了,就是老天爷给的缘分,好好养着,将来未必比小子差。”

说完,他不容桂芳再推辞,拍了拍裤腿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转身大步走了,中山装的背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扎实。

桂芳捏着那温热的一块钱,望着王胜军的背影消失在院门口,眼圈瞬间又红了。

这一块钱,和支书那几句朴实却有力的话,像一根细细的柴禾,投进了她即将熄灭的心灶里,“轰”地一下,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弱的火光。

“好好养着……未必比小子差……”她喃喃重复着,低头看着怀里因为疲惫又沉沉睡去。

的盼娣,小家伙呼吸虽然微弱,眉头却似乎舒展了一些,小嘴巴还在无意识地咂着,像在梦里吃到了奶。

桂芳把钱小心地揣进贴身的内兜里,指尖能摸到布面下那两张纸币的纹路。

她心里盘算着,等永贵回来,要好好跟他再说说。

支书都发了话,孩子是缘分,要好好养着。

下午,卫国和卫东放学回来。

卫东一进门就咋咋呼呼,跑到桂芳面前,脸上带着兴奋的光:“妈,我们今天听说了,强子哥他们过完清明就要去广东了!

说那边工厂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呢,比爹一年挣得还多!”

卫国则沉默地放下书包,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喝着,喉结滚动,目光却沉沉地落在母亲怀里那个小小的襁褓上,不知道在想什么,只觉得肩上的书包好像又沉了些。

夜里,林永贵回来了,带着一身泥水和疲惫,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巴。

吃饭时,桂芳小心翼翼地提了支书王胜军来过的事,把那一块钱拿出来放在桌上,又说了支书鼓励的话,末了,再次委婉却坚定地表达了不想送走盼娣的意思。

林永贵听着,扒饭的动作慢了下来。

他看了一眼那叠得整齐的一块钱,又看了一眼桂芳怀里那个依旧瘦弱但似乎安稳了些的孩子,闷声道:“胜军……是个实在人。”

便不再多言,继续低头吃饭,只是那饭好像比往常嚼得更慢了。

但桂芳敏感地察觉到,丈夫紧绷的侧脸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那股决绝的、要将孩子推出去的冷硬气息,好像被这外来的一点点温度和权威的肯定,悄悄融化了一角。

她不知道的是,躺在隔壁用门板搭的床上,卫国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听着父母隐约的对话,听着弟弟卫东因为憧憬外面世界而翻来覆去的动静,他悄悄握紧了拳头,指甲掐进了掌心,留下几个月牙印。

他想起白天李支书的话,想起老师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也想起母亲怀里那个脆弱的小生命。

这个家,太苦了。

他是长子,他必须得更快、更用力地长大,扛起这个家。

而此刻,被母亲用破旧却浆洗干净的棉布紧紧裹着的盼娣,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咂了咂嘴,小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混沌中,尝到了一丝名为“生机”的、极其微弱的甜意。

她还不知道,自己刚刚在命运的急流中,被那名为“基层温情”与“兄长责任”的微光,勉强拉回了岸边。

生存的危机似乎暂缓,但前方漫长而崎岖的成长之路,依旧迷雾重重,看不清尽头。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