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四方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西方?”

林浅对这本《东坡先生集》的落款处表示疑惑。

“笔名罢了。”

摇椅上的青年将手上的诗词集递了过去,并起身在古朴的柜台后面翻找借书卡。

林浅接过诗词集,仔细端详着落款处的“西方”二字。

青年在柜台后忙碌片刻,终于找到了一张泛黄的借书卡,上面记录着《东坡先生集》的借阅信息。

他轻轻吹去卡上的灰尘,递给了林浅,说道:“这书得有西五十年了,而且还是翻新过的,书里还有菜谱呢,和外面的诗词集可不一样。”

“笔名?

"林浅微微蹙眉,“可我从没听说过苏轼用过西方这个别号。”

青年抬起头,露出一抹若有似无的微笑。

他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像是沉淀了太多故事的古井,平静却深不见底。

"不是苏轼的笔名,"他绕过柜台走到林浅身边,身上带着淡淡的檀香和旧书纸页的气息,"是他身边某个人的。

"他的手指修长干净,轻轻翻开诗集扉页,指向一处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看这里。

"林浅凑近了些,发丝垂落在书页上。

那确实是一行极小的字迹——"西方集—建中靖国元年"。

“……苏轼去世的那一年!

可这本书不是才50年不到啊。”

林浅本就是历史系的学生,思考后惊讶地抬头。

“这本是后来人抄录的。”

青年听到林浅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恢复了那种慵懒的平静。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像是在抚摸一段尘封的记忆。

"时间会骗人"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就像这书里的墨迹,看似新鲜,却可能藏着千年的心事。

"林浅注意到他手腕上戴着一串古朴的木质佛珠,其中一颗刻着细小的"西方"二字。

她正想细看,青年己经不动声色地拉下了袖口。

"这本书的来历很有趣,"他转移话题,翻开中间一页,"你看这个批注的笔迹。

"林浅凑近观察,发现页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小楷批注,字迹清瘦劲挺,与苏轼的书法风格惊人地相似,但细看又有微妙不同。

"这是...?

""元祐西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常与一位自称西方居士的友人切磋诗文。

"青年的声音带着某种奇异的韵律,仿佛在讲述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位居士有个怪癖——总爱在苏轼的诗稿旁批注烹饪心得。

"林浅忍不住笑了:"所以书里的菜谱是真的?

"青年点头,翻到一页写着《老饕赋》的地方:"比如这里,原本是苏轼描写美食的文章,批注却详细记录了东坡肉火候的改良方法——用橘皮代替陈皮,文火慢炖六个时辰。

"林浅突然发现批注末尾有个极小的花押,由"西"和"方"两个字巧妙组成。

她抬头想问,却见青年正凝视着窗外,侧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寂寥。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他突然轻声说,"苏轼临终前三天,这位西方居士曾去探望。

据说带了一坛用新法酿制的梅子酒..."林浅心跳突然加快:"这...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

你怎么会知道?

"青年转回头,嘴角挂着神秘的微笑。

他轻轻合上诗集“要借走它吗?”

林浅皱了皱眉头,首觉告诉她眼前这个青年很不对劲。

林浅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边缘,纸张触感比想象中更加柔软,像是经常被人翻阅的样子。

她抬头看向青年:"这本书的来历能告诉我吗?

"青年从柜台抽屉里取出一块绒布,动作轻柔地擦拭着书封。

"这是我祖父的收藏,"他的声音平静,"具体来历他也不愿多说。

"窗外一阵风吹过,门口的老式铜铃轻轻晃动。

林浅注意到铃铛底部刻着一个模糊的标记,和书上"西方"的笔迹很像。

"你看这里,"青年翻开《老饕赋》最后一页,"这部分内容缺失了。

"页面上确实有一块明显的撕痕,边缘己经泛黄。

林浅的指尖不小心被纸页划破,一滴血珠落在残缺处。

让她惊讶的是,血迹很快渗入纸张,但并没有其他异常发生。

"小心些。

"青年递来一张纸巾,"老书纸张都很脆弱。

""建中靖国元年。

"青年突然说,"苏轼去世那年,这本笔记开始流传。

我祖父说,这可能是某位身边人的私人记录。

"林浅皱眉:"但这字迹看起来...""像苏轼本人的?

"青年接过话,"确实很像,但细看笔画习惯不同。

可能是刻意模仿。”

"时候不早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他将诗集装进纸袋递给林浅,"借阅期一周,一周后记得还回来。

""别弄湿了,这书修复起来很麻烦。

"他的手指在书封上停留了片刻,像是在告别一位老友。

回到租住的公寓,林浅在台灯下细细研读这本奇特的古籍。

书页间夹杂着不少烹饪笔记,字迹清瘦有力,与苏轼的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却又多了几分洒脱。

翻阅间,林浅看见了在店里时留下的血迹己经渗入纸张,只留下淡淡的红痕。

"奇怪..."林浅喃喃自语,继续沉浸在古籍的世界中。

窗外渐渐下起了雨,雨滴敲打着玻璃,节奏渐渐与林浅的心跳同步。

她的眼皮越来越沉,恍惚间似乎闻到一股梅子酒的香气。

书页上的字迹开始模糊,墨色在灯光下泛出奇异的光泽。

"不能睡..."林浅强打精神,却还是伏在书桌上沉入了梦乡。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