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哥来访喜提于禁
来人正是诸葛亮大哥诸葛瑾,身后还跟着一个面相粗犷,神情威严的汉子。
诸葛亮定睛一看,心里己经有了算计,心里喃喃到:能喊我二弟的一定是诸葛瑾大哥无疑了,于是立马请到屋里吩咐小婉上茶。
兄弟二人相对而跪坐,交谈中诸葛亮才得知大哥己经主政一方了,己经是泰山郡钜平县令了。
毕竟老爹是副市长,大哥大自己五岁,当一个县令那是不是绰绰有余。
诸葛亮己经注意到大哥身边的汉子不凡,于是转移话题问道:此人可是大哥护卫?
看起来孔武有力的样子。
诸葛瑾回道:非也,于文则乃是大哥同袍,因剿匪有功,现居钜平县尉。
诸葛瑾介绍完于禁后,于禁朝诸葛亮拱手致礼道:拜见二公子,然后就退到一旁。
诸葛亮心想到:于文则不就是于禁嘛?
怎么把他给忘了,他可是本地人呀,未来曹操的五子良将啊,得想个办法把他截胡。
然后一双炙热的目光盯了于禁好一会,于禁被盯的心里发毛,心想到:这二公子怕不是有啥毛病吧,难道我脸上有什么脏东西?
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毕竟是第一次见到三国时期的牛人,有些小激动,赶紧转移话题对大哥说道:大哥我明日想拜别父亲,出门游历几日,奈何府中护卫都是些不入流的家伙,所以想恳请大哥借用于县尉几日,来保证弟弟路上安全。
大哥诸葛瑾回道:钜县这些日子还是比较安稳的,我没什么意见,就是不知于县尉何意?
然后转头看向于禁。
于禁被这突如其来问题问懵了,心想到:这是有拉拢之意呀,本来诸葛姓就是琅琊望族,早闻二公子聪慧,说不定跟着二公子比大公子更有前途,大不了回来之后继续还做我的县尉,又没什么损失。
心里计较一番,于禁拱手道:任凭县令大人吩咐。
诸葛瑾笑道:好,于县尉回头多带几个弟兄来保证我二弟路上安全,明早就来二弟这里***吧。
于禁恭敬的回复道:诺。
诸葛亮心中大喜,但是面上还是平静如初,对于禁拱手道:有劳于县尉了。
于禁立马回复道:能护送公子,是小人的荣幸,何来劳烦之说。
诸葛瑾起身说道: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大哥我还有公务在身,就不叨扰贤弟了,告辞。
诸葛亮立马起身回道:亮送送大哥。
就这样诸葛亮一首把大哥送到府外,诸葛亮才回到屋里,心里想到:就怕你于禁不来,来了以后还跑的了?
一首到了晚上,父亲诸葛硅忙完政事回到府中,诸葛亮才来到父亲书房说明情况。
本来诸葛硅担心自家儿子安全不愿放行,但是听到自己把大儿子县尉都给借来了就安心了许多。
于是乎叮嘱自己出门在外要注意言行礼节。
然后又喊来胡管家吩咐多备钱财护院,来保证儿子路上的开销和安全。
第二天一早,府中胡管家就把一百金和三十个护院连同一辆马车带到了诸葛亮面前并说道:二公子,老爷要求小人所备人物均己到齐,您看还有什么事情要吩咐老奴的?
诸葛亮笑着回道:辛苦胡管家了。
然后挥挥手让其离开,胡管家很识趣的就退下了。
不多时于禁就来到了府门口,下马对诸葛亮拱手道:不负县令大人所托,带领二十个郡兵兄弟前来听命。
诸葛亮拱手对于禁致谢,然后大声对下面的个五十人说道:本公子此次出行的安全就有劳各位了,此件事了,本公子会给每人记一功,每人赏一万钱。
众人心中一喜,一万钱可是不小的数目,够他们挣好几年了。
于是众人高呼道:愿为公子效命。
诸葛亮心中想到:这些人都是青壮,有些武力,将来可都是自己打天下的班底,区区五十金就能收买他们的人心,这笔买卖可太值了。
随即大手一挥并且喊道:出发,目标黄县。
众人高声回复道:诺。
就这样一行人走官道,昼行夜息,走走停停。
一路上看见的百姓大多面黄肌瘦,无精打采。
诸葛亮还救助了一些快要饿死的灾民,亲手为灾民分发吃食。
身后的于禁心里念道:公子高义,或许二公子更值得追随也说不定。
就这样西天后,众人终于来到黄县城门口。
守城的百夫长一看,好家伙,好久没看到这种外来的大户了,五十人的队伍着实惹人注目。
于是高声喊住准备进城的队伍大声道:前面的队伍停下,接受检查,缴纳入城金。
于禁一听,顿时来了火气,策马向前质问道:哪里来的狂徒,我们走了这么久还第一次听说入城还要交钱。
守城的百夫长顿时也来了脾气对身后士兵大喊道:来人啊,有匪患假扮商队入城,把他们统统围住。
不多时一群守城士兵就把诸葛亮的队伍围了起来。
这时诸葛亮缓缓下车走到这个百夫长面前说道:这位军爷是否有什么误会,我乃泰山郡郡丞二公子,此来黄县实为访友。
这个守城的百夫长先是愣了一下,心里想到这小公子这么大来头?
这次是提到铁板了,但是都己经这个局面,于是咬牙说道:你说是就是啊,可有什么证据证明。
这时于禁高声喊道:我乃泰山郡钜县县尉,奉命护送公子来此,此乃官印,说完就从怀中把官印拿了出来。
这时的守城百夫长眼看事情败露,贪墨的事情无法挽回,随即高喊道:***匪徒,假造官印,妖言惑众,兄弟们将他们拿下。
就在守城的士兵犹豫不决时,诸葛亮大声喊道:尔等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官印,当众诛杀朝廷命官,是想诛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