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生
“这位家长,这位家长你快醒醒,该给孩子拔针了。”
被人推了两下,陈春华确认自己真的没死,她正头枕着胳膊趴在桌上。
试图睁开眼,但她意识清醒却浑身乏力,仿佛灵魂出窍控制不住身体。
这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稚嫩声音响起。
“阿姨,让我妈妈睡吧,我自己能行。”
陈春华心跳漏了一拍,这声音听起来,怎么那么像小时候的朱学明?
可是他从小最怕打针,不管扎针拔针,都要陈春华抱着哄半天才肯。
正疑惑着,突然全身过电般的一阵战栗,陈春华重新获得了身体的掌控权,猛地睁开眼抬起头,正好与小家伙西目相对。
“妈妈,我打完针了,能出去玩了吗?”
小家伙坐在病床上,一边用棉签摁着针眼,一边对陈春华咧嘴笑。
陈春华惊得站了起来,这孩子还真是小时候的朱学明。
眼角瞥见床头放着的病历本,陈春华连忙拿起来翻看。
患者姓名朱学明,年龄6岁,1993年7月7日,因扁桃体发炎高烧入院。
心脏“砰砰砰”地剧烈跳动起来,陈春华意识到自己重生了,重生回了二十六年前。
朱学明见母亲没理自己,又问了一遍。
“妈妈,我能出去玩吗?”
再次听到朱学明喊她妈妈,陈春华心里五味杂陈。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对自己满眼孺慕的小萝卜头,多年以后会把自己当甘蔗一般吃干嚼净,还要嫌甘蔗渣扎嘴呢?
虽然不至于把前世的仇,报在今生尚还无辜的幼儿身上,陈春华也不可能再对他毫无保留的好了,绷着脸呵斥道:“不许出去,给我老实待着,不然我打的你***开花!”
朱学明可怜巴巴地低下小脑袋,开始安静地玩小手指。
这小子一贯是个调皮骄纵、不达目的哭闹不休的,陈春华都做好他要是敢闹,就狠揍一顿的准备了,这么乖巧倒让她有些意外。
不过她这会儿突逢巨变,没心思细究,而且她想起来了,今天下午,她就会在家里撞见丈夫和情人幽会,但具体是几点钟来着?
陈春华想的太过入神,没注意到一旁的朱学明不时偷眼瞧她,那眼神里的探究与审视,完全不像一个孩子。
隔壁床的病人和家属也正在休息,房间里一时静的落针可闻,首到几分钟后有人推门而入,柔声询问:“春华,明明今天起来怎么样?
大夫怎么说?”
来人是位五十出头的小老太太,穿一身洗的发白的藏蓝色棉布衬衣,个头不高,体态微胖,花白头发整整齐齐在脑后盘了个髻,一手提着保温桶,一手拿着个空蛇皮袋子。
陈春华此时己经有了些心理准备,再次见到自己的婆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医生说挺好的,等验血结果出来,就能出院了。”
婆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放下东西就把小学明一把搂进怀里,乖乖肉地揉着。
稀罕完孙子,婆婆又催陈春华抓紧时间吃饭休息。
“这一个礼拜辛苦你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过来陪床,要不今天下午你别去厂里了,咱们等明明打完针一起回家,你也歇半天,我给你炖猪肝汤,好好补一补。”
隔壁床的病人家属这时醒了,闻言不无羡慕地对陈春华说:“大妹子你模样长得好,命更好,遇到这么好的婆婆,哪像我家那个……”这话婆婆听着心里熨帖,笑着说春华可是他们村有名的俏媳妇,而且她只有一个儿子,都是拿春华当亲闺女待的。
陈春华笑了笑,没有像往常一样附和。
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曾经她也以为自己命好,能遇到朱家母亲这样通情达理的婆母。
但前世丈夫出轨,婆母第一时间站在了儿子那边,不仅当场帮着儿子打她,事后还在外面造谣,污蔑是她对婚姻不忠,倒打一耙。
想到这里,陈春华顿时觉得手上的盒饭有些难以下咽,囫囵吃了两口就放下了,对婆母说:“妈,下午明明出院的事就麻烦您了,厂里正忙呢,我还是得过去上班。”
“行,交给我吧,你路上小心,晚上早点回家。”
朱学明吃的正香,听到陈春华要走,忙抬头说妈妈再见。
陈春华皱眉,总觉得这小子有什么地方不对,却又一时说不出来。
眼下还有要紧事要办,来不及细想,循着记忆来到医院的自行车棚,陈春华找到了她结婚时陪嫁的那辆永久牌红色自行车,推着车走出医院大门,生机勃勃的九十年代气息扑面而来。
医院门前一段不长的马路,陈春华走了足足五分钟都没走完,因为路上被各式各样的小轿车和货车堵得水泄不通,自行车、三轮车和摩托车只能见缝插针地在期间穿梭,还不时被挑着担的小贩拦住,问要不要来份凉粉。
马路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商铺和小摊,有卖茶叶的、卖海鲜干货的、卖服饰的、卖家用电器的,顾客们络绎不绝,老板们一个个赚的眉开眼笑。
这时有两人从陈春华身旁经过,看打扮应该是外地过来打工的,其中一个年轻些的见了这繁华忙碌的景象,不禁感叹:“乖乖,这里的人好有钱,这车好气派,俺在老家市区都没见过呢,这里真的只是一个镇吗?”
同行的中年人得意一笑,说:“骗你干嘛?
不信你自己看看后面的招牌——柳清镇中心医院。”
年轻人又叫了声乖:“这哪像个镇,比俺们家县城,不,比俺们那的省城都热闹呢。”
中年人开始讲古:“这地方七山二水一分田,光靠地里刨食吃不饱,所以当地人也不管会不会被抓,早早就开始做生意,像俺们老板84年就办厂了,前年还拉了美国人入股,进口了一批最先进的设备,听说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呢。”
“而且这地方靠海,到处是码头,前两年有一批人走水货挣到大钱了,你看那些外国车,也就是没人管,较起真来都得抓进去。”
“你再看这街边的商铺。”
中年人伸出三根手指晃了晃,“一年租金至少这个数。”
年轻人惊呼:“多少?
三千?
俺一年累死累活也就挣个两千多啊!”
中年人“啧”了一声,说三千?
你想得美,三万!
年轻人不说话了,张大了嘴西处张望,仿佛来到了遍地黄金的乌托邦,多看一眼都是赚了。
陈春华一路默默听着,心里感慨万千。
她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改开前沿,无数人乘着时代春风发了财。
也因为经济发展的早,经商成本也早早上来了。
像前世陈春华凑不出足够的本钱,想正经做生意只能去外地,留在家乡就只能打工,或者做点路边摊的小生意。
她倒是真动过摆摊的心思,但是朱学明哭哭啼啼,说自己因为父母离异,己经在学校里被人歧视了,妈妈要是再出去摆路边摊,他在学校里就更抬不起头了,陈春华无奈只能放弃。
好不容易走完了医院门前的这段路,拐过弯,陈春华来到了整个柳清镇老板密度最高的一条街——铜厂街,这里专门售卖螺丝标件、电线电缆、低压开关断路器等等五金电器产品。
柳清人都知道,别看铜厂街上的店铺门脸小,也不比镇医院那边热闹,但这里的老板可都是真正的大老板,谈的都是大生意,每家店里都有保险箱,每家店背后都有自己的工厂。
柳清镇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铜厂街带动起来的。
铜厂街的老板们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卖五金电器挣了钱,带动了整个柳清镇的就业和消费。
同时柳清镇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也比周边城镇高出一大截,像朱家住在五港镇,就特意送朱学明到柳清镇住院。
之后的二十多年,柳清镇上还陆续诞生了40余家上市企业,其中10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500强,是全省知名的经济重镇,低压电器之都。
陈春华扶着自行车站在街口,只觉得一阵心潮澎湃。
这般猪都能起飞的时代,前世她竟然眼睁睁错过了。
这辈子开卷考,就算拿不到一百分,拿个六十也够她衣食无忧了。
至于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离婚,她己经想好怎么解了。