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后,公主弑父夺位第2章 银耳莲子羹在线免费阅读
气氛一时十分尴尬,谁也没有说话。
就在卫苓待不下要走时,齐怡开口了,“今天后院的事很抱歉,我有点过激了。”话虽这么说,然并未让人感到道歉的意思。
齐怡说完便没了后续,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没事,后院那件事我不在意。”卫苓挤出个微笑回应齐怡。她看得出齐怡的不情愿,实在太明显了。
齐怡看着卫苓的笑,眼角抽搐几下,快速塞给了卫苓一个银钗就跑了。
卫苓看了一眼银钗。
银钗的花纹很简约,刻着新生的绿芽便没了任何装饰。
卫苓随手将银钗收起,跟着齐怡离开了宴会,刚刚齐夫人过来时引了太多人的注意,继续待在角落显然没有什么用。
‘多亏了小九,不然我就要死在这了。’卫苓这样想着。
————
宏大的宫殿富丽堂皇,精美的瓷器代替着植被遍布各个角落,绣了一半的荷包被放置在木桌上,宫殿的匾额上刻着‘章宁宫’几个大字。
殿内坐着一个矜重的老嬷嬷,正拿着个破烂的锦囊缝缝补补。
忽而冒出了一声清脆的狗叫,老嬷嬷抬起头向内外看去,却见院里空旷,嬷嬷又低下头弄着那个锦囊。
“嘘~,阿花,不要叫。”
这捂着狗嘴巴,大眼瞪狗眼的可不正是卫苓。
此时卫苓蹲在地上,衣摆着地,不似在齐府时的木讷与拘束。
卫苓躲在门框边,偷偷观察着嬷嬷。
等嬷嬷终于将补完的锦囊放下,卫苓才偷偷溜到嬷嬷身后,“哇!”。
嬷嬷像是被吓一跳,呀了一声,“殿下,您怎么出现在这里,可把老奴我吓惨了。”
嬷嬷话这么说着,但脸上却无半点受惊的模样。
“嫫嫫你装的太假了。”卫苓毫不犹豫地戳穿嬷嬷的表演。
“呵呵,就你这小丫头还想吓我,你几斤几两我不知道?早在阿花叫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回来了。”嬷嬷对着卫苓宠溺地笑。
“嫫嫫是在绣花吗?”
“在绣你的锦囊。”
这老嬷嬷是照顾卫苓长大的奶娘。
卫苓对着嬷嬷说了很多有的没的,如:齐小姐难相处、齐府的花全是树、今早阿花凶我、想嫫嫫和小九……
嬷嬷只是笑着听卫苓讲,最后还是阿花看不下去卫苓的絮絮叨叨,冲着她叫了几声才停下。
卫苓的肚子咕咕响,不是很大但足够清晰,卫苓没有在齐府用膳就回来,今早又没吃早餐,现在已是饿得不行。
“嫫嫫,我要吃你做的银耳莲子羹。”卫苓对着嬷嬷撒娇。
“不行,殿下,再吃你这个月的甜品量就超标了。”嬷嬷很果断的拒绝了。
“嫫嫫,求求了,就吃一碗。”
“不行”
“嫫嫫,真的最后一次。”
“不行就是不行,说什么也还不行。”
最后……嬷嬷还是受不了卫苓的撒娇答应了。
卫苓抱着嬷嬷的手臂,“我就知道,嫫嫫和小九都最好了。”
“反正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殿下先去休息下吧。”
嬷嬷去了章宁宫内的小厨房,虽然很小,但总比去御膳房被抓到好。
卫苓抱起阿花回了里间,只是坐在里间的檀木桌上小息。
里间完全不同与外间的华贵,墙上还挂着有名的山水画以及题诗‘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¹’
……
卫苓是被饿醒的,大约已经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可嬷嬷还未回来。
卫苓睡眼朦胧,揉着眼站起了身,呢喃,“嫫嫫怎么还没回来?”
卫苓朝着小厨房走去。
卫苓到了小厨房却未见嬷嬷的身影。
章宁宫的小厨房很小,没有放多少食材,除却一个隐秘的地窖空间并不大。
卫苓在小厨房不见人影,正欲转身离去,撞见刚回来的嬷嬷。
“殿下怎么醒了。”
“饿了,来看看。”随后语气带上兴奋“嫫嫫,我的莲子羹呢!”
“还没做呢,得委屈我们殿下了。”嬷嬷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的无奈。
嬷嬷打开地窖,将带回来的银耳、蜂蜜等做甜食的材料放入。
地窖是嬷嬷专门做来藏食材的,为了避免被发现入口的门做的很厚,有人走过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不同,而且地窖本身很窄小,只够一个身材娇弱的女子进入。
嬷嬷拿起一些起身,卫苓立刻上前接手,“嫫嫫,我来洗吧。”
卫苓给嬷嬷打起了下手,卫苓洗食材,嬷嬷清洗锅碗。
嬷嬷洗完便来接手了卫苓的活,“殿下还是和阿花去门口玩吧。”
说完对着卫苓眨眨眼。
卫苓犹犹豫豫地出去了,说实话,卫苓不是做菜不好吃,她是真的对所有做吃食的都一窍不通,别提什么甜点、炒饭,她不把厨房炸了就好。
卫苓站在小厨房外哼着歌,狠盯着宫门口时不时走过的宫女太监,生怕突然传出太监报谁谁到。
厨房飘出食物的香气,闻着就能感受到其中香甜。
卫苓高兴的冲进厨房,“嫫嫫,好了吗。”
“好了好了,小馋猫。”
卫苓拿起装满莲子羹的碗,舀起羹吹了几下,随即将勺子递到嬷嬷嘴前,“嫫嫫,你也吃。”
“殿下,你乃千金之躯,老奴怎能与您一起吃。”嬷嬷摇摇头,拒绝了。
但卫苓态度坚决,嬷嬷无奈吃了下去。
很快又将卫苓的勺子拿走换了一只拿回。
“殿下,可吃快些,别又被皇后娘娘抓到。”
卫苓吃着莲子羹,点头表示回应。
嫫嫫做的莲子羹很甜,是卫苓吃过的甜品中最甜的。
……
深宫的夜也如同往常那般寂静,宫中的某一处灯火通明。
宫女与侍卫都守在门外,没有表情,无人交谈,在远处看来如同一堆雕像,竟无一人有动。
宫殿中一个雍容华贵的女子坐在书案前,黄色的烛光照在案上的宣纸上。
————————————
1.摘抄自(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