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明发展最终形式的猜想

云与泥, 无名汉14 2024-12-23 17:47:37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五栋教学楼离食堂不远,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何建华快速走向教学楼。

五栋教学楼大多数的教室都堆放着杂物,墙角的课桌椅上积满了灰尘,偶尔有几本书籍散落在地,显得十分冷清。

教室的窗户上贴着的纸张己经泛黄,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喧嚣。

何建华上了二楼,走廊里的灯光略显昏暗,只有几扇窗户透出微弱的光线。

他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脆。

就在这时,走廊另一头传来了一个人的脚步声,何建华抬头一看,发现那个男人正好是从203教室走出来的。

那人穿一身黑色的衣服,衣料紧贴在他健壮的身躯上,勾勒出他结实的肌肉轮廓。

何建华注意到,他的身高足足有一米九,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与他擦肩而过时,何建华不由自主地仰头看了看他。

这一瞬间,何建华感到了一阵压迫感,仿佛空气都变得稠厚起来。

这种压迫感不仅来自于那个男人的身高,还因为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锐利的眼神就像一头身经百战的猛兽,这让何建华加快了脚步。

走到教室门口,何建华敲了敲敞开的门,声音在寂静的走廊中显得格外清脆。

正在讲台边翻阅书籍的宋业听到声音,转过头来,面带微笑,目光温和而亲切:“进来吧,随便坐。”

何建华走进教室,里面总共只有三个人,宋业和那两个孩子。

“这就是少年班吗,似乎太冷清了点。”

何建华心里嘀咕道。

那俩孩子安安静静的坐着,对何建华并没有感到好奇,只是淡淡的瞅了一眼。

在这两孩子身上好像并看不到普通孩子身上那种对任何新奇事物都好奇的孩子气,相反给人一种十分冰冷毫无感情的感觉。

何建华找了个离两个孩子不远不近的地方坐下,然后只听宋业合上书的声音,缓缓说道:“人都到了,我们开始吧。”

他拿起粉笔,转身在身后的黑板上边写边说道:“今天要讲的课题是,文明发展最终形式的猜想。”

何建华很吃惊,关于这样的课题,他并没有接触过。

他清楚这是何等超前的课题,与如今的时代有着很强的割裂感,好像并不是此时此地,又或是这个年代该有的。

这也让何建华对宋业与少年班有了更多的好奇,随着宋业缓缓的讲课声,何建华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宋业身上。

“30多亿年前,地球开始出现原始生命,从第一个细胞到原核生物,再到藻类,又从藻类到真核生物,多细胞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还有至今的人类文明,都与一个化学元素息息相关——碳。”

“从结构简单到复杂,一团蛋白质再到人类文明,我们所知的所有生命都是以碳元素子为基础的生命。

当然也有学者以碳元素的化学性质构想出过硅基生物,又或是其他元素为基底的生物,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过,也不能确定除开碳基生物的其他元素为基底的生物是否能产生文明。”

“所以我们以己知信息暂时猜想,大部分文明的第一个阶段,都是由碳基生命所发展而来的,我们称为碳基文明。”

“不过这样的文明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何建华听得入神,满脸疑惑的盯着宋业。

宋业缓缓看了何建华一眼,说道:“关于碳基文明的局限性就是这个文明的物种生存条件的苛刻性。”

“就拿人类来讲,食物,阳光,氧气,合适的温度,等等。

这些在我们看来十分正常的生存环境,却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所造就的。”

“有很多天体学家观测地球外百亿光年的范围,也始终难以发现一颗与地球类似的星球,可想而知我们生存的环境诞生条件是多么的苛刻。

这种苛刻的生存条件,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碳基文明向着星际发展,这就是碳基文明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猜想,碳基文明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首先就是打破这种局限性。”

“那要如何打破这个局限性呢?”

何建华按耐不住,开口问道。

宋业并没有回答,而是说起了计算机的发展始:“从计算机的诞生,我们得到了启发,文明的本质我们可以看作成一种思想体系。

而这种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数学化,程式化。

这有些难以理解。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头脑看作一台运行的计算机,我们的思考方式思维逻辑都可以用计算机的符号和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形成了一种可能性,思想体系的程式化,也可以看作是生命形式的转化,碳基生命向着数字化生命的转化。”

何建华听懂了很大一部分,此时他浑身升起了一股寒意,他盯着自己的双手,无法想象自己的身体变成一台只能计算思考的机器。

宋业瞥了何建华一眼,继而微笑道:“这种转化就突破了碳基生命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只要存在能源就能有无限的生命。”

“不过只是思想的转化,也存在局限性,那就是行动力的不足。

就好比一台只能思考的计算机却没有手脚,那如何能继续发展文明。

所以不只是思想的转化,行动力同样需要转化。”

“古希腊文中出现过‘机器人’一词,这是最早的人造生物的概念。

起初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可以模仿人类的机械装置。

这些装置在一些程度上代替了人类的行动力,这是行动力最初的转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人的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代替人力。

并没有想过今后某一天机器人可以完全代替人类。

首到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赋予了思想体系转化的可能性。”

说道这,何建华突然开口说道:“假如我们的文明要向着机器人之类的生命转化,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吧,没有人愿意自己变成冷冰冰的机器,那这样的设想对我们来说就不能成立吧。”

对于何建华不同的意见宋业并不奇怪,微笑的说道:“的确,如果拿人类来讲,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这种生命形式的转化,也会有很多人认为,脱离了人类的身体,人类文明不再能称之人类文明。

不过,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民主的,何况现在我们只是对文明发展道路其中之一的主观猜想。”

何建华仔细思索了一会,觉得宋业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说的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猜想,并不就是未来人类怎么的发展方向,他不再反驳,听宋业继续讲课。

“做出这种猜想的原因,不只是基于碳基生命所需生存环境的苛刻性,还有从人类身上所看到的各种桎梏文明发展速度的劣根性。

比如人类身上的动物性本能,人喜欢结成小群体,而小群体之间又会无止境的斗争,亦或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私,偏见,情绪化,种种人性上的缺点。”

“从历史来看,正因为这些缺点,极大的拖慢了我们文明发展的速度。”

“而生命形式的转化,完全可以摒弃以上种种桎梏文明发展速度的因素。

这种生命形式的转化当然并不是把每个个体意识都转化为数字化的生命,而是***许多人的思考方式与想象力形成一个程式主脑,届时社会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这种社会结构类似于昆虫中的白蚁和蜜蜂。”

“再者碳基生命的生存需要把吸收食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也是复杂的。

而数字化的生命形式,依靠的生存条件只有能源,首接能源转化为生存,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非常短,生存条件极大的简化,这也为文明向着星际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在,我们己经猜想了文明发展的两个阶段,再之后文明想要进一步发展,走向星际是必然的。

这时我们便能看到数字化生命的优势,我们可以思考如果依靠碳基生命的文明向星际发展需要些什么条件。”

“就拿人类来讲,我们需要发展载人航天,还有改变荒芜星球环境的科技,还需要有生物休眠或是增加本身寿命的技术,毕竟星际航行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

“这些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条件。”

“而数字化的生命则不需要发展这么多科技,只需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放在能源的获取,星际航行与在各种星球上建立基地上。

大幅简化了科技发展的重心,数字化生命走向星际文明,所花的时间相较于碳基文明也会大幅度的缩短,这也是我们猜想碳基文明会进行生命形式转化的原因。”

“这时文明的阶段就来到了星际文明,这个阶段的文明都是由数字化的生命所主导的,发展速度会爆发式的增长,数字化的生命可以在无数环境恶劣的星球上扎根。

无数的星球将成为这种文明发展的乐土。”

“数字化星际文明发展的基质是单纯的能源,它们或许会发展出许多获取能源的方式,不管是利用恒星的热量,行星的引力,或是其他天体自转的动能,还是许多如今科技水平推论不出的能源获取方式。

只要能获取能源,这个文明就能在无垠的宇宙无限制的发展。”

“所以目前我们猜测的文明发展最终形式,就是数字化生命为主导,以能源为发展中心的星际太空文明。”

“关于今天所讲的,只是基于各种己知条件下对文明发展的一种大胆猜测,许多伟大的成果起初都是由天马行空的猜测开始的。

我所要做的不是去按照这样的猜测去成为发展的方向,而是从猜测中去得到启发。”

看着宋业慢慢擦去黑板上的粉笔字,做出整堂课的总结,何建华有些急了,他此时心中充满着无比多的疑问,是谁做出的这样的猜想?

是宋业,还是其他人,或是某个机构?

宋业又为什么要让自己来听这堂课?

还有宋业所说的猜想中的很多疑惑点,此时他己经忘了最开始来听这堂课的目的。

随着宋业整理书本的动作,何建华有一种冲动,他想站起身,把心中的疑问全都吼叫出来,可他没有这样做。

因为宋业停了手下的动作,此时正微笑的看着他,宋业不紧不慢的说道:“我知道你肯定会有很多的疑惑,下次见面的时候再为你解答吧。

这堂课算是我们许多同事发挥想象力的产物,你不能说出去。”

何建华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说完之后的宋业看了看那两个孩子,脸上露出了一些若有若无的失望。

“很高兴认识你,有机会再见。”

宋业领着那两个孩子,走之前对何建华说道。

宋业走后,何建华有些失神,呆呆的坐在原地,他没有问出心中的疑惑。

这堂课的内容在何建华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困惑。

他开始思考,文明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

人类是否真的会经历这样的转变?

而他,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与此同时,何建华也开始思考宋业所提到的“数字化生命”这一概念。

他想象着未来的世界,人类是否真的会转变为数字化的存在?

如果是,那将意味着什么?

他不禁感到一阵兴奋,同时也有些恐惧。

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或许会因为这堂课而发生改变,而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