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长春真人西游记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宣差李公打算东归中原地区,师父委托他带诗给东方的道众,诗云:当时发轫海边城,海上干戈尚未平。

道德欲兴千里外,风尘不惮九夷行。

初从西北登高岭,渐转东南指上京。

迤俪首西南下去,阴山之外不知名。

师父回到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的馆舍,住在高据北面山崖的旧朝宫殿,下面是十多丈宽的清澈溪水。

溪水是从雪山流过来的,很冰爽。

时值盛夏,很炎热。

师父就在北轩临风而卧,夜里睡在屋顶的高台上。

到了农历六月,天气极热,他就在水池中沐浴。

师父在这远离中土的地方,却能如此顺应自如。

河中地区的土地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只是没有荞麦、大豆。

小麦到西月就成熟了,当地的习俗是把小麦收割了后,随便堆在地里,随用随碾,到六月就可以加工完毕。

太师府的提控李公献出瓜田五亩供师父取食,瓜的味道极为甘甜芳香,是中原地区所没有的,听说大的瓜象斗那样大。

二太子察合台六月来到这里,刘仲禄向师父要瓜献给他,十个瓜就可以装满一担。

这里果蔬很丰富,只是缺少芋、栗。

茄子长得象粗的手指,颜色是黑的。

这里的男女都梳辩子,男人的帽子有的像远山的形状。

帽子用各种杂色织物作装饰,绣着云彩等花纹,缀着缨珞。

自首领以下,官员们都戴帽子,平民则用一种叫“白么斯”的布以六尺左右盘在头上。

有权有势人家的主妇用罗来缠头,或黑色,或紫色,或绣上花卉,或织出各种图案,用的罗长约六七尺。

人们的头发披垂下来,有人用绵做的袋包住头发,袋的颜色有单色的,也有杂色的,还有人用布名来做这种包头的袋子。

人们不梳发髻,而用布帛蒙头,就像佛教的比丘尼那样,这就是平民妇女的首饰。

有人用白棉布缝制衣服,式样像放东西的袋子,上面窄,下面宽,缝着袖子,称为“衬衣”,男女都通用。

这里的车、船、农具的规制和中原地区差别很大。

当地人都用黄铜做器皿,偶尔用磁器,有的很像中原出产的定磁。

酒器则完全用琉璃制作,兵器用镔铁打造。

市场交易用金钱,钱上没有轮孔,两面都凿着回纥字。

那里的人大多魁梧有臂力,不用担子就能够负载重物。

这里的妇人出嫁后,如果丈夫贫穷可以再嫁。

丈夫远行超过三个月的,也可以听任妻子改嫁。

有些奇怪的女人甚至长着胡须。

当地有被称做“大石马”的人,他们认识本国的文字,专门掌管文册簿籍。

到冬天的最后一个月,他们会举行斋戒。

到了晚上,长者亲自割羊肉,与席中的人一起食用。

大家的活动从夜晚一首持续到天明,其他的月份会设六次斋。

城里高大的房顶上横架出像飞檐一样的大木板,长、宽有一丈多,上面搭建亭子,西角垂着璎珞。

每天早晚,他们的首领会登上亭子,向西方施礼,这被称为“告天”。

不奉佛教的佛菩萨,也不奉道教的天尊仙真,首领就在亭上大声地呼喊、吟颂,成年男女们听到后,都赶来在下面礼拜,全国都是这样,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被处死。

这里宗教教职人员的衣服和他们本国的老百姓相同,而宗教领袖则用“细么斯”布盘头,布长三丈二尺,用竹子做帽子的骨架。

师父觉得当地的风俗很特别,作诗记载此事:回纥邱墟万里疆,河中大城最为强。

满城铜器如金器,一市戎装似道装。

翦簇黄金为货賂,裁缝白魏作衣裳。

灵瓜素椹非凡物,赤县何人构得尝?

虽然正值暑期,但雪山上却很寒冷,云烟惨淡。

师父于是作绝句写道:东山日夜气洪濛,晚色弥天万丈红。

明月夜来飞出海,金光射透碧霄空。

师父住在馆舍,来访的宾客很少,所以平时以读书作为消遣,又作了一首绝句:北出阴山万里余,西过大石半年居。

遐荒鄙俗难论道,静室幽岩且看书。

1222年农历七月哉生魄(哉生魄: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因为从这天晚上起月亮开始月缺。

魄,指月黑无光的部分),师父派阿里鲜送表章到成吉思汗行宫,禀告约定了向他讲道的日期。

八月七日,得到大汗的批答,八日便从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动身出发,太师耶律阿海送出了几十里。

师父对他说:“城东新有两千多户人家闹事,每晚火光映照城市,人心不安,您应当回去安抚老百姓,不必送了。

太师说:“师父在路上万一有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呢?”

师父安慰他说:“路上就和您没关系啦。”

太师这才回去。

十二日,过了碣石城。

十三日,来了一千人的护送步兵、三百人全副武装的骑兵。

走进大山,就是铁门关外的另一条道路。

涉过红水涧,有陡峻的山峰高达几里。

沿山谷向东南走,山脚下有咸泉水流出来,见到太阳就成为白色的盐。

于是我们收集了两斗(十升为一斗),在行程中每天食用。

又朝东南走,上了分水岭。

向西望去,高高的山涧上好像结了冰,其实那都是盐。

山上有像石头一样的红盐,我亲眼见到过。

在中原地区只有地势低的地方才出盐,而这里的山中居然也出盐。

回纥人多食面饼,而且爱吃盐,渴了就喝水。

即使冬天那么冷,仍有穷人背着瓶器卖水。

十西日,我们到了铁门关西南的山麓,将要出山。

山门险峻,左面的山崖崩塌下来,山涧中的水在地下流了一里左右。

中秋节的时候到达河岸上,水势就像黄河,流向西北。

乘船渡河,住在河的南岸。

西面有山寨,名叫“团八剌”,山势险要坚固。

三太子窝阔台的医官郑公到路上赶来相见,师父赠诗给他说: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西海鱼龙耀水精。

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逆着水流,向东南走了三十里,就没有河流了。

当天晚上到了“班里城”,城很大。

城里的人最近刚刚叛离而去,但还可以听到狗叫的声音。

黎明时吃过饭,向东走了几十里。

有河向北流去,马刚刚可以渡河,在河的东岸休息住宿。

1222年农历八月八日,师父第二次从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前往成吉思汗行宫。

走了十几天,八月二十二日,成吉思汗的大臣田镇海(畏兀儿人,原名沙吾提,田镇海是其汉名)老远来迎接师父。

到了行宫,成吉思汗又派田镇海来问师父:“是现在就见面呢,还是先稍稍歇息一下?”

师父说:“现在就入见吧。

另外,道人面见帝王,从来都不行跪拜之礼,进帐后只躬身叉手施礼罢了。”

师父进见,成吉思汗赐食奶酪。

吃罢,师父准备告辞。

成吉思汗问师父:“道长在邪米思干城住的习惯吗?

供应充足吗?”

师父回答说:“从去年冬天住进城以来,都是由蒙古、回纥部落和耶律阿海太师供给所需。

不过近来食物用度稍有困难,由耶律太师独自承办。”

第二天,成吉思汗又派近侍官传旨问师父:“您每天到朕的宫帐中用饭,可以吗?”

师父说:“我是在山野中修道的人,只好清静自处。”

成吉思汗下令听从师父自便。

十七日,成吉思汗北返,在路上多次赐给师父葡萄酒、瓜果、蔬莱食用。

九月初,渡过舟桥向北行,师父上奏说:“论道的日期就要到了,可以召来太师耶律阿海。”

九月十五日,成吉思汗严肃诚敬地在帐中,让侍女和周围的人们都退下,帐中灯烛辉煌,只有阁利必、田镇海、刘仲禄在帐外侍候。

师父与太师耶律阿海、阿里鲜一同进帐入坐,并奏道:“刘仲禄往返万里,田镇海远程护送几千里,也可以让他们进帐一起听讲道法。”

于是召刘仲禄和镇海两个人进来。

师父所讲的话,命太师耶律阿海译成蒙古语奏告,成吉思汗很满意。

九月十九日,夜晚很寂静,成吉思汗再次召请师父论道。

听师父传道,他非常高兴。

二十三日,又一次请师父到帐中,礼仪就像最初那样。

成吉思汗和颜悦色地听讲,命令旁边的人做记录,还下令写成汉字,表示不忘道法的意思。

他对身边的近臣说:“邱神仙三次讲养生之道,很合我的意。

你们可不要把这些话泄露到外面去。”

从此,师父就从圣驾向东行,不时地对大汗讲解道法。

又走了几天,来到西南距邪米思干城十里的地方。

十月初,师父上奏要暂回城里的住所,成吉思汗一行则驻扎在城东二十里的地方。

十月六日,师父和太师耶律阿海入见,成吉思汗说:“邱神仙随朕左右不离,如何?”

师父说:“不妨。”

但师父让太师耶律阿海翻译进奏:“山野之人修行己经有很长时间了,喜欢静处。

而如果跟随您一同起居活动,军马杂乱,令我精神苦闷。

从现在开始,您让我或在随行军队前,或在随行军队后,任意行动吧,这样我就很受您的的恩典了。”

成吉思汗听从了师父的意见。

师父出帐后,大汗派人来追问:“师父需要秃鹿马棉纺布吗?”

师父说:“不用了。”

这时候开始下小雨,青草重生。

仲冬己经过去了一半,雨雪逐渐多起来了,地脉这才通透。

自从师父来到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只要有剩余的粮食就给饥饿无食的百姓们食用,还经常施粥,救活了很多人。

二十六日,启程。

十二月二十三日,下了雪,天气寒冷,在路上冻死了很多牛马。

又过了三天,向东走经过霍阐大河(今锡尔河,流经中亚地区)来到成吉思汗的驻地。

大概是二十八日的时候,听说河上的航桥在深夜被水冲断流散。

成吉思汗问师父关于打雷的事情,师父回答说:“我听说蒙古人夏天不在河里洗澡、不洗衣服、不造毡子,野地里有蘑菇也禁止人采,这可能是因为畏惧天威吧,但这并不是奉行天道的做法。

我曾经听说三千种罪之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过,上天特意用打雷来警醒人们。

听说当今的蒙古人大多不孝敬父母,大汗可以用您的权威和盛德来禁止人们不孝。”

成吉思汗高兴地说:“神仙的这些话,正合朕心。”

命令左右侍从用回纥文字把这些话记录下来。

同时,师父请求把这些话遍告给蒙古部众,大汗听从了师父的意见,召集太子、诸王以及大臣们说:“***尊重神仙,就像你们敬奉上天一样。

我现在愈发相信,道长真是天上的人啊。”

于是,大汗把师父前后奏对的话对大家讲了,还说:“天让神仙对朕说这些话,你们每个人都要把这铭记在心中。”

之后,师父便告辞退下。

到了1223年的元旦(古之元旦为正月初一),那些将领、医生、卜师等官员都来向师父道贺新年。

十一日,随着成吉思汗的队伍启程向东行。

西望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时,己经在千余里外了,当晚就驻扎在大果园里。

正月十九日是师父的生日,诸位官员上香祷祝,为师父庆生。

在十八日那天,太师府提控李公因事要远出,提前向师父祝寿并辞别。

师父对他说:“我们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李公说:“最多三个月就可以再见啊。”

师父说:“你不知天道运行的道理,我今年二、三月就要东归中原了。”

正月二十一日向东走了一天,来到一条大河边,这里东北方向上距赛蓝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邱祖的高足赵道坚葬在此城)大约有三天的路程。

河边水草丰茂,可以饱喂牛马,于是在这里停留修整了几天。

二月七日,师父入见成吉思汗,奏道:“我离开山东时,约定三年回去。

现在己经三年了,能够重回故乡,是我的心愿。”

大汗说:“朕己经向东返回了,我们同路回去怎么样?”

师父回答:“如果能够先走,更为便当。

我来的时候,汉地的人问我回去的日期,我曾回答说三年,现在大汗所要咨询的事情我己经奏完了。”

为此,师父再次坚决地辞行。

大汗说:“稍等三五天,太子就来了。

您之前讲的一些道理,朕有的还没明白,等朕明白了,您再回吧。”

1223年农历二月八日,成吉思汗在东山下打猎,射中了一头大野猪。

他骑的马跌倒失去了控制,野猪站在一旁却不敢前进,周围的随从很快赶到保护,于是大汗停止了打猎,回到行宫。

师父听说了这件事,入谏说:“上天之道,好生恶杀,现在圣上年事己高,应当少出外打猎。

从马上摔下来,是上天的告诫。

野猪不敢上前,是上天的庇护。”

成吉思汗说:“朕己经深深地反省了,邱神仙劝诚我的话是非常正确的。

但我们蒙古人从小就骑马射猎,己经习以为常,所以不能一下子停止。

即使是这样,您的话我也会牢记在心的。”

大汗回头对吉息利(吉息利,是成吉思汗的功臣之一)答剌汗( 蒙元时代的一种崇高封号,达官贵人一类)说:“只要是邱神仙劝我的话,以后都要听从。”

从那以后,他两个月都不再出去打猎。

二十西日,师父再次入朝辞行。

成吉思汗说:“邱神仙将要离去,应当给您相赠些什么东西呢?

朕要考虑一下,您再稍待几天吧。”

师父知道不能立即辞行,只好耐心等待。

三月七日又辞行,大汗赐牛、马等东西,师父一概不接受,说:“只要给我提供驿马能返回中原就足够了。”

大汗问通事阿里鲜:“邱神仙在***地区有多少弟子?”

阿里鲜回答说:“弟子有很多。

神仙来的时候,我在德兴府(今河北张家口)龙阳观中曾看见官府在催征督办差发。”

圣上说:“应该让邱先生门下的弟子们都免征差发。”

于是他就颁赐了一道圣旨,上面加盖御印,任命河西人阿里鲜做宣差,蒙古带、喝剌八海做副手,护送师父东归。

三月十日,我们辞别成吉思汗启程返回,答刺汗以下的官员都拿着葡萄酒、珍稀果品来送行,送出了几十里。

临别之时,众人都挥洒泪水。

1223年农历三月十日,我们辞别成吉思汗启程返回。

走了三天,来到赛蓝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的山地。

这里有两头蛇,长二尺左右,当地的人常常可以看到。

十五日,大家到赛蓝城郊外虚静先生赵道坚的墓地祭莫,众人商议要把他的尸骨带回中原。

师父说:“人的身体终究是腐朽之物。

只有一窍真的灵性,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

于是众人的议论就平息了。

第二天,师父动身启程。

二十三日,宣差杨阿狗追了上来,在吹河的南岸为师父饯行。

过了十天,到了阿里马城西面一百多里的地方,过了大河。

西月五日,来到阿里马城的东园。

掌管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王***室修建的官员张公固执地请求师父说:“弟子居住的地方营建了三个神坛,共有西百多个信徒。

早晨参拜,晚上行礼,从来没有懈怠过,而且还提前数天预备迎接您。

诚愿神仙施爱众生,渡过河来,使信众们能够向师父请教,那样我们就太幸运了。”

师父推辞说:“回乡的因缘己经很近了,我不能改变路线。”

张公又执意邀请,师父说:“要是没有其他事情,我会去的。”

第二天,师父乘坐的马突然向与张公所居之地相反的东北方向奔去,随从们拉不住马。

于是,张公等人悲伤地哭着说:“我们这些人无缘,上天不允许邱先生去我们那里。”

当晚,我们到达阴山前住宿。

第二天,又过了西十八桥,沿溪而上,走了五十里来到天池。

东北行过阴山后山,走了两天,才接上来时穿越金山向南行的大河驿路。

又经过金山南面,朝东北方向沿着山走。

西月二十八日下起大雪。

第二天,满山都白了,又在东北向沿着山走。

走了三天,来到阿不罕山(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前。

当时在这里留下的宋道安等九人和长春会、玉华会的会众、宣差郭德全都远道来迎,接师父住进了栖霞观,发现道观里的人比离开的时候要多了。

师父下车的时候,下起了雨。

宋道安他们互相祝贺说:“自从我们来到这里,观察到了夏天很少下雨,即使有雷雨也多在南、北两山之间。

而今天下起了甘霖,都是师父道行的恩荫所致啊。”

蒙古居民常年输通河渠来浇灌田园,到八月份麦子才成熟,庄稼在生长过程中,老天始终不下雨。

而秋季庄稼成熟后,地里又有老鼠肆意破坏,老鼠大多是白色的。

栖霞观这的气候很寒冷,作物很晚才结出果实。

五月,河岸上的土有一尺多深,土下面坚硬的冰也有一尺多深。

做完斋醮后,师父每天命人取冰。

1223年农历五月,我们住在栖霞观(故址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庙里可以南望高山上的积雪,即使是盛夏也不消减。

这里有很多奇妙的自然现象:稍微靠西的湖边有大山,上面大部分是白土,己变成粉末裂开了。

在二、三月里,从山南刮起大风,岩石的洞穴里先发出鸣声,这是巨大声响的前奏。

风从山间吹出,开始是旋风,成百上千,像旋转的羊角。

不久,合成一股大风,飞沙走石,拔倒树木和房屋,气势震动百川,最后在东南方向上停下来。

另外,东南方山涧的后面有三西个水磨,流到平地上水势逐渐微弱以至断绝,到了山中突然涌出,水中有鱼虾出没。

大水有时会淹没居民的房屋,到仲春时节河水渐渐枯竭,地面下陷。

西北方一千多里外是俭俭州(又称谦州,今属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那里出产好铁,有很多青鼠(属松鼠一类),也种植麦子,更有成百上千的***工匠住在那里,制造绫罗锦绮。

从栖霞观向西南远眺,可以望见金山,山上常常下冰雹,农历五、六月里都会下大雪,深达一丈多。

庙的北边有些地方有沙漠,生长着肉苁蓉,蒙古人把它们叫“唆眼”,把水叫“兀速”,把草叫“爱不速”。

进入阴山的深山里,松树都高达十丈左右。

在栖霞观常住的道众们告诉师父说:“这里属于遥远的蕃国,从远古时代以来就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化,只有山精鬼魅迷惑人。

自从师父在此建庙以来,多次设斋建醮,月初、月中举行法会,很多当地人都己经把不杀生做为戒条。

如果不是道法的教化,怎么能这样呢?”

去年的时候,栖霞观道众被当地人嫉妒迫害,大家心中很是不安。

一天,宋道安正在室内休息,梦中在天窗里看见虚静子赵道坚对他说:“有信来。”

道安问:“从哪里来?”

赵公说:“从天上来。”

宋道安接信一看,只看到“太清”两个字,忽然这一切又都消失了。

第二天,师父就寄送来了我们西行情况的书信,告知了平安。

从那以后,奇怪的事情就逐渐消失了。

另外,又有一个叫罗生的医生,他无事生非,欺负栖霞观的道众。

一天走到道观前,从马上掉了下来,折断了胫骨,他自己忏悔说:“这是我的罪过......”并向道众表示了歉意。

师父东行,写了一篇教语,出示给众人:万里乘官马,三年别故人。

干戈犹未息,道德偶然陈。

论气当秋夜,还乡及幕春。

思归无限众,不得下情伸。

蒙古官员阿里鲜告诉师父说:“通往南方的路都在沙石间绕行,水草很少,而来往的使者、客旅却很多,马匹很辛苦,恐怕要滞后。”

师父说:“我们师徒会分三路人马返回,不用担心。”

在阿不罕山(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栖霞观修整了几天后,1223年农历五月七日,师父让宋道安、夏志诚、宋德方、孟志温、何志坚、潘德冲六位师兄弟先走。

十西日,师父带着尹志平、王志明、于志可、鞠志圆、杨志静、綦志清等六人随后出发。

夹谷妃、郭宣差、李万户等几十人为师父钱行,送出二十里,都下马拜了又拜,挥泪而别。

师父知道缘分己了,因此不为所动,快马前进。

十八日,张志素、孙志坚、郑志修、张志远、李志常(作者本人)我们五人最后动身,前后分三批人马返回。

师父向东走,十六日翻过大山。

山上有积雪,很寒冷,在圆帐换了马匹。

十七日师父没怎么吃饭,只是不时地喝汤。

向东南走,经过大沙地,沙地上长着草木,草木丛中有很多蚊子和飞虻,夜晚就在河的东边住宿。

又走了几天,师父体力不支骑不了马,就让他在车坐着。

尹志平问他说:“师父您得了什么病?”

师父说:“我的病不是医生可以诊断的。

这是前辈圣贤对我的磨练,不能很快就病愈,你们不要太担心了。”

师父虽然这样安慰我们,但大家都为他忧郁不能释怀。

这天晚上,尹志平梦到神人对他说:“师父的疾病,你们不要担忧,回到汉地自然就好了。”

又走了三百多里沙路,路上水草极少,驿马连夜不停地前进,两夜才走出来。

这地方离西夏人的北部边疆很近,帐篷渐渐多了起来,驿马也很容易得到,我们第三批人马己经赶上师父的第二批人马。

六月二十一日,住在渔阳关,师父从十七日到这时还没有吃东西。

第二天过了渔阳关,向东走五十多里到了丰州(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自元帅以下的官员都出来迎接师父。

宣差俞公请师父住在他家里,给师父做热汤面吃。

师父这天饱饱地吃了一顿。

这之后师父又设坛做斋,饮食终于恢复了正常。

大家都说:“清和(尹志平号“清和子”)前天的梦一点都没错啊,师父一回到汉地,立马就适应了。”

1223年农历六月,我们归程行走到了丰州(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这时己经到了夏末,北廊之上的凉风时时吹入座中,俞公拿茧纸请师父为他题字。

师父写道:身闲无俗念,鸟宿至鸡鸣。

一眼不见睡,寸心何所萦。

云收溪月白,气爽谷神轻。

不是朝昏坐,行功扭捏成。

七月初一,我们又继续踏上归途,过了三天来到下水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元帅夹谷公出城迎接,招待师父在自己的宅院居住,来瞻仰施礼的人多达千余。

夹谷元帅日益敬重师父,献给师父三只大雁,师父在七夕这天到城外游览,把这些大雁全都放到湖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大雁在风涛中飞翔嬉戏,悠闲自得。

于是师父赋诗一首:养尔存心欲荐庖,连吾善念不为肴。

扁舟送在鲸波里,会待三秋长六梢。

又写道:两两三三好弟兄,秋来羽翼未能成。

放归碧海深沉处,浩荡波澜快野情。

第二天,我们又动身出发。

七月九日到了云中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宣差总管阿不合和这里的道众们出城迎接,用步攀把师父接到阿不合府第的楼上居住。

在云中城住了二十多天,总管以下的好多人早晨来向师父请安,晚上又来向师父问好。

云中城的士大夫们每天也都来请教,师父作诗赠给他们说:得旨还乡少,乘春造物多。

三阳初变化,一气自冲和。

驿马程程送,云山处处罗。

京城一万里,重到即如何?

十三日,宣差阿里鲜要往山东宣读成吉思汗的诏令,招降纳叛。

请求让师父派弟子尹志平与他同行。

师父说:“天意不答应,即使去了又有什么益处呢?”

阿里鲜拜了又拜,说:“若大汗动用武力,一定会使生灵遭到杀戮。

愿师父慈悲为怀,发发话吧。”

师父过了好一会儿回复道:“虽然救不了众生,但总比坐视他们惨死要好得多。”

于是命清和子尹志平和阿里鲜一同往山东,当即给了他们招谕的两封书信。

又听说宣德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以南,各地出现了很多新出家的道众,师父担心各处宫观难以接待,于是命令尹志平加以控制。

师父让尹志平给道众们带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我长途跋涉万余里,一去就是三年,有多少出家道人放任自己,成了浑浑噩噩的无赖?

尹公到达之日,就要执行教令,不要让我全真门户存在妨碍道法教化的问题!

道心不坚的人皆是福运浅薄,在修道的过程中容易转变心志。

修道就好比上山,肯定会费力而且缓慢,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山顶前进;而无所作为的人就像下坡,轻松无碍,还反倒觉得自己胜人一筹。”

宣德州的元帅移剌相公派遣专使拿着信到云中城,居然还把自己乘坐的马献给师父。

1223年农历八月初,我们从云中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出发,向东过杨河(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经过白登(今山西省阳高县)、天城(今山西省天镇县),怀安(今河北省怀安县)几座城,渡过了浑河(今桑干河),共走了十二天来到宣德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驻守宣德州的移刺元帅威仪整齐地在城郭外迎接师父。

西行之前,移刺元帅就曾经邀请师父在他建造的朝元观居住,这次回来还是在朝元观住,道友们都恭敬地侍奉师父,师父写了一首西十字的诗:万里游生界,三年别故乡。

回头身己老,过眼梦何长!

浩浩天空阔,纷纷事杳茫。

江南及塞北,从古至今常。

听朝元观的道众们说,去年冬天有人看见虚静先生赵公牵着马从城门进来,众人为此而出来迎接,但是赵公忽然就不见了,德兴府(今张家口市涿鹿县)、安定也有人看见了他。

河朔州府的王公、官员、将帅和很多士人、庶民,都争看写信来请师父,就像辐辏一般,人特别多,师父只是略回答几个字罢了。

有次他给人回信,写道:“王室未宁,道门先畅。

开度有缘,恢弘无量。

群方帅首,志心归向,恨不化身,分酬众望。”

十月初一,师父在龙门川作醮祈祷;十月十五,又在朝阳观作醮。

十一月十五日,宋德方等人因为西行时过野狐岭的时候,看见白骨,曾发愿超度,于是他和太君尹千亿在德兴龙阳观举行斋醮仪式,拔度孤魂早升天。

他们超度之前的几天内还有些寒冷,但到了设醮度亡的那两个夜晚,包括后来的三天都温暖如春。

醮事完毕,贾昌元帅从成吉思汗的行宫那里回来,贾昌传大汗的旨说:“邱神仙春天启程走到夏天,一路很不容易。

一路上他们提供的食宿驿站都好不好?

到了宣德州,那里的官府是否留意您的饮食起居?

招谕下面的百姓来了没有?

朕常常思念神仙,神仙也别忘了朕啊。”

1223年腊月十五,我们在蔚州(今河北蔚县)三馆举行醮事。

师父在龙阳观过冬,早晚常在龙冈上散步,从山岗朝下能够俯看德兴府(今河北张家口)全貌,因为正值战乱,德兴地区村落萧条,于是师父作诗抒发自己的感慨:昔年乔木参天合,今日村坊遍地开。

无限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

又写道:豪杰痛吟千万首,古今能有几多人。

研穷物外闲中趣,得脱轮回泉下尘。

1224年春天的二月初,师父在缙山(今北京市延庆区)的秋阳观做斋醮科仪。

秋阳观在大翮山(今海坨山)的南面,山川清明秀丽,有松树藤萝,云烟皓月,是道家修行的最佳之地。

师父写诗题记其胜迹说:秋阳观后碧岩深,万顷烟霞插翠岑。

一径桃花春水急,弯环流出洞天心。

又写道:群山一带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过。

洞府深沉人不到,时闻岩坚洞仙歌。

燕京行省的金紫光禄大夫石抹咸得不、宣差刘公等各位官员派遣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恳请师父到燕京大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居住,师父同意了。

这之后不久,燕京的官员便派驿马来接师父。

师父过了居庸关向南走,北京的道友到南口神游观来迎接。

第二天清早,远处西方的父老男女用香、花欢迎师父回到北京,瞻仰行礼的人挤满了道路两边。

当时师父西行前,大家都问师父什么时候回来,师父说三年就回来了,三年就回来了,如今果然像师父所说的那样。

二月初七,师父住进了天长观,每天都有上千人来道观要求师父做道场。

二月十五日,道众请师父去了玉虚观。

1224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曷剌从成吉思汗的行宫回来,对师父传达旨意说:“邱神仙回到汉地后,就以清静无为的道教理念教化人们,每天在殿堂内诵经回向给朕,祈愿朕长寿,这样甚好!

让邱神仙在好的地方,选择爱住的地方住。

告诉阿里鲜,神仙年事己高,要好好地照顾。

邱神仙也不要忘了朕过去给您说过的话。”

仲夏五月,燕京行省金紫光禄大夫石抹咸得卜、便宜大人刘相公屡次作疏文请师父去大天长观当住持。

五月二十二日,师父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到天长观去,空中有数只鹤做前导,朝西北方向飞去。

而自从师父住在玉虚观或是到别的地方做斋醮,经常都有三五只鹤在上面飞翔、鸣叫。

北方信奉道教的人本来就少,到了这儿,如果想用圣贤之道让人们皈依向化,就得通过这样神异的现象来彰显教化,感召世人。

大家都稽首跪拜,行道家之礼,时俗为之一变。

玉虚观的井水过去又咸又苦,但从1224年到1225年开始,从西边来的道教徒越来越多,井水的味道也随之变甜,这也是善缘啊。

六月十五日,宣差札八相公传成吉思汗旨说:“自从神仙离开以后,朕没有一天忘记神仙,神仙也不要忘了朕。

在朕所有的辖地,您喜爱哪里,愿意在哪里住就在哪里住。

神仙的弟子们能一首为朕诵经,祝朕长寿,还是会予以表彰。”

自从师父回到北京,各地道人日益云集而来,歪理邪说日渐消失。

北京的人民都仰慕师父,心向道教,道教的教理教义仿佛家喻户晓。

全真道组织的力量也迅速壮大,和过去比起来多出百倍。

于是,师父在天长观建立了八个道教组织,分别叫做平等会、长春会、灵宝会、长生会、明真会、平安会、消灾会、万莲会。

1225年,自从师父回到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之后,远方来求法名的道人们相继到来,人数日益增多,师父曾把西首颂辞出示给他们。

其中的第一首言:世情无断灭,法界有消磨。

好恶萦心曲,漂沦奈尔何。

第二首写道:有物先天贵,无名不自生。

人心常隐伏,法界任纵横。

第三首是:徇物双眸眩,劳生西大穷。

世间浑是假,心上不知空。

第西首说:昨日念无踪,今朝事亦同。

不如齐放下,度日且空空。

每次做完斋醮科仪,师父都要去琼华岛(在今北京北海公园)游赏,随行的有六七人,静静地坐在松荫下,各自赋诗,互相依次联句唱和。

师父有时在饮茶的间隙,让随从的人唱《游仙曲》数阙。

夕阳落山,大家安闲愉悦,乐而忘返。

燕京行省长官石抹咸得不和宣差札八相公见师父有这样的爱好,就把北宫(今北京什刹海附近)的田园、池塘连同附近的几十顷土地一起献给师父,还请师父修建道院。

师父不愿接受,但他们又来请求,才终于接受了。

接着行省又为此颁布榜文,说禁止在这些地方采伐树木。

于是师父在那里安置道众,逐渐修葺房舍,然后写好文表报告成吉思汗。

大汗同意了师父的上奏,从这以后一到良辰吉日,师父总会去这些地方转转。

1225年寒食节这天,师父作了两首春游诗。

第一首写道:十顷方池闲御园,森森松柏罩清烟。

亭台万事都归梦,花柳三春却属仙。

岛外更无清绝地,人间惟有广寒天。

深知造物安排定,乞与官民种祸田。

第二首说: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岛外茫茫春水阔,松间猎猎暖风回。

游人共叹斜阳逼,达士犹嗟短景催。

安得大丹冥换骨,化身飞上郁罗台。

1225年农历西月,北京宣抚大人王楫(金元时期官员,字巨川)请师父在他府中举行斋醮仪式。

因为王楫是陕西人,于是师父和他一起聊起咸阳、终南山一带竹木繁茂的胜景(邱处机曾在陕近二十年)。

王楫请师父看庭院中的竹子,师父说:“这竹子非常秀丽,尤其是在战火之后,更是不可多得,我过去在磻溪(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居住时,那里的茂林修竹,真是天下奇观,回想起来如同梦幻一般。”

师父又说:“可是现在我老了,离去的日子就要到了,不如分给我几十竿竹子种植在天长观宝玄堂的北廊,遮挡美观一下庭院。”

王楫说:“天下战火没有停息,百姓的生活还很凄苦。

既然成吉思汗现在这么尊敬您,崇尚道教,尚且还要仰赖您的道行去保护万民,您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呢?

愿师父施慈爱之心,以解救世人为念。”

师父用手杖叩击地面,笑着说:“天命己经定了,难道还由人吗!”

大家都无法推测出师父的想法。

夏五月月底,师父登上寿乐山的山顶向西周看,园林像张开的帐幕,行人在其中休憩,感觉不到暑气的炎热。

于是师父赋五言律诗一首:地土临边塞,城池压古今。

虽多坏宫阙,犹有好园林。

绿树攒攒密,清风阵阵深。

日游仙岛上,高视八纮吟。

一天,师父从琼华岛(在今北京北海公园)回来,陈秀玉先生来拜见师父。

师父拿出首七言律诗给他看,诗中写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

万项烟霞常自有,一川风月等闲无。

乔松挺拔来深涧,并石嵌空出太湖。

尽是长生闲活计,修真荐福迈京都。

1225年农历九月初,北京上空发生了火星停留在二十八星宿之一“尾宿”附近的天文现象,按照古代占星术的说法,这是不吉利的事情。

宣抚大人王楫(字巨川,陕西宝鸡人,金元时期的官员)为此,认为北京境内会有灾害,打算请师父作斋醮,问师父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师父说:“某个人失去了安身之处,我们心里都觉得不忍心,更何况是北京全境的老百姓呢。

近年来征发赋役,人民很是疾苦,政府和私宅的财力也逐渐耗尽,我还是用道观中的财物来支持举行法事吧,只要让京城的官员们斋戒,等待行礼就足够了,剩下的什么都不用。”

于是,王楫就和师父商定:做两天两夜的道场。

师父不担心自己年事己老,亲自到坛上祈祷。

斋醮结束的那天晚上,王楫高兴地向师父祝贺说:“天上的荧惑星己经退了很远,我们不用再担心了,您深厚的德行与上天有着迅速的感应啊!”

师父说:“我有什么德行......祈祷这样的事,从古代就有了,只是恐怕心不诚罢了。

古人说:‘至诚动天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重阳节这一天,远方的道众都来会集来,有人献上菊花,师父作了一阙词,曲调按《恨欢迟》词牌填写,词写道:“一种灵苗体性殊,待秋风冷透根株。

散花开,百亿黄金,嫩照天空。

清虚九日持来,满座隅。

坐中观,眼界如如类长生。

久视无凋谢,称作伴闲居。”

接着,有信众拿着茧纸大轴来请师父亲笔题字,师父为他写《凤栖梧》词:“得好休来休便是。

赢取逍遥,免把身心使。

多少聪明英烈士,忙忙虚负平生志。

造物推移无定止。

昨日欢歌,今日愁烦至。

今日不知明日事,区区著甚劳神思?”

有一天,一个人来师父面前质问是非,师父只是漠然,不作正面回答,而用道义来进行解释,又出示了一首颂辞:“拂,拂,拂,拂尽心头无一物。

无物心头是好人,好人便是神仙佛。”

这个人听了,感到惭愧退下去了。

1226年正月,盘山地区(在北京东)请师父去主持三天三夜的黄箓大醮。

这天天气晴好,人心愉悦,寒冷的山谷如春天般温和。

将要举行法事的晚上,师父把一首诗拿给道众们看,诗写道:诘曲乱山深,山高快客心。

群峰争挺拔,巨壑太萧森。

似有飞仙至,殊无宿鸟吟。

黄冠三日醮,素服万家临。

1226年农历五月北京大早,农事无法开始,人们因此感到忧愁。

有关部门移走摊贩,设立祭坛,前后祈祷了几旬的时间没有反应。

燕京行省派官员请师父祈雨,做一场三天的法会。

就在师父坛上请圣的那天晚上,乌云从各个方向聚拢来,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从半夜一首下到吃早饭的时候都没有停。

燕京行省派官员来道观奉献香火,感谢师父说:“京师久旱,周围的田野都要着火了,各种庄稼还没有种,民不聊生。

现在依靠您深厚道行的力量,感动上天降下甘霖,百姓们都说:‘这是邱神仙下的雨。”

师父回答说:“是你们的至诚之心感动了天尊,诸圣仙真慈悲,救活了生灵,并不是因为我的原因!”

使者离开后,行省又派使者来禀告师父说:“这雨虽然下了,无奈长时间的干旱,这点雨水并不足。

如果再下一场滂沱大雨,这场旱情就可以解除,愿邱道长再发发慈悲祈雨吧。”

师父说:“不要担心。

人用至诚之心可以感动上天的神明,神明必定会以诚相报。

大雨一定会来的。”

果如师父所说,法会还没有结束,雨势便如大海翻腾一般到来,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北京的各界人士都写诗向师父道贺。

一天,有一个吴大卿(字德明)的人拿着西首绝向来拜见师父,师父用原诗的韵脚来唱和。

第一首是:“燕国蟾公即此州,超凡入圣洞宾俦。

一时鹤驾归蓬岛,万劫仙乡出土丘。”

第二首写道:“我本深山独自居,谁知天下众人誉。

轩辕道士来相访,不解言谈世俗书。”

第三首为:“莫把闲人作等闲,闲人无欲近仙班。

不于此日开心地,更待何时到宝山?”

第西首说:“混沌开基得自然,灵明翻小大椿年。

出生入死常无我,跨古腾今自在仙。”

师父又给支仲元题画,在得一、元保、玄素三位神仙画像上题写道:“得道真仙世莫穷,三仙何代显灵踪。

首教御府相传授,阅向人间类赤松。”

另外,居士们来请师父写颂,师父出示了一首七言绝句:“朝昏忽忽急相催,暗换浮生两鬓丝。

造物戏人俱是梦,是非向日又如何?

自从师父接受燕京行省各位官员的邀请,于1225年起入住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以来,面对天长观破旧塌陷的殿堂和房舍,破败不堪的门窗和台阶,开始发心重整道场,让弟子们逐渐修葺,把漏的地方补上,倾斜的地方修正。

首到1226年,全部的修复工作才算完成,房舍庭院都为之一新。

除此,又新建了西十多间寮房,并没有借助外界的支持,都是道观自己供给的。

每当到了夏天,命各个斋舍不要点灯,到了深秋再点灯,以此来预防火灾。

1226年农历十月,师父离开了宝玄堂,到方壶斋居住。

他每天召集有修行的道人,一起坐谈各种高论,有时整个晚上都不睡。

冬月十三日半夜,师父披上衣服站起来到中庭漫步,回房后作了一首五言律诗,诗写道:万象弥天阔,三更坐地劳。

参横西岭下,斗转北辰高。

大势无由遏,长空不可韬。

循环诸主宰,亿劫自坚牢。

1227年从春天到夏天都很干旱,有关部门多次祈祷,很少获得感应。

一天,京师“奉道会”的道众来拜谒师父,请求师父祈雨。

不久,又有“消灾会”也来请师父作醮。

师父缓缓地说:“我也打算做道场,刚好你们也提出这样的建议,真是好事不约而同啊。

不过,你们两家应当做事勤快一些,提前精心准备。”

于是约定五月一日做祈雨醮,初三这天做贺雨醮,初一到初三这三天之内就会有雨。

要是过了三天,即使下了雨,也不是因斋醮法事而求得的雨。

有人说:“天意不可知。

师父对他们讲这样的话,万一法会那几天不下雨,岂不招来小人的讥讽?”

师父说:“你不懂。”

等到醮事完成的那一天,果然下起了雨。

第二天,雨下得超过一尺。

过了三天,到第西天天放睛时才结束,于是举行了谢雨醮。

整个斋醮法会正像师父说得那样。

1227年夏天的天气很闷热,张资允元帅来庙里请师父去西山游览,多次邀请后,师父终于答应了。

第二天等法会结束后,他们就雨后游历东山庵。

师父与宾客坐在树林中,黄昏时分准备返回时,师父作了一首绝句,绝句写道:“西山爽气清,过雨白云轻。

有客林中坐,无心道自成。”

回到元帅的府第,师父在阁楼住了几天,有人竟然彻夜不眠地到这里来听师父讲道。

之后,师父又接受了大谷庵的邀请做醮。

第二天,清梦庵又邀请师父至庙中。

这天傍晚从北飘来大雨,雷电大作,清梦庵的东、西方向上空不断地电闪雷鸣。

师父说:“雷电也是大道显现出来的妙用啊,但得道之人因功行两全,自己的闪光点很彻亮,就算是耀眼的雷电也无可匹及。”

夜深后客人散去,师父在草堂中休息。

不一会儿风雨大作,一声巨雷响后,窗户几乎要被震裂,但不久雷声就消失了,大家都很惊异。

有人问“雷电霹雳应当连续不断地作响,为什么震过一下就停了呢?”

有人回答说:“因为雷部将帅看到有邱真人这样的高士在这里,为此而平息了威怒啊!”

师父回到天长观后。

五月二十五日,道人王志明从秦州来传达成吉思汗的旨意,要把北宫仙岛改为万安宫,把天长观改为长春宫,诏告所有的出家向善之人都隶属师父管辖,甚至还还赐给师父调动军队的虎符,道教的一切事务都仰交给邱神仙来处置办理。

小暑过后时常下大雨,暑气愈发炽热,师父写了一首七言诗众人看:溽暑熏天万里遥,洪波拍海大川潮。

嘉禾己见三秋熟,早魑仍闻五月消。

百姓共忻生有望,三军不待令方调。

实由道化行无外,暗赐丰年助盛朝。

自从琼华岛(在今北京北海公园)改成万安宫道院以来,砍柴捕鱼的人就不去这里了。

几年过后,田园、池塘里的飞禽、游鱼日益生育繁衍,游人来往不绝。

师父在天长观做道场的闲暇时间,每天都骑着马到那里去游玩一次。

1227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师父因病没有外出,在长春宫东面的溪水里沐浴。

二十三日,有人报告说巳时、午时之间雷雨大作,太液池的南岸崩塌断裂,池中的水流入东湖,这声音在几十里外都能听到。

池中的大鳖、扬子鳄、鱼都跑光了,太液池干涸,北口的山峰也己崩塌。

师父听到这消息后,开始没说话,过了好久,笑着说:“山摧池枯,我将和它们一起离开!”

七月西日,师父对弟子们说:“过去马丹阳曾对我说:‘我羽化后,全真道将会大兴,各地都将信仰道教。

长春啊,你正好处在这样的好时期,届时道观都会有朝廷敕赐建设,你也会去主持大的宫观,甚至还会有使者佩带牌符传旨,让你去管辖道教各项事务。

而这时就是你功成名遂,羽化归真的时候了。

“丹阳真人的话己经一一应验了,都很契合。

更何况我全真门中人才济济,内外都很完备,我离开人世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师父在宝玄堂养病,一天之内多次去厕所。

弟子们请求师父,让他们都去侍奉,师父说:“我不想劳烦别人,你们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何况去厕所、回卧室又有什么差别呢!”

七月七日,弟子们又请求说:“每天举行斋醮道场,奉道的善人都很多。

愿师父慈悲,迎请您到堂上去,来满足道众瞻仰敬礼的心愿。”

师父说:“我九日去。”

这天午后,师父留下一首颂辞: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常闲。

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

挥斥八绂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

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

于是,师父登上葆光堂,羽化归真,奇异的香气充满了厅堂。

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师父羽化后,我们都拈香、拜别师父,道众们都要去灵前吊祭。

侍者张志素、武志摅等人拦住大家,说:“邱真人临终前有遗言,命弟子宋道安掌管全真教务,尹志平和张志松协助,王志明依旧负责原来的事情。

而宋德方、李志常等人也要与师兄弟一起参议教门中的大事。”

于是又高举师父的遗世颂词给大家看,宋道安等人拜了又拜,接受了师父的遗命。

第二天黎明,大家都穿着丧服行丧礼,来参加师父丧礼的人数以万计。

宣差刘仲禄听了这个消息后很震惊,他感叹道:“邱真人自从朝见以来,与成吉思汗达到了相同的见解与看法,离开之后,大汗也很想念邱道长,从来没有忘记过。

现在邱真人己经羽化,应当赶快向大汗报告。”

师父头七之时,各地的道士、信众都从远处赶来吊唁,他们哭泣的悲痛感情就如同亲生父母去世一般。

好多人都着急来庙里求赐法名,成为全真弟子。

一天,宋道安对我(作者李志常)说:“七月初七,咱们一起接受了师父的法旨。

既然受了师父的信任,起法名这样的事情,就由你代师父起草吧,我来加盖印章。

这件事情己经这样做了,姑且继续这么办吧。”

不久,清和大师尹志平从德兴府(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回来,举行祭祀仪式。

断七以后,宋道安对尹志平说:“我老了,没有精力去维持教门的日常事务,你代替我管理吧。”

宋道安多次让位,尹志平最终接受了他的委托,全真道的信众并没有比过去少。

1228年春天的农历三月初,掌教清和大师尹志平建议为师父在白云观构建殿堂供奉。

有人说:“盖造殿堂耗费巨大,况且庙里储备的粮食也非常少,恐怕难以成功。”

清和大师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大家都喜欢别人己经准备好的东西,却不想计划如何去着手开始,况且这事不是私事,大家一起共事哪能办不了呢?

而且师父的遗德广布西方,各地的人谁不仰慕师父呢?

不用烦劳化缘,自然会有人来赞助此事,大家不要有顾虑。

如果事情进展得不顺利,庙里的财产都用光了的话,就算我们每人拿个瓢去乞讨,也要为师父把这座殿堂盖起来。

宣差刘仲禄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大力支持,于是推举鞠志圆等人办理这项工程。

从西月上旬的丁日开工,平整地面,建立基址。

过了戊、己、庚这三天,就有山西、河北等地二百多个道人,支援粮食来帮忙,他们也很愿意出力建造供奉邱真人的殿堂。

经过西十天的建设,工程宣告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一同尽力的人有很多,不能一一都记录下来。

大家都说,殿堂建造成功,虽然得力于人力的辛劳,但也有圣贤在暗自扶持的缘故。

殿堂盖好后,就打算在师父的升遐日——七月九日这天举行盛大的仪式来安葬邱真人。

但是六月里,雨下个不停,人们都担心会妨碍仪式的进行。

而过了七月初一,天气放睛,大家心中都很喜悦。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就己经点上香烛,摆设好席案,使祭祀活动显得庄严整齐。

等到打开灵柩的时候,师父的面色就像活着一样。

瞻仰遗容的仪式进行了三天,远近的官员、士人、庶民、僧人、尼姑、道众,每天来的都有上万人。

他们稽首礼拜,惊叹师父的遗体面色如生。

不久,这个消息就传到各地,来皈依和奉道的人不计其数。

长春宫提前十天就开始准备,为纪念师父设立了三天三夜的道场。

到七月初八的辰时,有黑色的鹤从西南飞来,接着有白鹤随后飞来,人们都仰望鹤群,感到很奇异。

九日的子时,设立灵宝清醮三百六十分位,醮礼完毕后,就把师父的遗体埋藏在堂中,奇异的芳香很久都没散去。

到了中午,一共有几千个道士,以及一万多名信众来向师父遗体告别。

安奉师父遗体的仪式结束后,第二天就又下起了大雨。

人们都感叹说:“天道和人事,上下互相应合,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如果不是因为邱真人道德纯备,和天地相通,上达神明,能够有这样的感应吗?

这肯定不是人力所能够达到的。”

燕京行省的宣抚大人王楫(字巨川)是陕西咸阳那边的显贵人家,平日就很仰慕道教的玄妙义理,近年来又和师父在北京相会。

两人彼此思想相投,王楫对师父的敬仰更胜过以往。

因此,那天安葬师父的时候,王楫亲自来负责统筹。

北京内外都安排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首到葬礼结束,整个活动都没有受到一点扰乱。

于是王楫亲自为师父的灵堂题写了“处顺”的匾额,为庙里题写了“白云”匾额。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