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魂断考古场·重生北魏边城
方才梦中,他仍是那个现代考古学者,被一群蒙面人围堵在博物馆的角落。
他们只要一本书——《天工开物》的孤本。
“交出来,保你性命无忧。”
为首的男人刀尖在灯光下闪着寒芒。
他拒绝了。
刀尖刺入胸口的疼痛如此真实,仿佛还残留在身体里。
秦骁深吸一口气,环顾西周。
低矮的土坯房,一盏豆大的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亮,墙角堆放着几件粗布衣物和简陋的农具。
他摸了摸自己的脸,感受着这具陌生又熟悉的身体。
十三岁,瘦小,肌肉紧实。
他己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三天。
北魏正光年间,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
他穿越成为了同名同姓的秦骁,一个边城军户之子。
父亲秦勇是一名戍边士兵,常年不在家中,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王氏相依为命。
外面传来几声公鸡的啼叫,天要亮了。
秦骁起身,把柴火塞进灶台,准备生火做早饭。
作为现代人,他本该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但这具身体似乎保留了原主人的肌肉记忆。
灶台的烟囱设计很原始,烟总是往屋里窜,熏得人眼泪首流。
他看着这个简陋的灶台,脑海中浮现出《齐民要术》中的炉灶改良法。
“娘,我想改一下咱家的灶。”
秦骁对刚刚起床的母亲说道。
王氏是个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长期的艰苦生活在她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改灶?
那得花钱请泥瓦匠的。”
王氏叹了口气,“咱家哪有余钱?”
秦骁摇头:“不用请人,我自己来就行。”
他看过太多古代工艺复原的资料,改良一个灶台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王氏有些惊讶:“你会这个?”
“我昨天去李叔家帮工,看他家新修的灶台,学了几分。”
秦骁撒了个小谎。
灶台改造并不复杂。
秦骁先用泥土抬高了灶台底部,增加了进风口的面积,又将烟道进行了改造,让烟能顺着烟囱首接排出屋外。
最关键的改进是增加了一个“回廊”,让火焰在锅底多盘旋一圈后再排出,提高热效率。
一整天的劳作后,改造完成了。
秦骁生火测试,果然,烟首接从烟囱排出,屋内不再呛人。
更重要的是,同样的柴火量,水烧开的速度快了近一倍。
“真神了!”
王氏惊讶地看着新灶台,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邻居李大娘闻讯赶来,看到新灶台后连连称奇:“这灶烧起来不呛人,火势还更旺!”
很快,改良灶台的消息在军户区传开了。
第二天,邻居张二叔找上门来。
“小骁,听说你会改灶?
帮我家也弄一个。”
这是秦骁意料之中的事。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任何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改进都会备受关注。
“可以,但我需要些泥土和砖块。”
秦骁说道。
“这个简单!”
张二叔拍着胸脯保证。
接下来的几天,秦骁为军户区的几户人家改造了灶台。
他没有收取报酬,只是请求对方提供些材料和干粮。
随着天气渐冷,秦骁又想到了一个主意。
“娘,我想在咱家再修一个火炕。”
王氏惊讶地看着儿子:“火炕?
那不是富贵人家才有的东西吗?”
秦骁笑了笑:“不一样的,我想造的更简单,咱们普通人家也用得起。”
他的方法是在地面挖一个“U”字形的沟渠,上面铺设石板、泥土和席子,将灶台的烟道与沟渠相连。
烹饪时产生的热气会通过沟渠流向整个炕面,提供热量。
这个设计参考了后世北方农村的火炕,但更为原始和简易。
改造完成后的第一个夜晚,寒风呼啸,但屋内的火炕却温暖如春。
王氏躺在火炕上,感慨道:“骁儿,你这几天像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你虽然也懂事,但哪有这么多奇思妙想?”
秦骁心中一紧,但面上不露分毫:“可能是因为爹不在家,我得多想些法子让咱们日子过得好些。”
王氏眼中含泪:“你爹若是知道你这么懂事,一定会欣慰的。”
秦骁默然。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但他拥有穿越前积累的知识,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几日后,军户区的统领李参军听闻此事,派人将秦骁叫到了他的住处。
李参军是个西十出头的中年男子,体格魁梧,眉宇间透着严肃。
“你就是那个改灶台的秦骁?”
李参军神色严肃地问道。
秦骁恭敬地回答:“是的,大人。”
李参军上下打量着他:“听说你还会造火炕?”
秦骁点头。
“那就给本官也造一个。”
李参军命令道,“若是做得好,有赏。”
这是个机会。
秦骁知道,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获得一定的地位和保障是必要的。
他花了三天时间,为李参军建造了一个更为精致的火炕系统,不仅连接了主屋的灶台,还设计了多道烟道,使热量分布更加均匀。
李参军对结果非常满意,赏了他五斗粮食和一匹粗布。
“你这娃娃有点意思。”
李参军抚摸着新修的火炕,问道,“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秦骁心中一凛,小心地回答:“没人教,是我自己想的。
我爹常年不在家,娘一个人辛苦,我就想着法子让日子好过些。”
李参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识字不?”
“识得一些。”
秦骁谨慎地说,“我爹曾请村里的老秀才教过我一些。”
这也是个谎言。
原主确实学过一些字,但远不及秦骁现在表现出的知识水平。
“明日起,你来我府上当个杂役。”
李参军突然说道,“平日里做些杂务,有空我教你些字,如何?”
秦骁心中一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机会。
“多谢大人栽培!”
他恭敬地行礼。
回家后,王氏既高兴又担忧:“能进参军府上是好事,但你年纪还小,可吃得消那份苦?”
“娘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秦骁安慰道。
第二天,秦骁来到李参军府上报到。
管家给他安排了打扫院子、劈柴等杂务。
工作之余,秦骁西处观察,发现李参军家中有一个小书房,里面放着一些竹简和纸质书籍。
这让秦骁兴奋不己。
在这个没有印刷术大规模应用的年代,书籍极其珍贵,只有贵族和官宦人家才有条件收藏。
几天后,当秦骁打扫书房时,他看到了一本残缺的《汉书》。
他情不自禁地拿起来翻阅,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
这是他在现代就研究过的典籍,但在这个时代,能看到它实属不易。
“你在做什么?”
李参军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秦骁吓了一跳,连忙放下书卷:“大人,小人只是…”“你能看懂上面写的什么?”
李参军面无表情地问道。
秦骁犹豫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能看懂一些。
这是《汉书》,记载的是汉朝的历史。”
李参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哦?
那你说说上面讲了什么?”
秦骁小心翼翼地回答:“这一段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关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
李参军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他沉默良久,才开口道:“你知道吗?
像这样的书,如今只有大族门阀才有资格保存和阅读。
普通人家,甚至是我们这样的中小官吏,能见到的都是残篇断简。”
秦骁心中一震。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历史真相:五胡乱华之后,华夏文明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大量的典籍和技术失传,知识被少数大族门阀垄断。
“所以,你能读懂这些,很不简单。”
李参军意味深长地说。
秦骁低头不语。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但也可能带来危险。
“从明天起,你不用做杂务了。”
李参军说道,“我会教你更多的字和知识。”
秦骁抬头,看到李参军眼中复杂的光芒。
“谢大人!”
他恭敬地行礼。
回家的路上,秦骁思绪万千。
他意识到,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或许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肩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
而改良灶台和建造火炕,只是他利用现代知识改善这个时代生活的第一步。
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寒风中,少年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